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地球科学   5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赣南九龙脑岩体及洪水寨云英岩型钨矿年代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赣南大余县九龙脑岩体及与之有密切成因关系的洪水寨云英岩型钨矿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成岩成矿时代研究,结合区域成岩成矿时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赣南地区钨矿的成岩成矿时代及构造环境。结果表明:九龙脑花岗岩体在化学成分上具有高Si、富碱、准铝质到弱过铝质、贫Ca、贫Mg、铁镁比值大、K2O/Na2O>1的特征;微量元素以富含Rb、K,亏损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富含Th、U、Ce、Y、Sm、Nd、Ta、Hf,亏损Nb、P等高场强元素(HFSE)为主要特征,具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07~0.10)和较高的10 000Ga/Al特征比值(2.76~2.93),所有这些均显示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利用锆石SHRIMP U-Pb法,获得九龙脑岩体的成岩年龄为(155.8±1.2)Ma(n=12,MSWD=0.6);利用辉钼矿Re-Os法,获得洪水寨云英岩型钨矿的成矿年龄为(156.3±1.3)Ma(n=7,MSWD=1.5),成岩成矿年龄基本一致。结合崇(义)-(大)余-(上)犹钨锡矿集区已有的年代学资料,指出本区的成岩成矿年龄主要集中在150~160 Ma,属于华南中生代第二次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于中生代岩石圈伸展时期的侏罗纪板内拉张环境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33.
大埠复式花岗岩体位于赣南腹地,是于都-赣县钨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岩期次及成岩成矿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文章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定了该岩体的成岩时代,结果表明:其东南体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年龄为(430.0±1.1)Ma,西北体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为(152.7±1.1)Ma。东南体虽对内外接触带铀矿的矿质来源有所贡献,但与西北体形成时代相差甚远,并非同一地质构造背景下的产物;西北体与内外接触带的钨矿床形成时代相近,成因联系密切。矿集区内岩浆活动具多旋回特征,以燕山早期尤其是158~153 Ma的花岗岩浆活动对钨多金属成矿作用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34.
赣南崇义地区茅坪钨锡矿床铼-锇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茅坪钨锡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东段,位于崇(义)—(大)余—(上)犹钨多金属矿矿集区西华山—杨眉寺区段中北部的天门山—红桃岭矿田,为天门山岩体向北倾伏延伸的前锋部位;矿区钨锡矿化类型主要有云英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种。文章选取云英岩型矿体及上部石英脉型钨矿体中与黑钨矿共生的辉钼矿7件,进行Re-Os等时线年龄测定,得到其模式年龄为(141.4±2.2)Ma~(158.2±2.2)Ma,其中云英型钨锡矿体中辉钼矿等时线年龄为(156.8±3.9)Ma,成矿时代为中侏罗世,对应于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从云英岩矿体中样品模式年龄为(150.7±2.4)Ma~(158.2±2.2)Ma,石英脉型矿体中样品模式年龄为(141.4±2.2)Ma~(151.0±2.4)Ma。分析石英脉型矿体紧随但略晚于云英岩型钨锡矿体成矿,并结合矿田内取得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探讨了矿田成岩成矿时代及时差,推断天门山岩体可能为多次成岩成矿的复杂式岩体,其成矿时代跨度为133~156Ma。  相似文献   
35.
