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科学   6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山东省极端气温偏态性分布和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洁  叶文  刘焕彬  邱粲  李娟 《气象科学》2014,34(2):193-199
采用山东省1961—2010年夏季日最高气温和冬季日最低气温数据,基于Box-Cox变换,分析了山东省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偏态性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极端高温偏态系数具有较为显著的海陆分布特征,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左偏相对减弱,且夏季异常高温出现几率有所增加。极端低温偏态指数分布受地形和纬度的双重影响,左偏和右偏的地区接近,各占半数。在气候态,由Ⅰ态经Ⅱ态过渡到Ⅲ态的过程中,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夏季极端高温偏态指数和冬季极端低温偏态指数均处于不断升高的状态,表明大部分地区夏季出现异常高温的几率处在增加的趋势中,而冬季出现异常低温的几率处在减少的趋势中。  相似文献   
22.
对扎赉特旗地区塔本毛都和查干楚鲁一带出露的四甲山组、柳条沟组进行了实测和系统采样。根据生物化石组合的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生物组合带,即Monodiexodina-Parafusulina,Codonofusiella-Pseudodoliolina组合带,Waagenophyllum-Wentzelella珊瑚组合带。它...  相似文献   
23.
选用山东 123 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2007—2019 年地面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短时强降水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其间共有 695 个短时强降水日、3 337 个短时强降水时次和 6 257 个短时强降水样本,基于排序法确定山东省极端短时强降水间值为 71.2 mm ? h-1,鲁东南地区间值最高,鲁中地区间值最低。2)各站年均发生 3.9 次短时强降水天气,鲁东南地区短时强降水和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多,半岛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最少,鲁西南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最少。3)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 6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又以 8 月上旬最多。4)日变化显著,呈现典型 “双峰” 特征,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其次是后半夜;6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傍晚和后半夜发生短时强降水的可能性大,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4.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25.
土钉加固黏性土坡加载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洁  张嘎  王丽萍 《岩土力学》2012,33(6):1696-1702
进行了不同坡度土钉加固边坡坡顶加载的离心模型试验,观测了土坡的破坏过程并测量土坡的位移场,研究了土钉加固黏性土坡的承载力、变形和破坏规律以及坡角对其破坏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坡顶荷载的增加引起土坡变形的增加,变形的集中产生和发展导致滑裂面的形成并使土坡发生破坏。土钉变形规律受加载阶段和加载底板的综合影响,坡顶荷载越大,接近坡顶的土钉弯曲挠度越大,钉土间的相互作用越强。土坡的坡角越大,承载力越低,土体呈现出更显著的向坡面位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26.
非均匀饱和大气中的广义位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洁  高守亭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6):1651-1656
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出发证明了广义位温的物理基础及其守恒性,完善了Gao等在2004年提出的非均匀饱和大气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广义湿位涡理论及其倾向方程在地面气旋追踪、雾区预报等方面的可应用性,为湿空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结果表明,非均匀饱和大气中的广义位温和位温、相当位温一样,具有守恒性;但由于其体现了实际大气的非均匀饱和特性,比位温、相当位温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
