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科学   1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考虑场地效应的高陡岩质斜坡地震失稳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沛  李滨  冯振  张博文  高杨 《岩土力学》2019,40(1):297-304
以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右岸的鸡冠山梁子高陡斜坡为典型实例,在斜坡表层地震动监测基础上,通过在斜坡弹性模型底部分别输入水平、竖向Ricker子波,发现:斜坡顶部低模量岩体材料在水平Rick子波激励下,易产生放大效应;而当输入竖向Rick子波时,易在模型表层地形凸起部位产生共振放大,其顶面表层卓越频率也与现场实测值基本一致。其次,对比分析了在分别输入汶川八角什邡加速度记录、典型鲁甸地震加速度记录时的斜坡弹塑性模型的稳定性和动力响应特征,发现:(1)斜坡在静力条件下可能存在3种不同位置潜在滑面,但输入两种地震波后,变形破坏区仅发生在顶部滑面位置;(2)输入汶川地震波时,斜坡顶部滑面剪应变增量明显大于输入鲁甸地震波时对应值,且前者的滑面出现明显整体拉破坏区,滑面上部水平、竖向残余变形也不收敛,处于震后斜坡失稳状态。后者滑面底部无明显的拉破坏区,滑面上部残余变形收敛,处于震后斜坡稳定状态;(3)斜坡水平、竖向加速度都在斜坡顶部低模量材料表层出现明显的放大现象,场地效应明显。此外,表层加速度普遍大于斜坡内部相应值,尤其是地形凸起位置。输入汶川地震波时斜坡顶部水平向加速度放大系数大于鲁甸地震波相应值,但竖向加速度放大系数两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2.
宝鸡渭河北岸大型深层黄土滑坡基本特征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宝鸡渭河北岸杨家村大型深层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野外地质详细调查、工程地质勘察和高密度直流电阻率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基本查明了杨家村滑坡的特征和稳定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杨家村滑坡属于深层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滑面总体呈圆弧形,渭河北缘断裂从杨家村滑坡滑体中部通过,对滑坡结构具有控制性作用,新近纪三门组粘土层的变形破坏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内因。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杨家村滑坡目前总体处于稳定状态,需关注前缘局部失稳,研究结果可为杨家村滑坡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3.
54.
张晗  高杨  李滨  李军  吴伟乐 《地质力学学报》2022,28(6):1104-1114
固液耦合作用是碎屑流向泥石流转化形成复合型滑坡灾害的关键因素,会导致成灾范围和规模放大,是防灾减灾领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文中采用自主研发的滑坡后破坏数值模拟平台(LPF3D,Landslides post failure 3D),以2014年9月强降雨诱发的重庆奉节无山坪滑坡为例,探讨了滑坡在水动力作用下远程成灾的动力过程,揭示了固液耦合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水动力作用在滑坡运动过程中主要体现为液化和拖曳两种,两种力学作用的增程效应明显,往往使得碎屑流转化为泥石流,导致远程成灾;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的两相耦合计算模型,考虑流体状态方程、固体黏塑性本构方程和相间作用力的共同影响,基本还原了强降雨条件下重庆奉节无山坪滑坡两相运动过程;数值计算结果显示无山坪滑坡最大运动速度为34 m/s,最大堆积厚度为21.5 m,堆积面积为0.12 km2,最远运动距离为1300 m,模拟结果同实际滑坡的堆积形态基本一致。综上认为,在高位远程滑坡风险调查与预测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强降雨工况下孔隙水压力和固液相间作用,基于LPF...  相似文献   
55.
兼容VGI与众包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理信息采集VGI和众包传播模式在灾害救援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设计并实现了兼容VGI与众包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VDMS,实例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结果表明:VDMS系统可以将VGI众包采集流程集成到灾害信息管理中,提高了灾害信息采集效率。设计了一种灾害信息管理系统VDMS,实现了灾害发生时海量数据的高效管理与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56.
以云贵高原某典型土质边坡为原型,采用了4种加速度震动波输入模式,设计完成了比例为1:6的小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结合FLAC3D数值模拟对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和边坡变形破坏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输入加速度低于某个临界值时,整个坡体的加速度响应基本保持一致,各部位放大效应增加不明显,当输入加速度逐渐增加,高于临界值时,坡体的卓越频率得到充分激励,各部位加速度响应大幅增加,此时边坡最易发生变形破坏,且加速度响应沿着坡高方向有显著的放大效应;剪应变增量时程曲线反映出在边坡震动破坏过程中,滑体后缘以张拉为主,中部及下部以剪切为主,而且剪出口剪应变增量的变化尤为关键,其增幅速度直接导致该部位抗剪强度降低速度增快;边坡震动变形破坏模式为崩塌-剪切滑移破坏,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相似文献   
57.
四川省北川县擂鼓盆地地壳稳定性与城镇选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5·12汶川地震造成四川多座县城遭受毁灭性破坏,北川县城几乎被地震夷为废墟,因此灾后重建选址成为震后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认为,尽管北川县擂鼓镇所在的擂鼓盆地处于强烈活动构造带,但盆地处于活动断裂的下盘,盆地基底整体性较好,内部断裂不甚发育,是活动构造带中的相对稳定地块,即“安全岛”。这个地区在北川县地震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文基于野外活动断裂和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运用李四光先生的“安全岛”理论,初步论证了擂鼓盆地的地壳稳定性,并从环境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擂鼓盆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北川县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和灾民安置场地选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黄土洞穴是晋西黄土高原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质灾害。文章在晋西黄土区调查基础上得出,黄土洞穴对公路的危害主要包括对路基路面的破坏、对路堤路堑边坡的破坏及对排水设施的破坏。文章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黄土洞穴在自重环境下对公路路基路面的危害情况及洞穴周围剪应力的变化,得出基于洞穴位置与洞径大小双变量情况下的洞顶临界埋深求解方法,为公路洞穴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9.
结合CT-三轴试验研究了三峡库区侏罗系泥岩破坏过程中的细观损伤特性。获得了泥岩受破坏时的实时CT图像、CT数均值及方差等结果。通过CT图像中泥岩内部的主裂纹区域和非主裂纹区域在变形破坏过程中出现的特征,采用截面整体分析和选取区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岩样各变形阶段的损伤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宏观裂纹一般最早出现在到达屈服点后,形成于红层泥岩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即原生孔隙、微裂纹较集中的区域,根据岩石内部区域CT数的变化规律可以判断裂纹的出现阶段和损伤程度。基于此,提出将不同围压下泥岩在屈服点的应变值作为岩石损伤的门槛应变值,低于该应变值时,侏罗系泥岩无明显损伤,高于该应变值时,损伤加剧。  相似文献   
60.
海岸带侵蚀灾害研究进展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海岸侵蚀灾害已严重威胁着海岸带生存和生活环境,逐渐成为各相关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因此,在总结中国典型海岸段侵蚀灾害的基础上,深刻探讨国内外海岸带侵蚀研究现状,并就此提出存在的两个关键性问题。最后,指出今后应重点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1)海岸侵蚀与地质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2)海岸侵蚀分区特征与发育分布规律;(3)侵蚀海岸的变形破坏模式;(4)岩土体在各种侵蚀因子作用下力学特性变化;(5)海岸稳定性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