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77篇
地球科学   4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二叠纪是地质历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恢复其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陕西镇安地区二叠纪时为古特提斯洋东部的一个孤立台地,二叠纪地层连续发育,厚度巨大(超过3 km),是研究二叠纪古气候古环境的理想之地。粘土矿物作为重要的古气候指标,可以恢复地质历史中的古气候。本次研究对陕西镇安二叠系159件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粘土矿物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平均含量70.9%)、高岭石(平均含量7.9%)、蒙脱石(平均含量4.4%)、绿泥石(平均含量8.6%)和伊蒙混层(平均含量8.3%)。伊利石相对含量变化显示研究区二叠纪古气候的变化可分为8个段:即阿舍尔期(Asselian)至空谷期(Kungurian)中期的干冷期(P1);中二叠世中期经历了湿热(P2)—干冷(P3)—干冷暖湿交替(P4)的变化;卡匹敦期(Capitanian)中期至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早期的气候变冷(P5);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早期的短暂暖湿期(P6);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早期至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末期的气候逐渐变冷(P7);以及长兴期(Changhsingian)干冷暖湿交替显著的气候(P8)。同时,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二叠纪古气候变化受晚古生代冰期事件(LPIA)、Kamura事件及G—LB(Guadalupian—Lopingian boundary)生物灭绝事件的影响。此外,研究区沃德期(Wordian)存在一个持续约2.4Ma的短暂寒冷期,这与前人认为的空谷期(Kungurian)以来气候逐渐变暖不一致,其是否具有全球意义还有待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442.
六安小华山周公山组火山碎屑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六安小华山周公山组红色砂岩中发现沉积火山碎屑岩,其岩性为安山质凝灰角砾岩及沉凝灰岩或凝灰质砂岩。砾石 (岩屑 )形态各异,少数呈火焰状及不规则薄板状,为爆发时产物。火山岩岩屑新鲜,镜下观察其岩貌学特征酷似蚀源区晚侏罗世毛坦厂组火山岩,故推测周公山组具穿时性,时代跨毛坦厂期—黑石渡期,主体相当于黑石渡期。与黑石渡组为同期异相产物,属于早白垩世沉积。  相似文献   
443.
近50a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干旱区跨境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薄弱、无法满足环境变化评价的问题,选择西天山跨越吉尔吉斯斯坦国和中国的阿克苏河流域为研究区,在遥感和GIS的支持下,获取了近50a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并利用数理统计模型,对该流域LUCC的过程、趋势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变化从前期(1960-1990年)的准平衡状态转变为后期(1990-2008年)的不平衡状态,土地类型也呈现出从双向转换向单向转换过渡,且不同类型差异较大;流域后期LUCC的速度是前期的2.1倍,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最快而沼泽地和盐碱地减少最快,草地变化速度最小.流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且流域下游绿洲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其变化较大.政策调整、人类活动增强、气候变化以及径流变化是LUCC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44.
采用泵吸反循环钻进技术是施工直径3.2m深井曝气工程唯一的选择。讨论了钻探设备和机具的配置钻进工艺与技术,阐述了砂石泵的操作技术和对钻进异常情况(或故障)的判断及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445.
晚古生代全球古气候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刚  李双应 《安徽地质》2006,16(4):241-246,256
相对第四纪而言,人们对史前全球古气候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在方法学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归纳了古气候演变原因,初步总结了全球晚古生代古气候特征,探讨了古气候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据此进一步细化对史前古气候的研究,另一方面旨在古为今用,加强区域和全球不同尺度气候环境的预测,趋利避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446.
447.
安徽宿松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发育,厚约100m,化石丰富,属于比较典型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定量分析显示,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和泥粒灰岩,颗粒平均含量分别为81.2%和69.6%,以浅海生物碎屑为主;其次为粒泥灰岩和泥晶灰岩,颗粒平均含量分别为26.4%和4.1%。依据岩石学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和潮坪相,并可进一步划分出5种沉积亚相,分别是台内滩、台内盆、台内坪、潮间坪和潮上坪。在研究区上石炭统中共识别出3个长期的海进—海退旋回,其表现出在海平面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之上叠加了短期的高频海平面波动的特征。这3个旋回与扬子板块其他地区及欧美板块同时代地层中的长期海进—海退旋回相当,表明海平面的变化可能受到晚古生代冈瓦纳大陆冰川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8.
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川西地区广泛分布的风成堆积物——成都粘土进行了光释光测年,获得了一组 74.67±9.59~18.60±0.33ka的年龄数据。这一结果表明,成都粘土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为末次冰期的堆积物,与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相当。末次冰期干冷的气候条件为川西地区风尘堆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从而形成了分布较为广泛的成都粘土。  相似文献   
449.
龙泉山断裂带隐伏断层氡气特征及其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泉山断裂构造带作为龙门山推覆带的前陆隆起,严格控制了成都平原东边界,其活动性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龙泉山断裂带的氡气进行测量,可以有效地判断隐伏断层的位置及其活动性。测量结果显示,龙泉山断裂带北段东坡活动性强于西坡,主断层的活动性明显强于边缘隐伏断层,4条断层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合兴场断层 > 红花塘断层 > 龙泉驿断层 > 松林场断层。龙泉山断裂带同一条断层在地表由多个破碎带组成,其氡气异常特征与断层活动性和破碎带特征呈正相关性,即断层活动性越强,氡气异常特征越显著。龙泉山断裂带氡气平均异常浓度是背景值的9.6倍,将各异常带峰值浓度与背景值进行对比分析,大致归纳出了龙泉山地区隐伏断层活动性的相对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450.
宁波洋沙山近岸海域浅部地层特征与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波洋沙山近岸海域进行了浅部地层探测和浅部地层特征描述、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地层中不良工程地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结果表明:(1)在海底面以下约20m的剖面记录中,有3个反射界面比较清晰,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4个层组,前三层为全新世的海相沉积地层,第四层为晚更新世时期的沉积地层。(2)海底面以下地层中存在着埋藏基岩和浅层气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埋藏基岩分布区共有4处,其中3处集中分布在洋沙山沿岸,基岩顶面埋藏深度一般为8~12m,最小埋深为3~4m;另一处埋藏基岩位于平石礁以南约1900m处,其顶面埋藏深度大多超过14m,最小埋深为9m。相当一部分海域地层中含有浅层气,分布面积约占调查海区面积的25%,其东部浅层气顶面埋深一般为6~8m,而西部埋深一般达11~15m,显示出该区浅层气分布较分散,强度不大,气顶面埋得较深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