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科学   1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1.
2014年11月底,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向社会和科学界提出了关于"胡焕庸线"的问题,很多媒体称之为"总理之问","胡焕庸线"也因此成为时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个热词,就此开展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针对这样的认识困境,本文首先梳理了胡焕庸线的由来,是由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提出的背景是当时对国内人口是否过剩的大讨论.基于"一普","五普"和"六普"等人口数据和ArcGIS平台,分析了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人口规模,比重和密度变化,数据显示人口城镇化和人口迁移并没有改变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据此提出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东密西疏格局在较长时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群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格局在较长时期也不会发生变化,胡焕庸线不可破的原因是由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同时,本文认为总理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有解"的,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合理的空间组织,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和更好质量的城镇化,中部亦然.  相似文献   
112.
高温热浪频发对经济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全球经济、社会和健康产生了较大影响[1-2]。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报告称2017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3260亿美元,几乎是2016年的3倍[3]。高温热浪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同区域的高温热浪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世界气象组织(WMO)将高温热浪定义为日最高气温在32℃以上且维持3 d以上的天气过程[4]。中国气象局将日最高气温在35℃及以上且维持3 d以上的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5]。  相似文献   
113.
2011年7月24—25日呼伦贝尔市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红外云图资料,对2011年7月24—25日呼伦贝尔市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当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强盛西伸并稳定少动,形成强大的阻挡系统时,使得西来低槽在我市西部停滞少动为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中低层深厚的湿层以及西南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充沛的水汽及能量条件。地面冷锋位置适宜且稳定少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冷暖空气的触发条件。本地强对流天气潜势指数都充分表明层结的不稳定。卫星云图及雷达产品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4.
文章对2007—2011年春季(3—5月)呼和浩特市逐日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SO2、NO2和PM10的日平均值进行了分析,得出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呼和浩特市近5a春季环境空气出现Ⅲ级(轻微污染)以上污染天气的唯一的首要污染物;在此基础上,对发生在2011年春季(3—5月)内蒙古中西部沙尘天气下,呼和浩特市同期首要空气污染物的变化做了分析,以期对今后呼和浩特市空气质量预报能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5.
包头市2011年春季TSP和PM10的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包头市2011年春季TSP和PM10的逐时监测数据,对二者的浓度变化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头市2011年春季空气中颗粒物污染较重,沙尘天气是影响环境质量并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在TSP含量中,PM10占主要地位,但仍有其他颗粒成分影响其总体组成。TSP和PM10呈线性相关,在沙尘灭气过程中,二者相关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6.
以三维辅助规划管理系统建设为例,从数据建设和系统建设两个层面,对如何运用虚拟现实、GIS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建设面向城市规划的GIS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7.
118.
吴继新  王娟  刘华平  李扬  李昕 《地下水》2009,31(6):146-149
阐述了河南省遂平县城地热田的地热地质特征,包括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热储结构特征,指出了地热资源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控于北西向杨庄一王勿桥断裂和北东向遂平断裂,划分出两大热储层并简述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9.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轻度、中度、重度高温热害指标为连续14 d日最高气温的滑动平均值T14≥34.5℃的持续日数分别为1~17 d、18~38 d和超过38 d,验证样本完全符合的准确率为73.9%,基本符合的准确率为91.3%;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总次数呈波动变化,分别在1999年和1997年达到最低值,并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华南茶区相对于江南茶区高温热害次数更多,尤其是轻度茶树高温热害,且近62年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次数增加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20.
LRB隔震储罐地震反应的双向耦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双向地震作用下LRB基础隔震储罐地震反应的数值模型,对单向和双向地震作用下隔震储罐的地震反应和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衡量双向耦合效应影响的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类型场地上隔震储罐地震反应的双向耦合效应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双向耦合效应使支座滞回曲线变得不规则,呈现出粘滞特性。双向耦合效应不会引起隔震储罐基底剪力、弯矩、晃动波高的明显增大,但忽视双向耦合效应会严重低估支座位移,尤其是在II类和IV类场地上更为明显。因此在LRB隔震储罐双向地震反应分析时,不能简单选取两个单向地震作用下响应的组合值作为地震响应值,必须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