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科学   3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21.
Wunsch提出的反演模式已被人们广泛用于大洋中的环流计算。贝塔螺旋(Beta Spiral)技术也被广泛用于海洋中单站三维流速的计算。本文旨在利用“科学一号”考察船一九八九年十月在西太平洋取得的CTD资料,以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优化算出该海域的流速场和体积输送量。  相似文献   
22.
杨艳  李永祥 《云南地质》1998,17(2):216-219
试论矿业权管理制度改革与地勘经济的发展杨艳李永祥收稿日期:1998-02-05(云南省地质矿产厅勘查计划管理处)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决定〉的决定》。修改后的《矿法...  相似文献   
23.
浙江江山北部处于紧邻江山-绍兴断裂带的扬子地块边缘;寒武系杨柳岗组陆源碎屑岩夹层中的碎屑锆石 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年龄范围为515~3340 Ma,主峰年龄828 Ma,其次为727 Ma及916 Ma;与邻区的对比结果 显示,研究区碎屑锆石年谱与华夏地块闽西北-赣中东部以及扬子地块赣东北-皖南地区可对比,尤其与前者最为相近, 而与华夏地块闽西南-赣南地区差异显著。杨柳岗组及其上覆华严寺组同沉积褶皱以及下伏大陈岭组单向斜层理特征表 明,沉积基底向北西倾斜,沉积物搬运方向由南东向北西。综合这两方面推测:在杨柳岗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具有向北西 倾斜的沉积基底,向东南方向应与剥蚀区相连,陆源碎屑物应源自其东南方向的华夏地块东部;剥蚀区可能位于现今包括 江绍构造带在内的浙江中部,向北西方向主要提供前寒武系陈蔡群和相当于河上镇群以及少量双溪坞群或者三者剥蚀物再 沉积地层的剥蚀物质。  相似文献   
24.
红层是古地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对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研究较多,而对于风成红层的研究较少。因 此,对于风成红层剩磁记录是否可靠等基本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文章对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圭峰群塘边组风成 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并通过对比风成红层与河流相红层的古地磁结果,探究风成红层剩磁记录 的可靠性及不同沉积过程对古地磁记录的影响。逐步热退磁实验结果显示仅有19% 的塘边组风成红层分离出稳定的特征 剩磁,而且其强度衰减曲线为凸形,表明特征剩磁为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其平均方向为Ds=15.6 °, Is=28.9 °, n= 25, κ=13.0, α95=8.3 °;对应的古地磁极为Latitude=70.7 °, Longitude=245.6 °, A95=6.8 °。该古地磁极与赣州地区河湖相红层 的古地磁极及华南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表明风成红层的剩磁记录是可靠的。河口组河流相红层绝大部分样品 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塘边组和河口组为沉积组构。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载磁矿物为赤 铁矿和磁铁矿。通过对塘边组风成红层的薄片观察和红度值比较等进一步研究表明,颗粒粒度和胶结程度可能对红层剩 磁记录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5.
刘欣宇  李永祥 《沉积学报》2021,39(5):1171-1184
发生于白垩纪中期塞诺曼期—土伦期之交的大洋缺氧事件2(OAE2)被认为是研究大洋缺氧事件形成与其他地质过程异常的重要窗口。重建晚塞诺曼期OAE2事件发生之前的古海洋环境对于理解OAE2的成因机制至关重要。因而选择沉积速率快且有高分辨率年代标尺的西藏定日地区OAE2剖面事件层位之下冷青热组地层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旨在为重建研究区晚塞诺曼期古海洋环境演化提供新约束。对剖面-5.20 m 至30 m的地层以10 cm间隔采样352个,并测得这些样品的磁化率,重点对-5.20 m至0 m样品测量其非磁滞剩磁,饱和等温剩磁等岩石磁学参数。结合已有的0 m 至37.2 m的岩石磁学数据,获得了-5.20 m至37.2 m的完整的岩石磁学记录,并将其年龄限定为(95.58±0.15) Ma至(94.55±0.15) Ma。岩石磁学结果显示1)95.58~95.10 Ma期间磁性矿物含量增多,反映沉积区物源供给逐渐增多。这很可能是由于晚塞诺曼期全球海平面下降(KCe4)所导致,且(95.10±0.15) Ma时海平面下降至最低。2)磁性矿物种类变化反映定日地区古海洋环境在~94.7 Ma发生了较显著变化,从95.10~94.70 Ma期间亚氧化为主的环境逐渐演变为~94.7 Ma后趋于缺氧的海洋环境。这很可能是由于95.10 Ma海平面上升及相伴的低氧带(OMZ)扩张至研究区所致。研究限定的(95.10±0.15) Ma作为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初始时间可为研究其他OAE2剖面海平面上升对OAE2形成的影响提供重要的年代约束。结合晚塞诺曼期活跃的火山活动,我们认为晚塞诺曼期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和火山活动共同作用导致了OAE2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
