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科学   16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案是识别储层"甜点"的基础,也是致密油勘探的重点和难点,但目前国内对此尚无统一认识。为此,以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砂岩为例,综合常规压汞、恒速压汞、高压压汞等多种资料对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进行了精细表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孔喉小、物性差,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储层渗透性主要由占小部分体积的最大孔喉半径所控制,喉道半径越大、大喉道所占比例越高,致密储层的渗透率(K)就越高、品质就越好。在此基础上,由孔喉结构的差异性出发,将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分类4类,其中,石油能够充注至Ⅰ—Ⅲ类致密储层,且Ⅰ类致密储层(K为(0.1~1.0)×10~(-3)μm~2)品质最高,可视为储层"甜点"。  相似文献   
62.
在新一轮南黄海区域地质地震调查工作中,针对地震地质条件和勘探目标,设计了新的地震资料采集技术方案——上下源延迟激发+长排列接收,获得了强反射界面之下的深部地层有效反射,揭示了千里岩断裂两侧分布着向南逆冲的构造推覆带.结合重力、磁力反演成果认为,千里岩隆起区为扬子块体与华北块体碰撞接触带,扬子块体向北运动与华北块体碰撞后楔入到华北块体之中.  相似文献   
63.
表层沉积物类型图是海洋地质系列图的主要图件之一,可直观反映出海底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中国-东盟海区及邻域海底沉积物类型调查和研究程度差异明显,中国海域调查程度较高,底质数据详细可靠,马六甲海峡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区相对较好,而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大部分地区资料较为缺乏。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是陆源碎屑沉积物、生物源-陆源碎屑沉积物、深海沉积物、生物源沉积物和火山源沉积物,综合已有资料划分为三个沉积区。东亚大陆边缘海沉积区以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西太平洋大陆坡沉积区以陆源碎屑沉积物和生物源-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远洋沉积区以内源成因沉积为主。影响该区海底沉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物物源、地形、水动力环境以及构造活动等。中国-东盟海区及邻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图的编制可为深入理解不同地质和气候背景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沉积物分布及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4.
济阳坳陷陡坡带构造特征--以东营凹陷北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阳坳陷为一典型北陡南缓的箕状断陷盆地,其各凹陷北部的强断裂活动造成北断南超、北陡南缓的构造格局。以东营凹陷北坡为例,盆倾断裂发育,切割潜山顶面呈阶梯状,断裂旁侧沉积较厚,常发育褶皱构造。断裂上升盘遭剥蚀,下降盘发育一系列扇体,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65.
东海及其邻域壳-幔结构与展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分界面,是个重要的密度界面,东海莫霍面的展布特征,对于研究东海深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最新重力异常数据反演莫霍面深度,结合前人的莫霍面深度结果,分析东海及其邻域的壳-幔结构与展布特征.从莫霍面深度图可见东海及其邻域莫霍面起伏变化很大,深度在12~34 km之间变化,东海及其邻域地壳厚度为6~34km,东海陆架地区地壳厚度变化与大陆地区相比并不明显,显著减薄开始于冲绳海槽地区,琉球岛弧处地壳厚度明显再度增加,莫霍面呈现两凹两凸形态,认为东海及其邻域地壳自西而东从陆壳-过渡壳-洋壳逐渐过渡的.  相似文献   
66.
南海中部海山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海底的海山和海丘是南海成过程中的产物,如何理解它们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如何构建南海的形成演化机制。通过重力异常场计算、地质剖面模型拟合的方法分析指出南海海山有年轻的大洋玄武岩海山,也有包含了大陆玄武岩的“双性”海山。  相似文献   
67.
大洋钻探与南海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是太平洋西部边缘海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复杂的地 质结构,多年来其形成演化一直是地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在南海开展大洋钻 探,不仅可以回答南海形成演化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对于研究边缘海的形成演 化过程和欧亚板块、印一澳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以及全球构造运 动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
青藏高原隆升与西沙珊瑚礁沉积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隆升与西沙珊瑚礁沉积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由于地壳均衡作用,青藏高原挤压隆升,南海基底扩张沉降,且青藏高原隆升与西沙基底沉降呈正相关,从而导致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幅度与西沙珊瑚礁沉积厚度呈正相关,青藏高原隆升速率与西沙珊瑚礁沉积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9.
渤海东部和黄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分析揭示,沉积物主要由砂、粉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组成,部分海域出现含砾沉积物。总体分布表现为南细北粗、东西分带的特点,形成以平行岸线的条带状分布格局为主体的南北不同的镶嵌形态,由岸及海、由北向南呈现由粗到细的分布特征。沉积物分布主要受物质来源、地形以及海洋环流控制,根据沉积物成因划分出老铁山水道-辽东-渤中浅滩砂质沉积区、山东半岛沿岸流泥质沉积区、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西朝鲜湾潮流沙脊沉积区、渤海中部泥质沉积区,并讨论了不同沉积区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0.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地质动态》分别于1981年9月和1982年8月创刊,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留有中国海洋地质发展的印迹,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凝结着各级领导、顾问和编委会专家以及作者们长期呵护和辛勤耕耘的汗水,尤其不能忘怀我国海洋地质开拓者、教育家业治铮先生、石油地质学家朱夏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