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地球科学   2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利用2006~2009年共计4年的雷电灾害资料,对梅州市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梅州市雷电灾害的空间分布基本呈"西南→东北递减"趋势,与多年平均的自然雷电空间上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有些差别。梅州市的雷电灾害季节性变化明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分布在4~9月,尤其是6月。雷电灾害日变化是午后至傍晚最多,早上相对较少,这与自然雷电发生的日变化特征比较接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防雷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22.
滇东南老君山地区晚白垩世花岗岩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老君山花岗岩体位于滇东南地区的文山州麻栗坡县境内,是个旧-薄竹山-老君山岩浆-成矿系统中最东部的一个岩体.该岩体侵入到老君山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中,是一个多期次岩浆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其岩性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粗粒-中粗粒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本文提供了老君山花岗岩6个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88.9±1.1Ma~93.9±2.0Ma之间,表明老君山花岗岩是白垩世晚期岩浆作用产物.全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老君山花岗岩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锆石的εHf(t)值变化于-9.94~-5.01之间,平均值为-7.29,锆石Hf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tDMC=1.8~1.4Ga,上述特点表明,老君山花岗岩浆的源岩是滇东南地区早元古代结晶基底中的变泥砂质岩类.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论证了老君山花岗岩的成因及其与区域成矿作用的关系,提出老君山花岗岩及其附近的钨锡多金属矿床同属于岩石圈板块强烈伸展作用下的产物,其中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早期岩石圈板块的伸展及基底变质岩中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有关,而老君山花岗岩是在燕山晚期岩石圈强烈伸展与地幔物质上涌的背景下,由基底变泥砂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燕山晚期岩石圈的强烈伸展、地幔上涌及花岗岩浆作用,不仅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提供了热动力条件,而且还可能提供了成矿物质.正是因为燕山晚期岩石圈的强烈伸展、地幔上涌及花岗岩浆作用对早期矿床的叠加与改造,可能是该区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主要机制,也可能是形成该区大型与超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3.
云南麻栗坡钨矿是近年新发现的超大型白钨矿矿床,成因独特。其主要矿段南温河—洒西一带与钨矿相关的变质地层为猛硐岩群南秧田岩组(Pt1n),原岩主要为碳酸盐类,其中的泥灰岩夹层是形成中生代含矿夕卡岩的围岩;南捞片麻岩、老城坡及团田片麻状花岗岩为钨成矿重要基础。控矿构造解析表明,中生代以来强烈的自SE向NW方向的多层次推覆构造变形造成洒西岩组、老城坡及团田片麻状花岗岩、南秧田岩组和南捞黑云二长片麻岩自上而下的空间叠置关系,导致赋矿围岩产生的剪切裂隙成为中生代晚期岩浆热液运移并交代钙质泥灰岩形成顺层含矿夕卡岩的主要空间。含矿夕卡岩锆石U-Pb年代学及与成矿有关的黑云母Ar-Ar年代学研究成果结合华南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大规模钨锡成矿时代讨论,表明麻栗坡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作用与中侏罗世以来由于板块聚合而导致的华南岩石圈持续挤压(170~150 Ma)及其后期伸展减薄(130~80Ma)密切相关,并相应形成早期挤压背景下受推覆构造控制的层控夕卡岩型及后期伸展背景下变粒岩型及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床。提出南温河外围广泛分布的老城坡及团田片麻状花岗岩深部,以及洒西矿区深部可以寻找南秧田岩组变质岩及夹于其中的含钨夕卡岩层位的找矿思路,并得到了深部钻孔验证。因此,南温河—洒西一带应该具有寻找层控夕卡岩型钨矿床的巨大潜力。除此之外,研究区NW向南温河断裂(南温河水库所在位置)北部大片片麻状花岗岩深部也应该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24.
安徽铜陵焦冲金-硫矿床S、Pb同位素组成 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安徽铜陵焦冲金硫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内,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中。在分析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矿石S、Pb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矿石硫化物的S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成矿热液δ34SΣS在4.0‰左右,反映其来源与岩浆硫密切相关。矿石Pb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经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特征参数法判断矿石Pb为异常Pb。通过Zartman铅构造坏境演化图解和Δγ-Δβ成因分类图解,确定矿床物质来源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其源于上地壳物质与地幔的混合。通过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期望为铜陵地区寻找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矿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5.
