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地球科学   1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 毫秒
101.
世界上最大的东坡稀有—有色金属矿田位于南岭中段,赣桂地洼系和浙粤地穹区的邻界处,从次一级构造来说,矿田位于地洼阶段形成的西山复式背斜和五盖山复式背斜之间的东坡—月枚复式向斜的北端昂起部位,其两侧各有一条断裂面向外倾的大型冲断层平行轴向延伸,是向斜与上述两个复式背斜相接的边界断层,背斜的核部充填着一套古地槽沉积—震旦寒武系碎屑岩建造,向斜核部及两翼则为地台阶段形成的泥盆系跳马涧砂岩和棋(?)桥、佘田桥及锡矿山组灰岩,千里山复式花岗岩体位于矿田的中心,面积9.5 km~2(图1)。复式岩体的岩浆侵入分异演化和泥盆纪地层的岩性以及有利的构造,决定了该稀有金属矿田的各内生金属矿床特别是规模最大的柿竹园多金属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2.
下伏软弱层黄土边坡变形机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本文研究了陕北某电厂夹断层破碎带上覆黄土的泥岩、砂岩互层反倾边坡的变形机制,并研究治理对策及其治理效果。通过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及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建立FLAC3D地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削方减载、锚筋桩、锚杆及坡面防护的综合治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边坡的变形受开挖坡形的影响,坡体浅表层特别是断层带及坡顶黄土部位出现大范围拉应力集中,断层带出现向坡外的挤出变形,带动上部黄土的牵引式变形,引起沿黄土和基岩基覆界面的剪切变形,在黄土中出现大量拉裂缝,在一定条件下潜在滑移面逐渐贯通,坡体将产生整体失稳。边坡的治理应通过削方减载改善坡体应力环境,并重点控制断层带及黄土与基岩基覆界面的变形,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治理后边坡稳定性较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3.
钙华测年中不同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4C法、α-铀系法和等离子体质谱(ICPMS)-铀系法对四川黄龙张家沟钙华进行定年对比,以期达到寻找到钙华测年最佳方法的目的。结果表明:ICPMS测年法由于样品需要量极低,比较容易获取高纯度的碳酸盐样品,不但使年龄数据更接近钙华沉积的真实年代,而且还具有样品可反复测量、易于操作等优点,从而使该法成为钙华测年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徐律 《地理教学》1994,(3):25-25
在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上精心构思、开拓新思路,对学生潜在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发展趋势,这无疑对中学地理教学和地理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地理复习中要将能力的培养处处落实。  相似文献   
105.
杨会  王华  吴夏  唐伟  涂林玲  应启和 《中国岩溶》2015,34(6):642-647
为探明不同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对水中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的影响,寻找最佳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样品采集方法(顶空样品瓶和聚乙烯瓶)和保存方法(不同的温度和是否加饱和氯化汞)以及储存时间对不同类型水样溶解无机碳同位素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样类型相同的情况下,顶空瓶法较聚乙烯瓶法采集的水样δ13CDIC值更稳定;用聚乙烯瓶采集水样,加入饱和氯化汞能抑制微生物生长,不加饱和氯化汞的水样δ13CDIC值变化无规律且幅度大,而加了饱和氯化汞的水样δ13CDIC值更接近初始值,但随保存温度的升高和保存时间的推移,其δ13CDIC值逐渐偏重,主要受温度升高有利于HCO3-水解并释放CO2的影响;不同类型水样在不加饱和氯化汞条件下,随保存时间加长,岩溶水的δ13CDIC值较初始值偏重,混合水和非岩溶区水δ13CDIC值较初始值偏轻。实验表明,用顶空样品瓶采集的水样保存100天,δ13CDIC最大变化值为0.42‰;用顶空样品瓶采集的水样保存时间长,δ13CDIC值变化小,最能反映样品的初始值,是最佳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用聚乙烯瓶采集的水样加饱和氯化汞并保存在5 ℃能满足样品短时间的保存。   相似文献   
106.
