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科学   5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及高精度加速器质谱(AMS)14 C测年等工作,对大兴安岭中段莫克河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莫克河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活跃,覆盖面积超过80km2,喷发方式为斯特朗博利型喷发。火山活动最早始于晚更新世,火山活动经历了4个火山喷发旋回,并在第一、二个火山旋回之间有短暂的间歇。火山岩为以低硅、高镁、高钾、高钛为主要特征的高钾钙碱性橄榄玄武岩。综合周边地区资料,研究区新生代火山岩是在拉张的构造环境下、以复活的深大断裂为通道产生的板内OIB型玄武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发生壳源物质混染,也没有发生斜长石结晶分异,但有橄榄石、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亚洲地球动力系统的演进与东亚矿产资源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阐述了亚洲中部及邻区地球动力系统的演变进程及其所制约的区域地质和成矿特征,并提出了以下新认识和新观点:①在西伯利亚陆块与中朝—塔里木陆块之间的原"古亚洲洋"区域内是全球地史演化中具有双向侧向陆缘增生与垂向增生同时发展的"双向增生"独特地区。②"古中国陆块群"是位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独立存在的古陆。由于它的特殊位置而构成了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的"分水岭"。③地球动力学的"内动力"归根到底来自地球自身的两个方面: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的离心力(拉张力)与挤压力,它是地球动力学的基础,二是地球内部永不衰败的"高热能库"。当今地震、火山等等,都是地下过饱和的高热能向地表释放的一瞬间转变为强动能的地质事件。④由地球动力系统演变打造的具有不同特征的断裂系统是控矿储矿的良好空间,因此"断裂系统找矿法"是简便有效的找矿方法之一。据此提出了4个理论指导找矿的试点和验证区。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的角度,首次提出了中国大陆的主体部分是曾经独立存在于北方劳亚古陆和南方冈瓦纳古陆之间的古中国古陆。该古陆的基本地质特征是:稳定区的稳定程度较低,而活动区的活动强度却又相对较弱。重点论述了由此基本地质特征而造成的中国古陆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火成岩建造、构造环境和构造特点、内生和外生矿产成矿规律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秦巴及邻区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点论述了秦岭一大巴山及邻区构造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新进展和新认识:(1)从地质、地球物理和区域成矿规律等方面论证本区没有真正的古大洋,而是“洋盆化”的多期次裂陷海槽;扬子陆与华北陆块是同一个岩石圈板块。(2)对本区重新划分构造(成矿)区,划分出11个板内裂陷一增生带的5个裂陷边缘过渡带。其中最重要的古秦岭裂陷一增生带等分别生成于元古代和早古生代。(3)秦岭构造带在不同地史阶段有不同的板内俯冲碰撞带  相似文献   
15.
由克拉通、造山带、裂谷、边缘海洋壳和岛弧等5大岩石圈类型构成的中国大陆,由于不同类型岩石圈对应的动力学机制及其效应不同,岩石圈不同类型之间的连接带必定是不连续带,与大陆成矿作用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大陆已知的绝大多数金属矿床分布于岩石圈不连续和再活化不连续处,表明岩石圈不连续为大型矿床(矿集区)形成提供有利的运-储空间。中国大陆西北、中国东部和西南地区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对比表明,一个地区岩石圈的壳-幔岩石学结构、大规模成矿作用,取决于最强的、最后一次的岩浆作用,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发生起始于造山岩石圈根失稳、去根和大规模软流圈上涌时期,C型埃达克岩的出现是其标志之一。分布于中国内陆的扬子、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等地表热流值低的“冷盆”,深部属于克拉通型岩石圈背景,在构造上往往为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克拉通型岩石圈构造上的稳定性决定了这些克拉通盆地不断被周围造山带吞食、掩埋、改造的格局,虽然在这些盆地内如今都已发现油气田,但在盆地外那些现今被造山带前缘逆冲体覆盖的区域,也应该是油气田产出的有利区域,即盆地外造山带花岗岩下依然是寻找油气田的重要远景区。分布于中国东部的平原区和黄海、东海及南海等陆缘海区,属于地表热流值高的“热盆”,这些盆地下对应的是裂谷型或洋壳型岩石圈,它们是在新生代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了新的构造演化阶段——大陆裂谷作用下形成的,以伴随广泛的玄武岩喷发为标志,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使盆地热流值升高成为“热盆”、大陆裂谷型岩石圈,乃至洋壳岩石圈(如南海中央海盆);伴随裂陷作用及伸展构造普遍发育的幔源玄武岩浆大量喷发,以及大量沉积物的快速沉积、埋藏有利于油气田的形成,其中的组分,如CO2气田中的CO2可能主要源于地幔。中国东部平原及边缘海区域是最具前景的油气田分布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和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于7月23—29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区东北亚矿产资源响应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摘要42篇。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地质工作者如何为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献计献策,贡献力量。为此,中国地质科学院参加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和韩国五国编图项目的人员首先向黑、吉、辽、内蒙古四省、区及全体…  相似文献   
17.
水是生命之源.因此在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中,如何解决西北部分地区缺水的问题是个重大的关键问题.对解决这个重大问题的途径,有提出要“南水北调”的方案,即把雅鲁藏布江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一部分水横跨整个青藏高原向北引入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笔者认为:根据西北地区(本文的“西北地区”是从地质一地理(地貌)角度出发,指昆仑山以北、狼山—贺兰山—六盘山以西的广大  相似文献   
18.
对河上镇群底部骆家门组2个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测年,得到的2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24±5Ma和832±6Ma、791±15Ma。同时,对骆家门组底部花岗岩砾石中的锆石进行了测试,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901±9Ma。由此进一步约束了骆家门组的形成时代。骆家门组年龄的标定对于浙江地区神功运动界面上、下地层双溪坞群和河上镇群年龄的完善,进而确定江南造山带的地层格架和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地层年龄和已经获得的角度不整合于骆家门组之下双溪坞群的年龄数据,为神功运动时限的约束和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江南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冷家溪群中可识别出浊积岩相、深海相两种类型沉积相,属活动类型沉积建造。临湘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南,物源应来自北方的古老基底;而沅陵地区冷家溪群的沉积物扩散指向东或东北方向,物源应来自西或西南方向古老基底。沉积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表明,石英含量占44%~87%,且主要为单晶石英,而长石含量占5%~20%,岩屑含量占6%~42%,火山岩屑极少见,冷家溪群的物源为再旋回造山带。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冷家溪群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分析冷家溪群的物源、骨架颗粒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冷家溪群的原型盆地为周缘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20.
大地构造受地球深部动力活动控制这个观点早已为人们所接受.本文通过对地处新疆、甘肃、内蒙三省(区)交汇部位的北山及附近地区大地构造的综合分析,认为北山地区在构造上形成于塔里木、中朝与蒙古三大板块构造汇聚挤压环境,但对其影响最为主要的是塔里木板块的向北移动造成的北山地区的古洋闭合.同时,进一步的深部构造运动使塔里木板块向北俯冲北山造山带,造成北山造山带的断裂构造具有多向北倾的特点.这种区域性的由南向北挤压俯冲构造对于浅部成矿具有重要影响.已知的许多矿床均分布于规模较大的中酸性岩基北侧,并多与北倾逆冲断裂带及小岩株(群)关系密切,由于与断裂构造具有多向北倾,使得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岩基总体上也具有向北倾的特征,并导致后来的成矿岩浆能够侵入就位在岩基北缘,这为人们在类似地区寻找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提供了一种重要找矿方法和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