鄂拉山岩浆岩地处东昆仑、西秦岭、南祁连造山带交汇部位,内部结构复杂,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构造结和矿集区之一.海相火山岩出露广泛,岩石类型主要由杏仁状玄武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安山质角砾凝灰熔岩及英安岩、流纹岩等组成,以火山地层、夹层状、透镜状等形式赋存于洪水川组索拉曲砂岩、幸福村细浊积岩、河卡山粗浊积岩中,属海相喷发环境的产物.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与岛弧钙碱性安山岩平均化学成分相似,δEu平均为0.75,显示为弱负异常,(La/Sm)N、(Gd/Yb)N值平均分别为5.09、1.76,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分馏程度显著,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且富集.Ba、Rb、Th元素强烈富集,Ti、Cr等元素较亏损.Th×Ta/Hf2值在0.029~0.162,平均为0.079,具有陆缘火山弧的特性.由上所述,洪水川组火山岩产于碰撞后的拉伸环境.  相似文献   
27.
南海北部陆坡GHE24L柱样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取自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的近6m长的GHE24L柱状样沉积物磁性特征的详细研究,探讨了其磁性特征的纵向变化与沉积环境演变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柱状样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没有明显受到后期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主要是假单畴磁铁矿,其含量和粒度的变化记录了过去20ka以来的环境演化,尤其是对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几个重要气候事件如Heinrich 1事件、Bolling-Allerod暖期、新仙女木事件等有很好的响应。研究结果可为重建南海区域环境演化提供依据,也可为探究东亚海陆气候变迁的耦合联系提供约束。  相似文献   
28.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属斑岩型铜矿,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金沙江缝合带以南的羌北-昌都地块,与玉龙斑岩铜矿床同属一个成矿带。早中二叠世尕笛考组为主要赋矿地层,铜矿体主要产于靠近斑岩体上部的硅化绢云母化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和接触带部位的蚀变玄武岩中,形态复杂,矿石类型较简单。钼矿主要产于斑岩体内具弱蚀变的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浅色花岗闪长斑岩和强蚀变的硅化绢云母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斑岩中,少量分布于黄铁矿青磐岩化玄武岩中,沿走向及倾斜方向延伸比较稳定。矿石类型以细脉浸染型铜钼矿为主,其来源于陆内碰撞而加厚的下地壳。复合断裂是控制本区斑岩成矿带的主要因素,铜钼矿床即产于大断裂交汇部位。中酸性侵入体是内在控矿因素,裂隙构造系统也具有重要的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29.
矿产资源储量计算软件KANTAN 3D应用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ANTAN 3D是澳大利亚Micromine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三维矿产资源储量计算软件,该软件设计有封闭多面体法、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泛克里格金、多重指示克里格法等四种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通过应用KANTAN 3D软件系统的距离幂次反比法计算储量的方法进行探讨,总结矿产储量计算的具体方法流程及注意事项、软件的主要参数的设置。对推广使用该系统软件进行矿产资源储量计算具有比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两根沉积柱GHE27L和GHE24L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C/N比值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的分析,本文探讨了21.1 ka BP以来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沉积有机质的组成特征及可能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沉积柱GHE27L的TOC含量、TN含量、C/N比值及δ13Corg值分别为0.53%~1.81%,0.07%~0.18%,8.2~16.0和-23.6‰~-20.3‰。沉积柱GHE24L各参数则分布为0.45%~1.65%,0.09%~0.24%,5.3~12.2和-22.6‰~-20.4‰。沉积柱总体有机质的剖面变化显示,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北部沉积有机质具有海洋和陆地混合来源,但以海洋有机质来源为主。冰期陆源有机质对总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比全新世高。末次盛冰期南海北部气候相对干旱,C4植被发育。全新世夏季风增强、降雨增多。自2.0 ka BP以来,人类活动对南海北部海洋初级生产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