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科学   3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地震波形状描述技术及其在地震相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波的波形变化及其分布规律,是重要的地震参数之一。对地震波形中包含的地质信息加以分析和应用,将有利于提高储层预测,油藏描述精度和钻探成功率。以波形的形状进行分类,并进行地震相和沉积相分析,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地震属性分析的方法技术。在这类技术中,其核心是波形的形状描述和刻画技术。这里以Stratimagic软件为例,通过对构成地震波形状的主要参数(振幅、相位、频率)对其波形状变化影响的细致分析和比较,总结出了可以利用地震波的形状变化规律及形状描述方法,探讨了依据该波形形状分类在地震相分析中的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质与勘探》1984年第9期上刊登了金刚石钻进用止涌器一文。我队按其原理图加工并在钻探工作中使用,出现两个问题:①阀芯上的水眼因弹簧压缩而影响送水;②阀芯在弹簧中上下运动,有时因阀芯与上部接头不同轴,使其不能与上接头紧密接触,造成提钻时继续涌水。为此对该止涌器进行了改进(见右图)。1. 水眼改在阀芯顶尖与弹簧台阶之间,目的是不因弹簧压缩而影响送水; 2. 阀芯下部加弹簧座,控制阀芯的行程,同时对弹簧和阀芯起导正作用; 3. 阀芯顶尖锥度变小,使其与上接头尽量同轴。  相似文献   
13.
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梯度带内,是高原物质向北、向东扩展的前缘,其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 地貌过程应该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西秦岭内部中-新生代沉积、变形及地貌记录的初步综合分析,得出如下初步认识:(1)根据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沉积岩石组合和构造变形特征,可以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三个构造层,分别对应于西秦岭新生代3个构造演化阶段。(2)西秦岭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的褶皱缩短和区域断裂带的逆冲推覆发生在古近纪末期-新近纪初期,与整个青藏高原主要逆冲推覆构造事件同步,说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应力在古近纪末已波及至西秦岭。(3)西秦岭新近纪以来经历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侵蚀夷平期,于36 Ma之前形成了以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侵蚀面、前新生代碳酸盐地层的岩溶夷平面为标志的主夷平面以及夷平面发育过程中形成新近纪近水平的、以红色粘土岩为主要特征的细碎屑沉积。这一夷平面可以作为高原组成部分的西秦岭隆升的基准面。该夷平面现今高程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反映了西秦岭隆升呈现自西向东连续的扩展。(4)青藏高原南部构造变形方式在中新世发生了由逆冲推覆 褶皱缩短向伸展走滑的构造转换,而在西秦岭内部却并未发生这样的构造转换,仍然以逆冲构造为主,只是西秦岭北缘的边界断层在中-晚更新世才发生逆冲 左旋走滑作用,这可能指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走滑作用只是构造块体边界与构造挤压应力方向下非正交的应力分解所致,同时也可能反映了作为西秦岭块体整体滑移和块体内部的收缩变形并行不悖。(5)由GPS观测数据确定的区域位移场应该指示了现今西秦岭块体的整体缓慢的向东移动,地震机制解确定的构造应力是下地壳向东蠕动拖曳脆性上地壳的整体运动,西秦岭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厚是西部由于南北向缩短增厚的下地壳向东扩展流动的结果,增厚地壳的均衡抬升是西秦岭地貌面高度变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位于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弧地区在印支期内发育大规模酸性-中酸性岩浆活动。近年来,前人对该地区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着眼于侵入岩,对火山岩的研究偏少。本文对分布于滇西北中甸格咱地区的中酸性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分析,2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变化于214~212Ma,表明其为晚三叠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Si O2含量为53.37%~63.77%,全碱含量达5.19%~7.16%,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岛弧火山岩特征。所测锆石εHf(t)值介于-0.04~3.06之间,大部分为正值,显示出幔源岩浆特征,相对应的锆石Hf同位素二阶模式年龄为1.05~1.25Ga。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构造地质特点认为,格咱火山岩形成于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西向俯冲构造背景,其源区为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岩浆上升过程经历了壳源沉积物质混染。  相似文献   
15.