渤海海域古近系沙一段广泛发育湖相混积岩,其中生物碎屑混积岩物性好、产能高,是混积岩中的优质储层.对生物碎屑混积岩中的生物碎屑成分展开系统的古生物研究,明确腹足类是渤海海域沙一段生物碎屑混积岩中最主要的生物碎屑类型,共鉴定出腹足类21属27种,介形类19属74种,并且均以适宜一定盐度浅水环境生活的小型化类型为主.结合古环境研究表明,高能环境腹足类易富集,相对低能环境介形类含量上升.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分析发现,生物碎屑对混积岩储层演化具有重要影响.生物碎屑体腔孔、壳体铸模孔、遮蔽孔、差异收缩缝直接提供了储集空间;生物碎屑早期溶蚀能有效改善储层渗透能力,促进生物碎屑富集段的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生物碎屑白云岩优质储层;生物碎屑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性质稳定的泥晶套,起到了孔隙格架支撑作用.受壳体成分及各门类生物沉积环境差异影响,腹足类为主的生物碎屑混积岩物性更好.   相似文献   
28.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唯一取得工业油流的含油气盆地,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油质偏稠,导致油气勘探进展缓慢。为了明确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有效指导下一步勘探方向,文章结合新钻探及地震资料,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开展埋藏史、热史及生烃史研究,计算了盆地古近系生烃量和资源量。结果表明伦坡拉盆地古近系生烃量为49.80×108 t,资源量为1.507×108 t。其中以蒋日阿错为最大生烃中心,生烃量20.93×108 t,资源量1.05×108 t,江加错和爬错北部为次重要生烃中心,生烃量分别为8.83×108 t和14.76×108 t,资源量分别为0.41×108 t及0.71×108 t。从模拟结果可知,蒋日阿错洼陷、江加错洼陷资源丰度相对较高,为油气资源富集有利区,爬错洼陷由于烃源和圈闭条件较差,目前仅发现罗玛迪库构造圈闭,资源丰度较低。应用盆地模拟明确了伦坡拉盆地油气资源构成和油气资源分布有利区带,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9.
基于济南站边界层风廓线雷达(wind profile radar,WPR)观测的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采用偏离度法确定夏季白天边界层高度(H_(BL)),分别与基于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的干绝热曲线法、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国标法确定的H_(BL)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三种方法确定的25 d日最大H_(BL)的平均值分别为2 500.0 m、2 529.1 m、2 469.9 m,总体一致; 25 d同日期比较,偏离度法与后两者的标准偏差(σ)分别为337.1 m、636.7 m;前两方法结果的相关系数(R)较高为0.668,但两者与国标法的R分别为-0.130、-0.064,证实国标法H_(BL)的均值准确度尚可但实时值准确度低。2)偏离度法确定的日最大H_(BL)出现时间,25 d平均和最多均在15时,逐小时H_(BL)07—15时呈缓慢增高态势、15—19时则快速降低;但国标法日最大H_(BL)25 d平均和最多均出现在16时,且H_(BL)在午后13—15时出现坍塌现象,与对流边界层午后峰值规律显著不同。3)前两种方法的H_(BL)与地表温度、气温的相关性均较好,与风速的相关性则较差;而国标法H_(BL)与风速的相关性较好,与地表温度、气温的相关性则较差;偏离度法日最大H_(BL)对最高气温、最高地表温度的平均响应时间分别为1、2 h左右,符合太阳辐射—地表温度—气温—H_(BL)的响应关系和次序,但国标法的日最大H_(BL)未能反映这一响应。4)偏离度法H_(BL)与各污染物的逐小时质量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但国标法H_(BL)的相关性较差。5)三种方法综合对比,偏离度法H_(BL)准确度较高,且能给出时空演变;干绝热曲线法H_(BL)准确度较高,但不能给出时空演变;国标法实时H_(BL)准确度低,虽能给出时空演变但午后峰值偏差大。  相似文献   
30.
在相对静岩压力40 MPa、地温150℃(大体相当于4 000 m深埋条件)、用时15 d的条件下,对灰色中厚层状鲕粒灰岩进行深埋藏热水交代白云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前后岩石的结构发生了轻微变化,尾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Ca2+浓度从0 mg/L增加到337 mg/L,Mg2+浓度从过饱和溶液降低到2 830 mg/L。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固体样CaO含量由61.000%降为60.830%,而MgO则由0.296%升到0.350%。可见,参与实验的固、液样品反应前后主量元素Ca、Mg有一定的变化。但根据样品的宏观观察、镜下鉴定、扫描电镜及X衍射图谱的综合对比,认为在该实验条件下,尚未产生明显的白云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