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5篇
地球科学   1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叶翔  李靖  王爱军 《海洋学报》2018,40(7):79-89
滨海湿地作为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其沉积记录可以反映出周边地区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信息。珠江口淇澳岛滨海湿地钻孔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全新世期间淇澳岛附近海域为河口湾环境,在风化层以上开始出现淤积,但在4 200 a BP前后受极冷气候的影响,沉积物粗化;自2 500 a BP以来,沉积环境相对稳定,在小冰期期间略有变化。沉积速率计算结果显示:淇澳岛附近海域自中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29 cm/a,4 160~2 500 a BP、2 500 a BP-1488年、1488-1893年、1893-1986年、1990-2007年期间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17 cm/a、0.23 cm/a、0.35 cm/a、1.37 cm/a和5.94 cm/a,沉积速率逐渐增大,反映了珠江三角洲演化过程中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的变化;1986-1990年期间的海堤建造极大地扰动了该钻孔上部的沉积过程,在工程施工期间共沉积了厚度约112 cm的沉积层,而在海堤建成后,沉积速率也显著增大。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和C/N值的垂向分布表明,在4 160~2 500 a BP期间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沉积物中有机碳以海源为主,2 500 a BP以来沉积物中碳、氮含量明显增大,C/N也相应变大,有机碳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但在小冰期期间海源有机碳贡献略有所增大;近百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22.
引入SOM自组织神经网络来提高影像分类的精度,针对神经网络中神经元距离选择问题,提出迭代训练方式来确定阈值的方法。以福州市乌龙江与台江下游交汇口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实例,使用Landsat5遥感卫星数据作为实验影像材料,利用改进神经网络获得的仿真结果可以准确地对原始图像进行分类,实验结果 Kappa系数达到0.9,精度能够满足遥感影像分类要求。  相似文献   
23.
为了了解某核电厂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筛选潜在威胁核电厂冷源安全的致灾生物,分析影响致灾生物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于2018年进行了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密度秋季最高,春季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其他季节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硅藻。浮游动物密度夏季最高,以桡足类为主,春、夏季优势种还包括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globosa)和薮枝螅水母(Obeliasp.)。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秋季最高,优势种主要为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和丝异须虫(Heteromastusfiliforms)。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均在夏季最为稳定,群落多样性水平和物种丰度较高,且分布较为均匀。浮游植物群落的细胞丰度与悬浮物和磷酸盐的浓度正相关性最高。浮游动物的密度受温度和盐度的影响较大。底栖动物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悬浮物和无机营养盐的浓度影响。本研究共筛选出17种威胁该核电厂冷...  相似文献   
24.
致密油气层的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差.针对致密储层,目前常用的氦气法孔隙度测量方法存在两个不足:器壁压变性参数G定义不明确;膨胀前压力设置普遍偏小.本次基于氦气法孔隙度测量装置岩心室的应力应变力学分析和不确定度理论分析,开发了一种面向致密储层的氦孔隙度测量方法.本次提出的方法给出了器壁压变性参数G的解析式,并基于G的...  相似文献   
25.
李靖  于波  王华  卞素芬 《气象》2008,34(Z1):74-79
利用NCEP1°×1°的格点资料分析了2007年8月1日北京地区局地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用FY2C卫星逐小时的TBB资料,结合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局地暴雨的发生时段和落区,同时对过程发生期间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西来槽和东北低涡的环流形势下,有利的不稳定层结和高低空动力配置条件下,3个对流云团共同影响,在城区合并后南压造成了这次局地暴雨过程;边界层东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城市下垫面的热力作用以及冷暖空气的剧烈交绥,是城区和南部地区出现强降水的主要原因;过程中降水的强度与TBB低值中心相对应,降水的分布与TBB值大梯度区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流系统在城区合并、移动缓慢、维持时间长造成了北京城区和南部地区的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26.
风云三号A星微波湿度计主探测通道辐射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波湿度计装载在2008年5月27日发射升空的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上,完成全天候大气湿度信息的被动微波遥感探测。主探测通道中心频点位于183.31 GHz,设置有3个双边带探测通道。为保证风云三号微波湿度计在轨定量应用,研制过程中完成了地面真空试验。该文对风云三号A星微波湿度计正样产品真空试验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风云三号A星微波湿度计正样产品主探测频点183.31 GHz附近的3个探测通道等效噪声温差小于等于0.91 K;定标准确度优于1.05 K;真空试验过程中微波湿度计辐射定标结果稳定。风云三号A星微波湿度计发射前辐射定标特性分析结果,为仪器在轨定量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
应用气象、空气质量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和地理信息,对比分析了2018年北京两次重污染沙尘天气的成因、传输特征及影响要素等。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沙尘源地均为蒙古国,但3月28日沙尘天气由蒙古气旋引发,传输出现折向,以东北和偏东两条路径输送入京,5月28日沙尘受低涡和发展的低压冷锋影响,为典型的西北传输路径;高空的引导气流与低层冷空气的强度以及地形是导致沙尘传输出现显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高空为偏西气流,低层冷平流较弱,受到山脉的阻挡,沙尘气团东移至地势较低的区域后,在气压梯度力的驱动下传输方向发生转折,以偏东路径绕流进入北京;高空的偏北气流和低层冷平流较强,沙尘气团可直接翻越山脉从西北路径入京,沙尘粒子的运移高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8.
通过机载试验 ,本文进行了W波段毫米波辐射计 (RADW92 )扫描成像研究 ,取得了黄河、渭河部分水域的微波辐射图像。试验结果表明 ,RADW92基本满足星载应用的要求。文中分析了影响图像质量的各种误差因素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RADW92工作的中心频率为 92GHz ,带宽 2GHz ,积分时间 6 0ms ,系统灵敏度 0 6K ,线性度 0 999,天线为卡塞格伦 (Cassegrain)天线  相似文献   
29.
微波辐射计的逆向辐射对定标及辐射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  姜景山 《遥感学报》1998,2(4):241-244
微波辐射计是一种无源的微波遥感器,系统中存在逆向辐射,它通过无线向外辐射能量。逆向辐射温度的大小与接收机的噪声温度和前端器件有关,系统中的逆向辐射温度对微波辐射计的定标及陆基微波辐射计天底角附近的微波辐射测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刘磊  李靖  卢秀山  韩晓冬 《测绘科学》2008,33(1):212-214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基于公众网络的各类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也在逐步完善;特别是基于位置的服务系统,比如移动对象管理系统,由于它是GIS、GPS以及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它又为目前通讯网络开辟了一个新的增值领域。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利用目前现有的通讯网络来为移动对象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传输。通过分析GSM和GPRS两种通讯方式的特点,作者提出了一种组合的通讯方案(Composite Communication Scheme)简称CCS,通过把GSM和GPRS结合使用,从而实现可任意下达控制指令,同时保证具有廉价数据传输。对于移动对象管理系统用户来说,分别构建独立的数据控制中心的成本和维护费用都很高;本文提出的UDM(UnifiedDataManage-ment)的方式,对于节省用户成本、方便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作者完成了UDM中心以及移动传感平台(MobileSensorPlatform)实验平台的开发,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