利用相干属性的平面特征进行断层识别及沉积特征识别,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相干属性的剖面特征却常常受到忽略。我们的研究表明,除平面特征外,相干属性的剖面特征往往能提供关于地质构造和沉积特征的更加精细的信息,特别是可以直接利用相干属性剖面进行层位追踪解释。而且在利用相干属性剖面特征进行层位解释时,具有层位追踪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这里提出利用相干体属性的剖面特征进行层位追踪解释的方法,并通过对比利用振幅剖面特征进行层位解释的方法步骤,探讨总结了利用相干剖面进行层位追踪解释的优缺点,以及利用相干属性剖面进行层位追踪解释的方法步骤和工作流程,为层位的追踪解释提供了另一种可选择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红柳沙包具有准确的计年和很强的环境信息储存功能,可以用来恢复数百年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发现,罗布泊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红柳落叶δ13C序列高频变化受多个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重建的罗布泊地区1839年以来的年平均气温、8~10月空气平均相对湿度及4-5月平均风速,较好地反映了该地区168年来的气候变化.对红柳落叶δ13C...  相似文献   
17.
李雪峰 《地质与勘探》2013,(6):1181-1187
空气反循环连续取样技术在国外已得到认可并广泛应用,被钻探界人士称之为继绳索取心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应用的瑞典阿特拉斯L825型空气反循环连续取样钻机,不仅具有不提钻连续取样、缩分功能,同时还可以对孔深、转速、钻压、孔内和机身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人、机一体化的智能钻进模式。该钻机对乌努格吐山铜钼矿矿岩界线的圈定、矿体品位边界详细控制、合理采矿配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矿产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斯混合模型(GMM)在空间聚类中由于忽视目标对象之间的空间关联性而导致的高误判率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顾及梯度的高斯混合模型:GMM-G,并将其应用在三维属性场的空间聚类中。GMM-G用反映标量场最大属性变化方向的梯度因子来定义邻域规则,设定梯度正交平面所通过的邻域体元更倾向于与中心体元归属于相同或相近的类别;并据此设计了符合归一性和空间连续性的空间邻域信息函数,来定义中心体元属于各类别的具有空间领域规则约束的后验概率。通过对由蒙特卡洛随机抽样构建的实验场的空间聚类结果进行对比表明,相对GMM方法,GMM-G具有更优的聚类精度及效率。最后,把GMM-G方法用于红透山铜矿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三维视电阻率场的空间聚类,得到了与已知岩性划分具有较高匹配度的分类结果,该方法可为物性属性场的岩性划分及地质推断提供相关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雪峰  李永胜  董国臣  吕鑫  夏清 《岩石学报》2021,37(6):1691-1712
西秦岭造山带东段发育大量印支期花岗岩,由北向南贯通整个西秦岭造山带。本文选取西秦岭东段的柴家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4个花岗质岩体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这些花岗质岩体的岩性主体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形成时代在237~219Ma之间,并显示出两期岩浆活动的特点,早期柴家庄岩体形成于236.6±2.9Ma,晚期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岩体形成于220.12~218.9Ma。早期柴家庄二长花岗岩显示出类似埃达克岩的一些地球化学特点,如高含量的Sr(578 × 10~(-6)~661 × 10~(-6))和高的(La/Yb)_N比值(37.44~41.73),低含量的Y(3.48 × 10~(-6)-5.50 × 10~(-6))和Yb(0.3 × 10~(-6)~0.5 × 10~(-6)),以及弱的负Eu异常(δEu=0.85~1);在晚期花岗岩中,迷坝和周家山岩体同样表现高Sr含量(Sr400 × 10~(-6))、低Yb含量(Yb 2 × 10~(-6))的特点,但太白花岗岩则类似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 400 ×10-6,Yb 2 ×10~(-6))。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柴家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岩体的ε_(Hf)(t)值分别为-5.1~2.2、-4.8~-0.9、-6.0~-2.7和-6.3~-3.9,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依次为2153~1495Ma、2120~1767Ma、2227~1932Ma、2249~2033Ma,表明西秦岭东段花岗质岩体的源区主要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壳源物质,柴家庄岩体可能有部分新生下地壳物质加入,并且整体表现出结晶基底组成由北向南逐渐变老的趋势。显示埃达克岩特点的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其喜马拉雅型的花岗岩则是正常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三叠纪时期发生的陆陆碰撞导致地壳加厚,加厚下地壳在不同深度发生的部分熔融,形成本区具有埃达克或者喜马拉雅型地球化学特点的花岗质岩体。  相似文献   
20.
大柳树坝址岩体的波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进行了大量的物探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对坝址区40个平硐硐壁波速的分析,大柳树坝址岩体波速有以下特征(1)岩体大范围低波速;(2)岩体低波速段与相对高波速段呈隔档状分布.岩体波速作为反应岩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反应坝址区岩体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