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科学   4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12.
成矿作用过程中赤铁矿—磁铁矿之间非氧化还原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中铁氧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为赤铁矿和磁铁矿,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变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磁铁矿和赤铁矿之间的相互转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反应的发生与一定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密切相关。然而,近年来一个铁氧化物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机制被提出,这种非氧化还原反应机制对于认识和了解复杂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自然界中铁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交代结构,对BIF研究和实验学两方面的证据进行了综述,认为这种非氧化还原反应可能存在于很多不同类型的成矿作用过程之中。这种赤铁矿和磁铁矿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一方面,仅靠地质作用过程中出现磁铁矿或赤铁矿现象不一定就能判别其形成流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勘探含后生赤铁矿的铁矿床提供新的找矿思路,进一步指导深埋在古风化面以下铁矿体的寻找。  相似文献   
13.
近48a山西暴雨日数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山西省68个气象台站近48 a(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变换以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暴雨发生次数(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省暴雨发生次数存在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暴雨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以南的晋东南一带;在季节分布上,暴雨主要出现在汛期(5-9月),特别是主汛期(7-8月)是全省暴雨最集中的时段;在旬季分布上,暴雨次数从5月中旬开始缓慢增加,7月上旬则急剧增加,7月下旬达到峰值。近48 a来全省暴雨日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是7月份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上世纪70年代末暴雨发生次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折,全省大部分地区暴雨发生次数有所减少,特别是在晋东南南部一带和吕梁山北部地区减幅最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1970年至2000年山西省扬沙和沙尘暴发生日数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山西省沙尘天气的时空特征,并对比近几年沙尘天气的情况,从环流特征和气候背景人手,分析2003年沙尘天气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60—2005年影响福建热带气旋(简称TC)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影响TC频数呈减少趋势;7—9月影响频数多,8月为最多;影响频次的空间分布呈东南-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南海是影响TC生成频数最多的集中区域。分析了TC异常活动的环境场,在TC异常偏多年份,低层ITCZ位置偏北,西北太平洋(WNP)生成TC位置也较偏北,同时在中国东南沿海为异常的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非常有利于TC的生成和发展。对于低压环流影响年份,在WNP区域TC生成频数偏多偏北情况下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TC较频繁,则影响福建TC数偏多;反之,ITCZ明显偏弱,中国东南沿海为异常的反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时,影响福建TC数偏少。对亚洲地区500 hPa大气环流分析发现,影响福建TC异常偏多(少)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南)。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一次典型华南暴雨过程,利用适应性观测技术确定对华南暴雨预报起关键作用的敏感区,并设计一组试验方案,以目前国内实际地面观测站点分布为前提,在敏感区内增加不同数量的均匀随机分布的地面观测资料,通过MM5(The Fifth PSU/NCAR Mesoscale Model)三维变分(3DVAR)同化系统对已有的地面观测站点资料和敏感区内所增加的观测进行同化,考察地面观测站点的分布对关注区域内预报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对降水的预报差异不大;而以扰动总能量的大小衡量预报水平,与CTRL试验相比,在敏感区内增加观测对短时临近数值预报效果的改善尤为明显,若敏感区内增加75%的地面观测,可使24 h后的关注区域内的数值预报水平提高12.6%,而随着敏感区内地面观测站点的增加,关注区域内的预报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这说明布设过多的地面观测站点不但不能改善预报效果,反而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这一结果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更好设计地面观测站网、最大限度提高华南暴雨的预报水平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藏松多地区早侏罗世变质辉长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冈底斯岩浆岩带中东部松多地区新发现的变质辉长岩对于讨论松多古特提斯洋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约束意义。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报道了松多变质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锆石Hf同位素成分分析和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并探讨了岩石的成因及其对松多古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启示。结果表明,松多变质辉长岩原岩形成于195±6Ma~202±2Ma之间; Si O2含量为45. 56%~53. 69%,MgO含量较高为6. 04%~11. 75%,Mg#为66~77;高Cr(209×10-6~746×10-6)和Ni(80×10-6~234×10-6)含量。该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平滑右倾的稀土配分模式介于E-MORB和OIB之间;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较低的(La/Yb)N=2. 06~4. 81、(La/Sm)N=1. 50~2. 48、(Gd/Yb)N=1. 21~1. 67和(Ce/Y)N2。锆石εHf(t)值为-1. 9~3. 9,具相对古老Hf模式年龄(988~1361Ma)。综合对区域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等资料的全面分析,认为松多早侏罗世变质辉长岩原岩的岩浆可能起源于下地壳改造的亏损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松多古特提斯洋壳板片断离事件所引发岩石圈减薄的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8.
19.
吴浩  李才  胡培远  张红雨  李娇 《地质通报》2014,33(11):1804-1814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其两侧发育的白垩世岩浆活动记录了大洋俯冲闭合过程的信息,是反演大洋演化的关键。报道了去申拉组火山岩测年结果,并对达查沟地区新发现的去申拉组玄武岩端元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2件火山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4.14Ma和104.95Ma,表明去申拉组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玄武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出Nb、Ta、Ti亏损,以及高的Zr含量、Zr/Y和(Th/Nb)N值的特征。研究认为,玄武岩是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混染地壳物质的产物。结合已报道的去申拉组酸性岩数据,研究区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征的去申拉组是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过程中,板片断离导致区域伸展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石榴子石是夕卡岩矿床中颇为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天然形成的石榴子石经常具有显著的韵律环带特征,关于这种韵律环带的成因及形成条件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仍存有很大争议,如控制环带组分异同的主要因素(矿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