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6篇
地球科学   19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61.
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天然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盆地两套优质烃源岩,即上奥陶统背锅山组泥灰岩和中奥陶统平凉组中下部页岩,是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古油藏原油和现今靖边气田油型气的主要来源。两套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部和西南部,呈"L"型展布,盆地内部缺失;它们累计厚度约50~350m。平凉泥岩TOC介于0.5%~1.2%,平均0.9%,厚度20~50m,而灰岩TOC主要分布在0.2%~0.4%区间,平均0.3%。背锅山组泥岩有机碳相对较高,TOC介于0.22%~3.3%,平均为0.93%。三叠纪末期,两套优质烃源岩生成的大量液态烃类进入中央古隆起控制的斜坡部位,形成古油藏;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持续加深和地温梯度升高,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古油藏温度超过180℃,原油开始热裂解生成天然气。油气的热裂解导致气藏压力不断增大,驱使部分气体进一步扩散运移。晚白垩世燕山运动IV幕,盆地东部大规模持续挤压抬升导致了原有油气藏经历了西高东低转变为东高西低的构造反转,形成构造枢纽。中央隆起带聚集油气的优势被改造,裂解形成的天然气向东或东北方向运移。但是运移过程中,东部盐岩、膏盐、致密碳酸盐岩侧向封堵。在靖边气田中心部位,由于奥陶系顶部缺失石炭系铁铝土岩封盖,使得部分石炭-二叠系生成的天然气沿着不整合面进入风化壳,形成从奥陶系来源的原油裂解气与石炭-二叠系生成的煤型气相混合。  相似文献   
62.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中蕴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这套白云岩的成因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盆地东部茅口组白云岩储集层多发育在茅三段中下部,纵向上厚度介于3.0~46.8 m之间,平面上沿北西—南东向基底断裂呈带状展布。野外和钻井岩心观察发现,白云岩内发育交织状张性裂缝,将岩石切割呈角砾状,裂缝多被粗晶方解石、白云石充填或半充填。根据围岩和裂缝中白云石晶体形貌和产出状态,在显微镜下识别出4类不同组构的白云石: 第1类为灰泥基质中“星散状”自形粉晶—细晶白云石; 第2类为半自形面状组构细晶白云石,呈他形—半自形镶嵌状; 第3类为具“雾心亮边”的自形晶面状组构细晶—粗晶白云石,具糖粒状结构,晶间孔隙发育; 第4类为脉体充填的粗晶鞍状双晶白云石。背散射照片显示前3类白云石的“雾心”部分晶面混浊、表面分布方解石残斑及微孔, 而第3类白云石的“亮边”部分与第4类鞍状粗晶白云石脉则晶体明亮、洁净、致密,属新生矿物。上述4类白云石的成分均具有富Ca和贫Fe、Mn、Sr的特点,MgO含量变化较大,其中前两类白云石MgO含量总体低于白云石标准计量,而后两类白云石的MgO含量则接近或略高于标准计量。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茅口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2期白云化作用,初次白云化作用形成第1类、第2类白云石及“雾心”白云石,二次白云化作用形成“亮边”白云石和粗晶白云石脉体; 2期白云化作用均发生得很早,可能始于同沉积期至浅埋藏期。白云石原位微量元素和原位锶同位素分析表明,白云化作用流体具有混源的特点,流体可能由富Ca地下水以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混合而成。推测中二叠世末期峨眉山地幔柱的喷发引起四川盆地内基底断裂再次活动,造成茅口组内张性构造裂缝发育,这为白云化流体混合及运移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63.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的扇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文厚 《沉积学报》1998,16(2):150-154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在论述沉积特征的基础上,确认本区的扇三角洲是一个典型的退积型层序。该层序三层结构明显,下部为扇三角洲平原,中部为扇三角洲前缘,上部为前扇三角洲。反映了该区在早中侏罗世时处于活动盆地边缘,湖水由浅变深,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的特点。通常扇三角洲的形成受湖盆边界类型和源区距湖盆距离及古气候3个主要背景条件的约束,因此,本区的扇三角洲一般发育在源区距湖盆距离短,靠近山前植被不发育的地带。塔西南坳陷侏罗系生储盖组合发育齐全,湖相暗色泥岩为主要烃源岩,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较好的储集层,上白垩统和第三系膏泥岩则起着主要的封盖作用。本区侏罗系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4.
