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地球科学   1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峨眉山玄武岩的岩相与岩体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峨眉山玄武岩是西南地区水电工程的主要建基岩体,其岩体结构明显受其建造的控制,不同地区,不同岩相的玄武岩,由于岩石组合及原生结构特征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岩体结构特征。本文结合拟建金沙江溪洛渡水电工程,雅砻江官地水电工程等实例,从岩相角度分析了玄武岩岩相及原生结构及原生结构对其岩体结构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工程钻进过程中钻井泥浆在井液压力作用下通过孔壁泥皮失水是导致水敏性地层失稳的主要原因。为了深入了解井液失水规律,本文通过改变井液的压力差,对不同井液压力作用下钻井液漏水情况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时差内,失水量随井液压力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规律; 在相同井液压力下,失水的速率随时间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值,失水速率的稳定值与井液压力大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不同井液压力下,随钻井液压力的增大,前期失水量所占的比重增加; 形成泥皮的质量随着井液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标准失水量随形成泥饼质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研究成果为钻井泥浆的失水特征评价、失水量的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深埋隧道围岩微震源定位难且精度不高等问题,采用启发式算法——引力搜索法(GSA)对隧道围岩微震源位置进行搜索,并将该算法与粒子群算法和单纯形法的搜索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在双速度模型和三速度模型下,引力搜索法相较于粒子群算法和单纯形法,都具有快速收敛、精度较高的优点,且与震源位置的距离能够控制在10 m以内。对双速度模型,引力搜索法的精度相对于单纯形法提高了83.71%,相对于粒子群算法提高了7.77%。对三速度模型,引力搜索法的精度相对于单纯形法提高了70.67%,相对于粒子群算法提高了39.36%。可见,该方法为深埋隧道微围岩震源定位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二郎山公路隧道岩爆特征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二郎山公路隧道施工中记录的200多次岩爆资料,总结隧道的岩爆特征,并采用"地质超前预报法"和"σθ/Rb判据现场测定预测法"两种方法,对岩爆预测问题进行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宁夏南部弧形推覆构造带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宁夏南部弧形构造带主要由四大弧形推覆构造带组成,总体走向NW,凸向NE呈弧形展布,延伸150km~300km.每带又分为多个逆冲岩席和后缘断陷盆地,构成较典型的盆-山格局。它的形成是由于燕山期以来,地幔深部物质的运移或对流,引起上部壳内物质的侧向运动,沿能干性弱的层面滑脱,造成前缘的逆冲推覆和后缘的伸展滑覆、拉伸断陷,地壳随之增厚或减薄,形成盆-山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宁夏南华山——西华山北麓断裂最大水平位移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南华山--西华山北麓断裂最大水平位移值,《海原活动断裂带》一书认为达12 ̄14.5km。但通过近年的调查研究,测制了大量地层剖面,系统采集样品,建立了南华山--西华山地层层序,进行了1:2.5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认为上述断裂位移值的证据不足,并从地层、岩石、断裂力学性质3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坝基边坡地质构造错综复杂,坡内多条陡倾断层和顺坡向错动带是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合现场地质资料、监测数据及勘察认识,利用通用离散元软件UDEC建立左岸边坡开挖变形分析模型。首先在无支护开挖工况下研究主要结构面F17、LS331、LS3319上下盘岩体关键点应力及位移变化,并指出潜在失稳破坏区;同时采用预应力锚索单元在不同施工时序下对潜在不稳定块体进行加固计算,对比研究了不同方案下左岸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和整体稳定性。计算结果和现场监测表明:左岸边坡变形破坏与结构面密切相关,在开挖卸荷作用下主要表现为沿错动带的压剪破坏和陡倾断层的张拉破坏,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处理能够有效提高边坡稳定性,并且在开挖后及时跟进支护可以有效抑制边坡剪切变形。研究结果对白鹤滩左岸坝基边坡后续工程加固和施工工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位于浙江天台县蟹山山体内的黑洞洞室群, 以其优越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完整的岩体结构, 自隋朝以来成为大型古地下采石场。洞室群包括总面积达24 000 m2的21个洞室, 其长轴方向基本沿两组主要地质结构面走向展布。研究显示:总体采石层系上白垩统塘上组(K2t)第6层灰白色含玻屑熔结凝灰岩;岩体质量指标Q值计算结果为53(I级)。按现代地下洞室设计理念, 其长期稳定最大跨度应不大于50 m, 但实际上5号洞最大跨度达81 m, 可望成为地下人工岩石单洞跨度之最。现场调查发现, 古人在蟹山山脚残留多处地质探洞。古代工匠在洞室开挖过程中遇到断层破碎带时, 采用了近垂直、小断面、高台阶穿越技术方法, 有效保证了不良地质体中无支护开采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 这对现代地下工程具有借鉴和工程类比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国庆  苏国韶  江权  李天斌 《岩土力学》2011,32(Z1):603-0608
高地应力等复杂环境下大跨度地下洞室群开挖容易诱发高边墙的脆性拉裂破坏,在Mohr-Coulomb准则基础之上,基于拉应变准则,提出大型地下厂房高边墙破坏的复合拉剪屈服准则。根据弹塑性理论,张拉和剪切屈服分别采用相关联和非相关联的塑性流动法则,详细推导了该准则在有限差分法中的计算格式,并对张拉和剪切屈服面的应力空间进行了分界。利用C语言程序编写的动态链接库文件,实现了该准则在通用软件的科学仿真计算。以高应力地区的拉西瓦水电站地下厂房为工程实例,与FLAC3D自带的拉剪屈服准则相比,基于拉应变准则的计算结果表明,大跨度高边墙拉破坏明显,塑性区以及应力松弛区的面积更小,能合理描述硬岩高边墙的脆性拉裂破坏特征。大型硬岩地下洞室群的计算分析验证了该准则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姜鹏  戴峰  徐奴文  李天斌  李彪 《岩土力学》2016,37(Z2):483-492
将S变换时频分析技术引入微震信号波形分析领域,通过震源破裂尺度,研究微震信号频率特征与岩体变形破坏之间的联系。以西南地区3个水电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将大量微震监测数据作为统计样本以减小外部因素对参数计算的影响。在该基础上统计、分析岩体破裂尺度与微震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结合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地下厂房微震与多点位移计监测资料进行工程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岩体破裂尺度增大时微震信号高频成分减少,表现出低频特征;在围岩变形过程中微震信号高频成分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的演化规律,围岩发生明显变形前微震信号出现由高频向低频转移的现象,因此,可将聚集区域内微震信号频率降低作为该区域岩体宏观变形破坏的前兆信息。研究结果可为基于微震监测的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及其灾害预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