南岭东段岩前矽卡岩型钨矿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畅  赵正  陆丽娜  曾载淋  刘翠辉  许虹 《地质学报》2018,92(12):2485-2507
南岭东段以石英脉型钨矿集中产出而闻名于世,岩前钨矿是该地区新近发现的中型矽卡岩型钨矿。本文在详细矿床地质和成矿期次研究基础上,对矽卡岩型矿体各成矿阶段的代表性矿物石榴子石、白钨矿、石英、方解石及矽卡岩附近白钨矿 黑钨矿石英脉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和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前钨矿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两相水溶液I型包裹体和含CO2三相水溶液Ⅳ型包裹体,石榴子石和石英中I型包裹体中偶见子晶。白钨矿 黑钨矿石英脉中的石英相比矽卡岩型矿体中的石英具有更多的Ⅳ型包裹体。早期矽卡岩阶段的流体参数为温度300~510℃、压力32~108 MPa、平均盐度7.64%、平均密度0.69g/cm3,白钨矿主成矿阶段(晚期矽卡岩阶段)的流体参数为温度230~300℃、压力21~64 MPa、平均盐度6.99%、平均密度0.87g/cm3,石英 硫化物 碳酸盐阶段的流体参数为温度100~230℃、压力10~62 MPa、平均盐度5.81%、平均密度0.95g/cm3。白钨矿 黑钨矿石英脉的形成温度集中于110~320℃,其上限高于矽卡岩型白钨矿的温度上限,推断石英脉型黑钨矿形成温度更高。岩前钨矿成矿流体在从高温至低温的演化过程中,盐度逐渐降低、密度逐渐增大、压力逐渐降低,整体为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岩浆水,晚期有少量大气水的加入。岩前钨矿成矿机制主要包括流体不混溶作用、流体与围岩相互反应、流体自然冷却、流体混合和压力下降,其中以CO2逸失为特征的流体不混溶作用为重要的成矿机制。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证实了矽卡岩型矿体及白钨矿 黑钨矿石英脉中石英的包裹体中都含有CO2。I型包裹体与Ⅳ型包裹体共存、高盐度包裹体与低盐度包裹体共存及部分I型包裹体中含子晶证明岩前钨矿成矿过程中存在流体不混溶作用。成矿过程为:成矿初期,岩浆上侵分异出富钨岩浆热液,热液与碳酸盐质围岩发生了剧烈的接触交代作用,引起了围岩中Ca2+的释放以及pH和氧逸度的升高,同时发生了大规模隐爆作用并导致了CO2流体不混溶作用。CO2参与形成了可作为W运移载体的碱金属水溶液,另外其逸失导致pH升高和氧逸度降低。成矿初期的含矿热液为高温、高压、高盐度、富钨、富钙、富挥发份、pH相对较高、偏还原之后偏氧化的流体,在温压下降及氧逸度降低的条件下白钨矿大量沉淀。白钨矿 黑钨矿石英脉由于靠近矽卡岩,所以热液中含Ca2+,但Ca2+的含量还不足以形成单一的白钨矿,所以出现了白钨矿和黑钨矿共存。对岩前钨矿成矿流体的研究进一步厘定了该区矽卡岩型钨矿的成因机制,同时有益于拓展南岭东段钨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6.
高山角花岗闪长岩体位于南岭成矿带东段之北部,南岭东西向构造与滨太平洋北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复合部位。岩体产出于银坑贵多金属矿田内部,与区内金银铅锌铜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在矿田地质和岩体地质工作基础上,采用SHRIMP锆石U-Pb法对高山角花岗闪长岩进行了精确定年,获得岩体锆石年龄为(160±1)Ma,并存在(422±4)Ma的捕获岩浆锆石年龄,指示岩体形成于燕山早期,而并不是以往认为的早白垩纪。结合矿床地质资料,判断矿田内的贵多金属成矿作用与高山角岩浆活动同期,与赣南地区中生代(165~150 Ma)大规模钨锡成矿作用产于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同属一个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37.
38.
赣南盘古山钨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盘古山钨矿床是南岭地区著名的大型钨矿床。通过氢、氧、硫和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盘古山钨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δD值介于-121.7‰~-80.6‰,δ18O值为2.97‰~6.47‰,硫化物δ34S值集中分布于-2.3‰~1.3‰,石英脉的石英δ30Si平均值为-0.44‰;花岗岩的石英δ30Si平均值为-0.53‰;砂岩的石英δ30Si平均值为0.2‰。研究结果表明:盘古山钨矿床的成矿流体、成矿物质以及硅质均主要来源于花岗岩浆,少部分成矿流体来自大气降水,少部分硅质来自砂岩地层。  相似文献   
39.
我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科学研究和调查评价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1年以来,我国稀土产业跟其他矿种产业类似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无论是调查评价还是科学研究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理论创新和调查评价方面提出了"8多2高1深"的新认识,即:多类型、多岩性、多时代、多层位、多模式、多标志、多因继承、多相复合、高纬度、高海拔、深勘探;技术上,推广采用了赣南钻,加大了风化壳的勘查深度从而成倍增加了资源潜力,全方位采用了遥感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矿政管理的公信度并提供了新的找矿方法,持续采用水化学方法跟踪调查、综合评价了稀土矿山开采的环境效应并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实践中,发现了多处稀土靶区和远景区,查证多处大中型矿产地,并在浙江、福建、云南、江西等地实现了"高海拔、高纬度、大深度"的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40.
赣南是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生产基地,在长期的勘查开发实践中,发明了一种新的勘查手段〖CD2〗赣南钻。介绍了赣南钻的基本结构、操作方法与技术质量要求,并通过其实际应用效果及与传统勘查手段的对比,反映了其对该类型矿床勘查评价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