江南古陆北缘青阳钨钼矿集区成岩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青阳钨钼矿集区处于江南古陆北缘钨-多金属成矿带的北部,区内钨钼矿床均分布于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周边、以钨钼矿化为主。本文在综合分析青阳钨钼矿集区内钨钼-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岩成矿年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得到如下认识:1)青阳钨钼矿集区成岩成矿年代可以分为早(146~135Ma)、晚(134~128Ma)两期,早期成矿作用较强烈,矿点广泛分布在青阳岩体周边;晚期成矿作用主要分布于九华山岩体边部及外围,呈北东东向展布。2)青阳钨钼矿集区成矿斑岩体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成矿斑岩体以壳源岩浆岩为主、从早到晚具有源区深度变浅的趋势,演化程度具有由花岗闪长(斑)岩(早期)→花岗(斑)岩(晚期)的增高、向富钼岩浆岩演化特点。3)青阳钨钼矿集区内钨钼矿床赋存在震旦系-奥陶系地层中,主要包括震旦系蓝田组、奥陶系仑山组及寒武纪碳酸盐地层,赋矿有利层位为成矿元素丰度值高、镁质含量较高的碳酸盐地层。青阳钨钼矿集区中成矿斑岩体与复式岩基的源区及演化过程均存在差异,他们可能是燕山期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同一时空背景下,不同源区组分发生部分熔融的岩浆经历不同演化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6.
在探讨逆断层对构造裂缝控制作用的基础上, 应用Comsol有限元软件, 模拟不同水平作用力、不同岩性、不同断层倾角和距断层面远近等因素影响下断层及其周边区域的应力、应变情况, 并分析了不同控制因素下构造裂缝发育的规律。模拟结果表明, 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随施加的水平应力作用增大而线性增大; 岩石破裂前产生的应变量可用来描述岩石的脆性, 抗压强度对岩石破裂起主导作用, 而岩石的抗剪强度与岩石破裂发育有一定的相关性; 逆断层倾角存在一个临界角度, 使构造裂缝发育最为强烈; 逆断层控制裂缝发育, 距离断裂面越远裂缝发育程度越低, 并存在一个发育程度骤减的范围, 称为"断裂控制带", 该断裂控制带的形成和分布应该与断裂的性质、规模、断距及岩石力学参数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7.
2016年5月浚县地震台地电阻率EW向测值出现明显变化,为正确评价该变化,依据浚县地震台地质资料、岩层电性资料和EW向电测深曲线,将该台地下介质电性分布简化为二维电性结构,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测区内地表铁轨干扰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形态和幅度。结果表明,由数值模拟所得干扰幅度、形态与实际测值的异常变化较吻合,因此从数值分析的角度确定了铁轨对浚县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8.
马达加斯加Antanisoa石墨矿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优质大鳞片石墨矿重要产地之一,随着大鳞片石墨在诸多新兴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马达加斯加石墨矿床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矿床成因研究对石墨矿床的找矿勘查具有指导作用,然而目前关于马达加斯加石墨矿床的研究程度较低,人们普遍认为马达加斯加的石墨矿床是沉积变质成因。文章将Antanisoa石墨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区内石墨片岩的岩相学研究以及矿物化学特征研究,发现沉积变质成因的说法并不妥当。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显示出较多与流体充填有关的现象,矿物化学特征表明石墨片岩中与石墨共生的云母为金云母,浅色电气石为镁电气石。结合前人对马达加斯加岛地质背景研究结果与认识,认为马达加斯加Antanisoa石墨矿床更有可能与幔源流体充填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9.
皖南地区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范羽  周涛发  张达玉  袁峰  范裕  任志 《岩石学报》2016,32(2):419-438
复式岩体是指不同时代花岗岩类侵入体在空间上的共生。对复式岩体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时代花岗岩类的形成和分布与构造演化的关系,从而阐明花岗岩浆侵入、定位的机制。皖南地区广泛发育燕山期复式岩体,本文对该区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的地质概况、成岩年代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复式岩体的成因和侵位机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复式岩体从早到晚四个阶段岩浆岩年龄分别为第一阶段花岗闪长岩143.3±1.0Ma,第二阶段二长花岗岩137.6±1.5Ma,第三阶段钾长花岗岩131.3±1.2Ma,第四阶段花岗斑岩132.0±2.0Ma。所有岩石均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从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显示出由钙碱性向碱性过渡的特征,并具有向富K、Si和贫Ca、Mg、Fe演化的趋势。该复式岩体源自同一个初始岩浆房,不同阶段岩浆沿相同的通道先后上升侵位至相邻空间叠加形成复式岩体的格局,这也是本区此类复式岩体的形成机制。早期形成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主要源自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而晚期岩浆房中加入了较早期更多的底侵幔源岩浆,并与之完全混合,在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了更强的分离结晶和地壳同化混染作用,形成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早期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形成与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晚期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形成于陆内拉张环境,反映出研究区从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挤压环境向陆内岩石圈伸展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0.
吴淦国  张达 《地球科学》2000,25(4):390-396
对中国东南大陆的重要构造及成矿单元———闽西南坳陷带及其外围的系统研究表明,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存在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 从而导致该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构造-岩浆岩带展布、岩相古地理的演化、构造系统及区域成矿作用等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构造系统分析表明, 该区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在两大构造域相互复合、转换及叠加过程中完成的, 构造域转换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是该区岩石圈横向及纵向上的不均一性及壳幔的相互作用.成矿作用及成矿年龄的研究表明, 伴随构造域的转换,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应存在一期重要的多金属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