目前已在我国大量地质记录中发现全新世早期的千百年尺度气候事件,但较高纬度地区相应的记录仍较少。因此,有必要在我国较高纬度地区进行千百年尺度气候事件的重建。本文对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沉积物进行研究,以精确的14C年代框架为基础,对沉积物(未去除有机残体)粒度数据进行粒级-标准偏差分析,提取了83μm敏感粒级,发现该粒级主要成分为有机残体,其粒度和含量可作为夏季风降水代用指标,进而利用该组分重建了我国东北地区早全新世夏季风降水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早全新世季风降水频繁波动,存在~8.6 ka,9.2 ka,10.2 ka和11.6 ka四次千百年尺度显著弱夏季风事件。在年代误差范围内,四次弱夏季风事件与我国季风区其他气候记录、北大西洋冰筏沉积及太阳活动记录在时间上均有较好的一致性,指示早全新世千百年尺度干旱事件在我国季风区普遍存在,且与北大西洋浮冰事件及太阳活动密切相关。但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有机残体粒度记录的四次千百年尺度弱夏季风事件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其他气候记录中的相应事件,初步推测为北大西洋浮冰事件通过影响热带季风进而影响较高纬度地区,季风信号从低纬传输至高纬变弱,致使事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07.
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家族在调控甲壳动物的变态发育、生殖、蜕皮、血糖平衡及体内的渗透压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甲壳动物高糖激素(CHH)是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通过Tail-PCR方法克隆获得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chh基因的近端启动子区序列,从翻译起始位点(ATG)起,共657 bp.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转录起始位点位于翻译起始位点(ATG)上游第74个碱基(A),在转录起始位点(A)上游31 bp处存在TATA box;核心启动子区位于-41~+9 bp之间,包含在线软件预测的转录起始位点;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包括Oct-1、C/EBPalp、GATA-1、Sp1、Ap-1、NF-κappa B、NF-1、RAP1、HNF-3等;目前获得的chh基因启动子区中没有Cp G岛.成功构建了chh基因4个启动子不同长度片段C1—C4,分别位于-583~+205、-388~+205、-286~+205、-46~+205 bp.含启动子不同长度片段的表达载体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和Sf9细胞后的活性分析表明,在-286~-46、-583~-388 bp区域可能存在负调控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388~-286 bp区域可能存在正调控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108.
基于悬臂抗滑桩治理堆积型滑坡的静、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利用土压力传感器、应变片以及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到的试验数据,研究了静、动力条件下抗滑桩的受力特性,分析了被治理滑坡的地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静、动力条件下桩后土压力以及桩身弯矩的分布规律均不同;桩后静土压力大于地震动引起的动土压力,但桩身静弯矩远小于地震动引起的动弯矩;桩后动土压力和动弯矩随峰值地震动的增大而增大;地震作用时土压力和桩身弯矩最大值的作用点低于静力的;滑体加速度响应存在浅表放大效应和高程放大效应,坡肩附近的波型转化现象显著,抗震设计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9.
四川雅安周公2井地热水环境同位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四川雅安周公2 井高温热矿水位于井深1800m 以下, 为赋存于三叠系雷口波组、嘉陵江组及二叠系茅口组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岩溶水, 盖层为侏罗系及上三叠统的碎屑岩层。初步测试关闭时井下压力3Mpa , 井口水温达75℃, 流量约5000t/ d。通过对热矿水的14C 及U 系法定年及其周围山区地表水氢氧同位素一次性采样及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周公2井热矿水系大气降水成因, 补给区可能为其西部及西南部山区, 即荥经河、荥河、冷水河以及周公河流域, 海拔高程大体在1500~2500m 左右。盆地上部主要为第四系— 侏罗系赋存于砂砾岩中的孔隙水,而盆地深部的热矿水则是山区降水沿断裂裂隙及岩溶管道垂直入渗经深循环至盆地底部, 两者并无水力联系。   相似文献   
110.
中国东部季风区过去千年降水变化特征已有大量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但多数研究集中在中国北方和中部地区,南方地区重建记录相对较少.本文对浙江雁荡山雁湖沉积物的总有机碳、色度和粒度等多指标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小冰期以来研究区域的降水变化,结果显示:1)1400-1600 AD,湖区集水发育,研究区气候偏湿润;2)1600-1650 AD,降水量减少,气候偏干旱;3)1650-1750 AD,气候偏湿润;4)1750-2000 AD,研究区气候处于干旱状态,其中1500-1650 AD期间的干湿变化与历史文献记录的雁湖水位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年代误差范围内,雁湖沉积物与浙江天目山泥炭、福建仙山泥炭以及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等记录的干湿变化同步,指示了小冰期期间中国东南地区气候波动的一致性.另外,中国东部南、北地区古气候记录反映的降水变化趋势相反,表明在百年时间尺度上,中国东部南北地区降水存在着"南涝北旱"和"北涝南旱"的空间特征.通过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对比,显示PDO对中国东部地区小冰期期间出现的南-北"偶极型"空间降水特征可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