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2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在兴安金石金矿外围4号分散流异常区,通过地电化学提取金测量法,查明测区存在5个走向规模小于50m的金异常区,W(Au)最大值为72.4×10-9,高出背景值十几倍,并藉综合土壤吸附汞测量,高精度磁测和激发极化法等多种物化探方法来确定这些异常区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提出金矿成矿的有利部位在金的地电提取高异常区、高汞量异常区、高磁性异常区、低视电阻率异常区和中等视极化率异常区的"三高一低一中"的找矿模式.确定测区的北北东角(右下角)一带具备有利的金矿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2.
高龙金矿金品位统计分布特征及其对深部矿化信息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龙金矿鸡公岩矿段各中段金品位数据进行的初步数理统计研究,发现矿化标志X1和t1随着矿体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说明金矿化强度自上而下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变异系数V则随深度的加大逐渐变大,表明向深部金的矿化愈来愈不稳定。这三项参数的变化特征表明,矿化向深部渐弱,最后可能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3.
基性岩与金矿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本文研究了富宁周边分布的2期基性岩,以及该地区的几个大型金矿。结果表明,早期基性岩的U-Pb年龄为(258±5)Ma,与前人研究成果相吻合,认为富宁早期基性岩与峨眉山地幔柱相关。晚期基性岩~(206)Pb/~(238)U年龄为(219.9±6.6)Ma (MSWD=1.2),与早期基性岩差异明显。晚期基性岩的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研究均显示可能存在俯冲物质混染,熔体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端元(E-MORB)和亏损岩石圈地幔端元(N-MORB)部分熔融的混合产物。结合前人对该地区构造活动的研究,认为晚期基性岩来源于地幔并受俯冲物质污染。矿相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显示,2期基性岩对于金矿的形成均有贡献,早期基性岩提供了有限的作用,而晚期基性岩年龄与该区几个大型金矿成矿年龄大致相吻合,结合地球化学分析与前人研究,认为晚期基性岩除了大量萃取地层成矿物质外,也是成矿流体循环成矿的重要热源,加之频繁的构造活动对早期矿床的叠加成矿作用,最终形成该区的几个大型金矿。因此晚期基性岩与该区金矿成矿有密切关系,是该区下一步寻大矿揪小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甘肃李坝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李坝金矿床的物质成分来源于容矿围岩舒家坝组,热液来源于大气降水深循环,属浅成低中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5.
"镇龙山穹窿"位于广西宾阳、横县、贵港三县市交界位置,穹窿内银、铜、铅、锌、锑、砷、金矿化带沿着北部和南部两条深大断裂展布,穹窿外缘沉降地带则少见矿(化)点。地层建造、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共同控制着本区的成矿,地层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含炭建造起到活化地层中成矿元素的作用;构造活动使地层发生动力变质作用,构造控制着岩浆的侵入和矿(化)点的分布;岩浆活动为成矿带来大量的成矿物质,并控制本区的矿化类型。  相似文献   
16.
Kolonodale矿床是东南亚红土镍矿带上一处典型矿床,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部。矿床产自富镁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矿化剖面自上而下出现红土层→腐岩层→基岩层垂向分带。红土镍矿石产在红土剖面上部,载镍矿物是铁质氧化物。硅镁镍矿石产在红土剖面中下部,载镍矿物为镍蛇纹石、镍滑石等含水层状硅酸盐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沿矿化剖面元素地球化学分异非常显著,Ni次生富集效应明显。超基性岩红土化过程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具有多样性,Fe、Al、Ti、Cr属残留富集组分,Si、Mg属淋滤缺失组分,Mn、Ca、Co、Ni属次生富集组分。通过典型矿床对比,Kolonodale矿床属原地自生硅酸盐型红土镍矿床,其发育受地质背景和地表环境条件的综合制约。富镁超基性岩、良好的构造组合、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湿热热带雨林气候、有利地形地貌等均是成矿有利条件。综合分析认为,Kolonodale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腐岩化、红土化和次生富集3个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7.
湖南桂阳县黄沙坪铅锌矿区岩石节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沙坪矿区的岩石节理特征、性质、方位、序列关系的分析,发现了该区的三个方位的岩石节理优选组,第一组90°~130°∠60°~80°;第二组330°~30°∠40°~80°;第三组180°~230°∠55°~85°.第一组节理较细小,均匀,但连续性一般.第二组节理粗细不均,具先剪后张的性质.第三组节理最为发育,较粗大,亦具先剪后张的性质.根据节理与应力的各种关系,结合黄沙坪矿区的区域构造活动历史和构造变形特征,认为第一组节理受印支期EW向构造应力的作用所形成,第二组节理受燕山中-早期SN向偶力逆时针扭动应力的作用所形成,第三组节理受燕山晚期EW向力偶顺时针扭动应力的作用所形成.讨论了节理与成矿的关系,认为第二组节理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地球电化学勘查法寻找不同埋深隐伏金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隐伏金矿金离子晕的形成机制。金矿周围离子晕中的金离子主要来源于金矿的氧化溶解与电化学溶解,埋藏浅的矿体主要是氧化溶解,埋藏较深的矿体则以电化学溶解为主。理论上Au在Au^ 、Au^3 及金络阴离子溶液中的标准电极电位都比较高,但据实验测定,在中性或还原性溶液中的电极电位都低于黄铁矿的稳定电位。自然界中金多赋存于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矿物中,  相似文献   
19.
电吸附法寻找隐伏矿床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吸附法是一种提取与矿床矿体具有直接关系的异常元素的方法,该方法是寻找隐伏矿床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试验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能发现埋深较大的隐伏矿体,具有继续研究和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三门峡地区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三门峡地区的铝土矿是赋存于中石炭统本溪组中的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以往的地质勘查找到了一些小、中、大型铝土矿矿床。对该地区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进行了翔实研究,结果认为,在现有部分勘查区的深部和边部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若加大勘查投入,本区铝土矿的勘查工作将会达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