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6篇
地球科学   2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浅地层剖面探测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地层剖面技术是应用声学原理高效获取海底面之下浅部地质地球物理信息的探测技术,主要应用于海底浅地层信息探测和海底特殊目标调查等方面.以往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浅地层剖面的具体应用,未对不同类型的浅剖应用效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本文比较4种不同类型浅地层剖面系统的组成、工作方式和探测技术参数,认为不同尺度的探测目标需要应用不同类...  相似文献   
82.
济阳坳陷陡坡带构造特征--以东营凹陷北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阳坳陷为一典型北陡南缓的箕状断陷盆地,其各凹陷北部的强断裂活动造成北断南超、北陡南缓的构造格局。以东营凹陷北坡为例,盆倾断裂发育,切割潜山顶面呈阶梯状,断裂旁侧沉积较厚,常发育褶皱构造。断裂上升盘遭剥蚀,下降盘发育一系列扇体,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83.
总结了前人对胶莱盆地形成机制、东部边界、地层发育及油气地质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利用最新采集的二维地震剖面资料,对胶莱盆地海阳凹陷的盆地结构、地层发育及主控断裂进行了描述,估算了其海域分布面积,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形成机制。认为海阳凹陷是一个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其主控断裂为东部边界断裂,可能是泗阳—连云港—千里岩—开城断裂的一部分,现今仍在活动。海阳凹陷西部陆上生油层系出露地表遭受破坏,但凹陷主体位于南黄海海域,有较好的生油层,生储盖组合配套好,且未遭受岩浆活动破坏,可能有较好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84.
太古宙构造研究倍受地质学家们重视,它对研究大陆岩石圈乃至整个地球形成和演化,创立地球动力学模式具有重大地质意义,近年来,太古宙构造研究取得巨大进展,通过对世界上一些经典地区研究,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认为太古宙克拉通内的高级区和绿岩带及其内部都是由异地构造层或地体水平拼贴形成的,尽管太古宙克拉通的大地构造模式众多,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板块构造模式在太古宙构造演化中仍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5.
86.
Brown  M 李三忠 《世界地质》1994,13(4):19-29
Barrow(1893)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l)关键性指示矿物的应用可确定变质带并推断区域变质作用的空间特征;(2)递增变质作用的概念;(3)热岩浆平流可能是区域变质作用的一个起因,这些都加深了对变质作用过程的理解。本文通过回顾我们对变质岩石PTt轨迹得出的造山带动态演化的认识,以及考虑到造山带内不同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的可能起因,来进一步探讨这些论题。通过峰值温度和压力的相对时间关系,对区域变质岩石可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基本造山带类型。以顺时针PT轨迹为特征的造山带在达到峰值温度前获得峰值压力,变质峰期一般滞后于带内早期变形,高于“正常”传导热流的附加热与超覆量有关。相反,以逆时针PT轨迹为特征的造山带在获得峰值压力前达到峰值温度,变质峰期一般先于带内早期变形或与之同时,高于“正常”传导热流的附加热与深成任人体的就位有关。用于确定PTt轨迹的手段有:变斑晶及反应结构中矿物包裹体序列的应用、温压计、流体包体的应用、诸如Gibbs方法的热力学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测年、裂变径迹研究和数字模拟。在合适的岩石中,我们可利用特定矿物共生组合来确定单条PTt轨迹,并且同—造山带内的一套PTt轨迹使我们能够解释变质作用动态演化过  相似文献   
87.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花岗岩类型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辽东半岛古元古代花岗岩详细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三类古元古代花岗岩的形成环境不同,属该区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即早期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代表造山期前裂谷化阶段的产物,中期花岗岩(斜长花岗岩)代表造山期收缩碰撞阶段的产物,晚期花岗岩(环斑花岗岩)属造山期后伸展塌隐阶段的结果。  相似文献   
88.
西天山古伦沟小型铁矿位于阿吾拉勒成矿带东段。通过对地质、物探、钻探等资料的分析,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古伦沟铁矿的矿体主要呈透镜体状、似层状赋存于志留纪灰岩捕虏体与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中。花岗闪长岩里特曼指数δ介于1.00~1.87,ACNK=0.92~1.02,为准铝质钙碱性Ⅰ型花岗岩;∑LREE/∑HREE一般为8.99~14.71,相对富集LREE,亏损HREE,La_N/Yb_N=9.29~18.46,轻、重稀土分异较强;高场强元素(HISF)Nb、Ta、P、Ti等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Sr等相对富集,岩体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特征。在大地构造上,古伦沟铁矿主要位于伊犁-中天山微板块北缘的博罗科努早古生代陆缘弧内,其形成与早奥陶世-早石炭世北天山洋盆向伊犁-中天山微板块下的持续俯冲消减有关,俯冲碰撞过程可能为西部早东部晚的"剪刀式"碰撞闭合。  相似文献   
89.
新生代北部湾盆地位于华南陆块西南缘,自形成以来发育多期沉积间断和不整合面。研究了该盆地内不整合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按照影响的构造单元范围划分了3级不整合;根据形成时期与盆地裂解阶段关系,厘定了3种主要不整合类型:裂谷期裂解不整合、断-坳转换不整合、反转期角度不整合。基底不整合面是盆地初始张扭裂陷的记录,为一级不整合,属裂谷期裂解不整合性质,区域上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速率骤降有关。涠洲组底部不整合面为珠琼运动导致的裂谷期二级不整合性质,区域上与印度板块的汇聚及太平洋板块俯冲变向有关。下洋组底部不整合面是盆地构造体制发生断坳转换的界面,为二级不整合,而区域上对应的事件为南海海盆的持续张开。灯楼角组底部不整合面是盆地发育晚期构造反转的产物,为三级不整合,属反转期角度不整合性质,区域上与印-澳板块的作用有关,而与晚期菲律宾海板块挤压关系不大。北部湾盆地不整合面的形成与华南陆缘裂解和多级多期张扭或压扭活动密切相关,华南陆缘发生强烈的走滑活动与区域板块格局的巨大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90.
利用大量新采集的单道地震剖面对黄、渤海研究区的活动断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活动断裂在活动时限上具有继承性,即大部分活动断裂是老断裂新构造期的再活动;在几何特征上具有集束性,即大部分活动断裂丛集成一个大的断裂带;在活动频率上具有期次性,即大部分活动断裂的活动与区域构造运动相对应;在平面分布上,渤海海域的活动断裂明显多于黄海,这可能与郯庐断裂及其派生断裂新构造期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