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科学   4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盐下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度大、低孔和低渗的特征,以产气为主并伴生少量的轻质原油.在对大北地区盐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油气成熟度、油气充注史研究基础之上,结合致密砂岩孔隙演化特征综合分析油气充注与储层致密化的时间关系.大北地区盐下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空间主要以次生溶蚀孔为主,大部分孔隙空间都被沥青充填,由孔隙和沥青组成的空间网络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压实作用为储层致密化重要成因,碳酸盐胶结作用应该主要在库车组沉积之前使孔隙度降低.致密砂岩储层中发育沥青,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均表明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致密砂岩储层存在两期油和一期天然气充注.晚期原油充注发生在距今5~4 Ma,对应库车组沉积早期,天然气充注发生在距今3~2 Ma,对应地层抬升剥蚀时期.库车前陆盆地大北地区盐下砂岩储层在油充注时期埋藏深度较浅,具有较高的孔隙度,而天然气充注时期,砂岩储层已经遭受了强烈的压实作用达到了致密化程度.   相似文献   
22.
柴北缘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但由于构造体系复杂,因此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主要勘探方向不明。研究表明,由于柴北缘缺乏主要滑脱层,在晚新生代强烈挤压与走滑调整的控制下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构造,形成上、下构造层变形相对一致的“破碎型”构造体系。柴北缘油气成藏条件、晚新生代两期成藏及其与构造形成时间的匹配关系决定了古近纪继承性古构造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而喜山晚期构造调整使得油气分布复杂化,古构造发育、晚期改造强度与烃源岩演化、充注成藏的匹配关系决定了古近纪继承性古构造向凹陷延伸的侧翼部位是柴北缘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应坚持“破碎型”构造体系中相对稳定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23.
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及聚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天然气的组分和碳同位素主要受母质类型和成熟度双重因素的控制,这是我们研究天然气的基础。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成藏过程对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尽管库车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天然气来源一致,即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其次为三叠系烃源岩,但是库车前陆盆地冲断构造带、斜坡区和前缘隆起区在天然气组分、干湿程度和碳同位素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库车前陆盆地经历了早期油气的聚集、破坏和晚期天然气聚集、调整的过程,研究认为成藏过程对库车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4.
赵孟军  黄第藩 《地球化学》1995,24(3):254-260
生油盆地主要分为陆相和海相环境,陆相盆地主要有淡水-微咸水、淡水和半咸水-咸水三种湖相沉积环境,其中不同沉积相中有机质类型和丰度不同,这反映在它们所形成原油的单体烷烃碳同位素分布上有区别。高等植物出现前后的海相沉积油源岩中有机质类型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泥盆纪以前的成油母质以细菌、蓝绿藻等原核生物为主,而石炭纪以后以真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为主,这样它们所形成原油的单体烃类碳同位素分布各  相似文献   
25.
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沥青、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盘江地区的沥青主要分布在中泥盆统和上二叠统的礁灰岩古油藏中, 储集空间以洞、缝为主, 其次为基质孔隙和生物体腔内; 天然气显示则主要为高N2天然气为主, 常与古油藏焦沥青伴生. 研究认为南盘江地区古油藏沥青主要源自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 为油藏深埋时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原油裂解成气后的焦沥青; 而该地区高N2天然气不是原油裂解气, 也不是源自上二叠统龙潭组的煤成气, 而主要是源自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晚期阶段的干酪根裂解气. 三叠纪的巨厚沉积使古油藏中的原油彻底裂解成焦沥青和甲烷气, 之后的2000~4500 m的地层剥蚀破坏了气藏的压力系统, 从而造成“异常高压”甲烷气藏的彻底破坏, 反而使常压的干酪根裂解气在相对局部封闭的条件下得以保存, 构成了气显示天然气的主体.  相似文献   
26.
南盘江盆地油气成藏过程及天然气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探讨了南盘江盆地的多期成藏、破坏过程。根据有机质成油、成气和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南盘江盆地主要烃源岩的油气演化过程;并通过对沥青充填期次、包裹体研究和胶结物期次与沥青的关系,研究了古油藏经历的多期次充注、破坏过程,据此初步建立了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演化模式。从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演化过程来看,南盘江盆地油气勘探应以原油裂解的天然气为主,但是由于该地区具有聚气早、破坏时间长的特征,尤其是三叠系沉积之后的巨厚剥蚀使原油裂解气保存的可能性变小,因此在该地区形成大中型天然气藏的难度很大,天然气勘探前景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7.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巴楚组有一生屑灰岩段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为台地边缘一台缘斜坡相沉积,厚度40m左右。烃源岩中干酷根主要为Ⅱ型,其次为Ⅲ型;腐泥组含量较高,一般大于50%,主要由碎屑类脂体、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组成;钻井揭示的TOC值为0.10%~1.27%。已在麦盖提斜坡上部分曲1井和曲3井中获得来源于该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工业性原油。与源自下古生界烃源岩的原油相比,该油源的原油具有下述特征:Pr/  相似文献   
28.
前陆盆地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中国中西部典型前陆盆地为例,分析了典型前陆盆地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分段特征,总结构造分段的主控因素主要包括构造动力学背景、调节构造、构造变形期次与构造叠加、滑脱层与构造变形强度的影响等。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构造分段特征对不同构造段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构造段的油气富集层位不同;不同构造段的油气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特征存在差异,主成藏期也不同。  相似文献   
29.
制约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孟军  张水昌 《地质科学》2004,39(4):507-516
天然气数据相对比较简单,只有组份和同位素两类,但是这些数据却包含了天然气从烃源岩生成到聚集成藏之间所经历的生成、排驱、运移、聚集和成藏后的改造等过程,所有这些过程都可以导致天然气组份和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本文在大量国内外有关天然气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研究为实例,分析控制和影响天然气组份和同位素的主要因素,认为天然气组份和同位素主要受源岩的类型和成熟度(即所谓的"源控")、成藏过程和次生作用控制.通过对天然气组份和同位素组成控制因素的认识,必将加深对天然气数据的理解,从而使我们在天然气研究和勘探中不仅要认识源岩和成熟度对天然气数据的控制,而且要认识成藏过程和次生作用对天然气数据的控制.  相似文献   
30.
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南盘江地区生物礁古油藏的储层沥青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和中上泥盆统。古油藏的储集层均为生物礁滩灰岩,沥青的主要储集空间以洞、缝为主,其次为基质孔隙和生物体腔内。南盘江古油藏沥青的成熟度很高, H/C原子比小于0.4,主要由残碳构成,这是沥青的非极性和极性抽提无抽提物的直接原因。在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南盘江古油藏沥青主要源自泥盆系烃源岩,其次可能与下二叠统烃源岩有关。南盘江古油藏沥青与生物降解沥青和沉淀沥青质有很大的区别,其成因是油藏深埋时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原油裂解成气后的焦沥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