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科学   1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航模飞行器摄影在很多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航模飞行器获取遥感数据,利用PIX4D mapper,Arcgis等软件处理获取拼接影像并提取森林的冠幅信息。以所得影像为基础,通过对森林中树种冠幅-树高和胸径-树高之间关系的研究,利用常用D-H和D-K模型以及摄影测量立体像对的原理,对森林的冠幅、树高、胸径等森林参数信息进行提取,最终反演获得最佳的D-K模型为D=0.933+3.243K-0.57K^2,D-H模型为D=H+0.5610.709。  相似文献   
22.
天气现象共有34种,除了极光、龙卷风等很少出现外,其它现象对于观测员来说,并不陌生.但这些现象在是否需要记开始与终止时间方面,有时会让观测员有一种“提笔忘字”的感觉,导致许多观测员在考试时失了分,在工作中出了错.为了清楚、准确地记住它们在时间上的记录规定,大家不妨记一下这个顺口溜:记录开始与终止时间的天气现象共有21种,降水11种,极光和大风,3暴1吹雪,龙卷雾雨凇;不记起止时间的天气现象共有12种,轻雾霜闪尘卷风,烟幕浮尘霾结冰,积雪扬沙和冰针;只记录开始时间的1种,飑.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DGN数据入库常规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用MicroStation软件自定义扩展属性功能和FME软件将DGN图形数据转换入库到ArcGIS的Geodatabase数据库的数据入库方法,设计了基于该方法的作业流程,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表明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DGN数据图形、属性一体化建库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
25.
冬夏东亚季风环流对太平洋热状况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冬夏隔季韵律关系一直是我国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一个重要依据,然而迄今为止对它们之间的物理过程及成因机理并不十分清楚。利用NCEP/NCAR全球2.5°×2.5°网格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1951~2000年冬夏东亚季风环流异常变化与太平洋海面温度(SST)的关系及对关键海温区响应机理。研究指出:冬夏东亚季风环流隔季韵律关系及其年际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密切相关,冬季赤道东太平洋出现La Ni~na(El Ni~no)型的SST分布,有利冬、夏东亚季风环流加强(减弱),其影响过程通过赤道Walker环流强(弱)以及东亚地区Hadley环流强(弱)过程完成。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是冬、夏东亚环流季节以及年际变化的一个重要外强迫因子。  相似文献   
26.
王媛 《河南气象》2003,(2):48-48
为避免观测误读,应对观测记录进行比较分析。 ①08时的最高气温与昨日20时的干湿球温度比较,若无升温过程,二者应接近或一致。 ②08时的百叶箱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比较,一般情况下,前  相似文献   
27.
地层基准面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差异,形成了基准面研究的两个派别——地貌基准面和地层基准面。基准面的一个升降周期形成了一个基准面旋回,这种基准面旋回性导致了该旋回周期的特有岩石地层单元;而在不同的地质历史中,基准面旋回级别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控制了不同级别岩石地层单元的记录特征。同时在一个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中,决定了沉积可容空间的大小,进而控制了沉积物的叠置模式。但基准面的形成和控制因素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8.
单裂隙面渗流特性及等效水力隙宽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讨论了描述单裂隙面几何特性的两个最基本参数——隙宽和粗糙性的确定方法,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现有有关单裂隙面渗流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不同粗糙性描述下的裂隙等效水力隙宽的确定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已的看法,并指出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9.
采用直流电法进行室内试验和现场的数值模拟时,由于边界条件和现场不同,会造成电场分布与现场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为了减小边界影响,在一定的电位相对偏差(实验值或数值解与半无限理论解)水平下,优化室内试验和现场数值模拟的模型尺寸,对两个异性点电流源均匀介质电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模型顶面供电电极之间电位的最大相对偏差小于1%的前提下,直流电法现场的数值模拟(零电位边界)采用长方体模型(长和宽相等),模型的高取为供电电极极距的1.75倍,模型的宽取为4.35倍时,在一定精度上模型的体积较小;直流电法室内试验(绝缘边界)采用长方体模型(长和宽相等),模型的高取为供电电极极距的3倍,模型的宽取为4.35倍时,在一定精度上模型的体积较小.当模型边界取为零电位边界时,在相同的供电电极极距下,模型顶面供电电极之间电位达到相同的相对偏差水平时,半球形模型的体积比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更小.这些结论对数值模拟反演现场情况以及进行室内试验时模型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使得相关规律能较好的应用于现场.  相似文献   
30.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脊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多出露类型多样的蚀变岩石,记录了地壳深部的流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为研究深部热液流体特征以及循环过程提供了样本。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大洋第30、34和40航次在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脊龙旂热液区(A区、B区和C区)利用电视抓斗采集的蚀变玄武岩、蚀变辉长岩、蚀变辉石岩和蛇纹岩等蚀变岩样品,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开展了岩相学和矿物化学分析。岩相学结果表明,龙旂热液区蚀变岩石样品约95%发生了地壳浅部的脆性变形作用,靠近龙旂1号热液区(A区)约有5%的蚀变岩石混合发育了脆性变形及脆性?塑性变形特征。研究区岩石蚀变属于中?低温变质作用,变质相近似绿片岩相,变质矿物组合为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阳起石?榍石。其中,A区的蚀变岩中的绿泥石形成温度(201~341℃)以及蛇纹石、阳起石、绿泥石等蚀变矿物的Fe元素含量(17.5%~27.5%)都高于龙旂3号热液区(B区和C区)的绿泥石形成温度(239~303℃)和Fe元素含量(16.8%~26.5%),这也与在该区观测到高温的热液喷口相符合。本研究认为龙旂热液区所在洋脊段发育的拆离断层为热液流体的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洋壳扩张后期轴部的岩浆熔体在轴侧区域的岩浆侵入或喷发活动可能为热液循环提供了热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