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科学   12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安徽省第四纪岩石地层序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国际地层指南》(1979)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01,修订版),总结多年的研究成果,按照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厘定安徽省第四纪地层序列,并结合年代地层和气候地层研究,试与最新的国际地层表(2004)和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2002)对比。安徽省第四纪地层主要发育于淮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和沿江丘陵平原。平原与山麓、河谷与波状平原、河谷与垅状平原,分别平行地发育两套地层,其沉积环境不同,在剖面上相互交错;而且绝大部分岩石地层单位是穿时的  相似文献   
32.
北美落基山脉Alberta逆冲断层带是世界著名的逆冲断裂带之一。该断裂带从美国境内一直延伸到加拿大西部。由于其逆冲作用,导致古生代海相地层重复出现,也构成了北美复杂多变的褶皱带和油气构造,其中的密西西比亚系地层是该区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33.
邱燕 《海洋地质》1996,(3):1-13
反转进同一地质体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应力改变造成伸展或压缩构造的垂向叠加所形成。由于反转构造以及构造反转作用对油气聚集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石油地质界广泛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在综合介绍反转构造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万安盆地正反转构造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形成正反转构造的原因,旨在万安盆地寻找与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4.
邱燕 《海洋科学》1992,16(1):37-40
本文应用地震地层学的解释方法,简述了珠江口盆她中中新世三角洲相前积结构的分布特征,探讨了造成这种特殊分布现象的地质原因,提出原始倾斜的沉积基面、生长断层的存在和断层面不同的倾斜方向是控制前积结构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5.
本文根据西沙群岛西南海域所取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测试的结果,阐述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矿物成份、化学成分、微体古生物等的特征及其分布。本项研究成果为南海沉积物分布、物质来源提供了可贵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36.
Sand waves o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helf had been considered as stable relict bed form. For the industry use of sea bed between stations LF13-2 and LF13-1, a new round of explorations were conducted. The newly obtained data show that both spacings and amplitudes of sand waves are all systematically changing with water depth. Repeated observations since 2003 to 2004 showed that the sea bed is currently active. Due to strong erosion of surface sediment since Dongsha (东沙) uplifting, there are almost no...  相似文献   
37.
滩浅海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   总被引:5,自引:1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胜利油田滩浅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表条件和复杂多变的表层结构,既不同于陆上勘探也不同于海上勘探,尤其在两栖地带存在海陆两种施工方式,如何在地震波激发和接收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料一致性,及优化观测系统设计以拼接好过渡带的地震资料是施工任务的关键.为此,依托中石化地震勘探重点基础研究实验室,在地震波的激发、接收和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面作了大量研究试验工作,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滩浅海地区的地震勘探技术.通过冀东和垦东等地区应用联合表层调查和检波器精确定位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改进了成像精度,取得了很好的地震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38.
南海西南海域曾母盆地新生界沉积充填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母盆地位于南海西南海域,是一个总面积约17×104km2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在综合研究该盆地新生界沉积特征和沉积体系发育状况以及模拟沉积层的沉降速率和沉降史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新生界沉积层的充填演化特征和充填序列。晚始新世—渐新世时该盆地基本上为东陆西海,位于西部的坳陷为海相沉积,其它地区多为陆相或海岸平原相沉积。中渐新世末至中新世末由于纳土纳等隆起没于水下,该区主物源方向发生改变,致使该盆地早期的沉积环境为南陆北海,而后因古巽他河的作用自南向北逐渐形成三角洲前积复合体。该三角洲沉积复合体随时间由南往北不断推进,形成大范围的三角洲沉积充填序列;与此同时,盆地东部和西部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围区深坳部位为巨厚的滨-浅海和半深海充填沉积。从晚始新世至中新世末,该区的沉降速率和沉降中心不断发生变化。上新世和第四纪主要为浅海陆架及半深海充填沉积。上述复杂的沉积充填演化过程构成该盆地独特的沉积充填序列  相似文献   
39.
对跨南海西南次海盆及两侧陆缘的一条1050km长的、包括海底地震(OBS)、长排列多道地震和重磁在内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CFT)进行了构造成像和研究。在多道地震成像基础上建立了CFT剖面初始速度模型, 进而通过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CFT剖面的速度结构模型, 在重力异常资料的约束下建立了CFT剖面的综合地壳结构模型。讨论了沿CFT剖面出现的下地壳高速体、龙门海山的低密度物质等地质问题。结果表明, 下地壳高速层在北部陆坡、西南海盆和南部南沙地块均有分布, 厚度在0~4km之间, 可能与陆缘下地壳物质和地幔物质熔融混合, 以及深海盆海底扩张期间构造拉伸导致地幔蛇纹岩化有关。  相似文献   
40.
分析了COSIX文件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了CD-ROM文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实现原理。在COSIX文件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光盘文件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致的访问方式,访问符合IS09660标准的CD-ROM上的文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