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早中期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古水流方向、砂岩岩石学特征、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空间展布及沉积构造特征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母岩类型、物源方向以及沉积体系进行研究。古流向参数表明,延长组沉积时期,沉积物从盆地边部向中心搬运。根据轻重矿物组合划分出3个主要物源方向,即西、西南和东北方向。此外,根据古流向判断有南部的次要物源。母岩是盆地周缘的前寒武系石英岩、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变质岩和古生界的浅变质岩、碳酸盐岩和砂砾岩。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沉积体系划分为:北东向吴旗-华池三角洲沉积体系和西部环县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南部镇原-泾川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南部合水-固城川浊积扇沉积体系。在沉积体系划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不同沉积体系的岩石学特征、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及各沉积体系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5.
通过系统总结贺兰山地区晚三叠世的物源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周缘地质概况、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厚度变化和主 微量元素分析,对延长组物源时空演化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贺兰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早期(T3y1-T3y2) 物源主要来 自西北部、西部和南部,晚期(T3y3-T3y5) 物源主要来自西北部、西部、南部和东部。在物源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现 今主微量元素常用的物源分析方法做了对比分析,认为主量元素/UCC、碎屑岩主量元素源区岩性函数判别图、微量元素/ UCC,La/Th与Hf判别图、Co/Th与La/Sc判别图、Th/Sc与Zr/Sc判别图以及Th/U与Th判别图在物源分析过程中均有较好效 果,总体判别结果比较接近,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岩性判别、CIA指数、Eu异常、Rb/Sr判别分析对反映不同性质母岩有很 好的效果,可以推广并作为判断物源复杂程度的重要参考手段。文章详细阐述了几种物源分析方法的优势与问题,得出了 一些新的认识和见解,对完善物源分析手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6.
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储层发育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精度,以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瓦尔特相律为指导,通过钻井岩芯、测井和地震的三元分析法,综合构造-地层分析,在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沙三段共识别出湖底扇、滨浅湖砂坝-风暴、低位盐湖、三角洲、深湖-半深湖等五种沉积体系,分析了主要储层发育期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特征,探讨了层序地层体制下沙三段的沉积体系发育模式及储层发育规律,指出环洼带东部及北部水下河道与坡折带的交汇处是储层的主要发育地带,其沉积体系主要为湖底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67.
西北地区侏罗系的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西北地区侏罗广泛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其中扇三角洲与陡倾的盆地边缘有关,盆地的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率,沉积层序为加积型,并以沉积物重力流和无河道片流区同搬运的沉积短斩泄荷为特征,辫状河三角洲与不很陡的盆地边缘梯度有关,其沉积速率大于盆地的沉降速率,沉积层序为进积型,并以河道径流广泛发育为特征,曲流河三角洲与缓坡陷型构造边界有关,并具有以河流作用为主,湖泊作用的辅的特征,3种三  相似文献   
68.
马瑶  李文厚  刘哲  黄海鱼  杨博  许星 《地质通报》2016,35(2-3):398-405
通过物性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技术、常规高压压汞技术、恒速压汞技术等,对选自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9段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测试分析,获取储层孔隙、喉道的形态、类型、连通程度等信息,确定孔喉大小、分选情况和连通性的定量参数。研究表明,研究层位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溶孔、微孔。将孔隙组合特征分为4种类型,储层孔隙结构具多样性。样品孔喉结构整体上具有大孔隙、细喉道的特点,微细喉道的发育是造成物性渗透率超低的主要原因。储层孔隙结构的多样性及不均一性是导致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9.
为了研究宜阳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时空关系,对宜阳地区开展了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结果表明,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85±8 Ma,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49±3 Ma~41±3 Ma,结合前人资料,认为宜阳地区中新生代以来共经历了两期较大规模的构造改造,分别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印支运动和始新世—渐新世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的影响。这两期构造运动与鄂尔多斯三叠纪原型盆地萎缩及秦岭造山带快速造山均有很好的等时性,说明宜阳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自中生代以来具有相似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70.
范萌萌  李文厚  卜军 《地质通报》2016,35(2-3):390-397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沉积时期为鄂尔多斯盆地的最大湖泛期,对陇东地区及盆地周缘古陆的岩石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发现研究区泥岩样品特征与大陆上地壳一致,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盆地北-东北缘阴山大青山、西南缘陇西古陆、西北缘阿拉善古陆和南缘秦岭的古老岩浆岩和变质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与东缘吕梁山古老花岗岩则极度不同。研究认为,研究区沉积物源岩主要来自于上地壳,以长英质岩石为主,长7时期周缘古陆均为湖盆提供物源,而吕梁山当时并未隆起,不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