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球科学   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辽东半岛新元古界震旦系甘井子组叠层石出露完好,宏观形态完整,微观构造清晰,是研究新元古代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的理想对象,对恢复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选择甘井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根据岩性特征该组自上而下可分成3段。叠层石出露于下段的底部和上段的顶部,底部叠层石为透镜状,顶部叠层石呈大规模层状。下段叠层石呈现波纹状—柱状—丘状的形态组合,上段叠层石呈现波纹状—柱状—长柱状的形态组合,均为水深不断增加的结果。笔者等通过对比现代叠层石生长机制,确定甘井子组叠层石纹层的3层构造和形成顺序,分析硬质基底对于叠层石定殖和叠层石密集生长的控制,厘定环境变化从微观到宏观对于柱体形态和叠层石规模的影响,揭示了甘井子组叠层石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晚石炭世莫斯科期刺毛类(Chaetetids)是重要的造礁生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并建造礁体。中国已报道的刺毛类礁主要分布在辽东太子河流域,产在上石炭统本溪组海相灰岩中。刺毛类生长形态多样,有层状、板状、丘状、分枝状和柱状,主要以板状覆盖沉积物的方式造礁。研究区刺毛类礁中刺毛类生长形态及其所主导的生物群落在垂向上变化明显,由此将礁体的建造划分为三个阶段:(1)定殖阶段:刺毛类较少,生长方式单一,多以层状形态生长在棘屑滩上。层状刺毛类体积小,抗浪能力较弱,很难在其周围创造水流平缓的可供其他底栖生物生存的环境。因而该阶段群落生物种类单一,数量稀少;(2)繁盛阶段:刺毛类丰富,生长形态多样,以板状、分枝状和丘状为主。板状刺毛类单独形成的礁骨架,或与分枝状和丘状刺毛类组合起来的礁骨架,都能在其周围一定范围营造适宜底栖生物生存的环境,因此该阶段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3)衰退阶段:刺毛类很少,多为薄层状,断续生长在棘屑组成的基底上。薄层状刺毛类很脆弱,基本失去改善周围环境的能力,因此该阶段群落生物多样性很低。以上分析说明刺毛类生长形态的变化可以影响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演化。生物群落的演化过程就是礁体建造的过程。从刺毛类生长形态的角度研究礁体建造过程,为分析由具有多种生长形态的造礁生物建造的生物礁的成礁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黔南地区宾夕法尼亚亚纪逍遥阶礁相地层中腕足动物普遍发育,主要产长身贝类和石燕贝类。本文主要研究该区腕足动物与造礁生物叶状藻和Fomitchevella 珊瑚之间的生态关系。在叶状藻礁内,小个体腕足动物常附着在藻叶上营假漂浮生活; 但藻叶密集处,小个体腕足动物也难见,可能藻丛造成水流循环不畅使腕足动物难以获得充足的食料; 藻叶稀疏处,腕足动物个体加大,数量增加。在大型Fomitchevella 珊瑚格架礁内,腕足动物与Fomitchevella 之间不存在食物上的竞争。腕足动物介壳层为Fomitchevella 幼虫定殖提供了生物成因的硬质基底,在此基础之上发育了大型珊瑚礁。腕足动物在 Fomitchevella 进入统殖阶段由于生态空间受到局限而退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黔南石炭纪生物礁造礁群落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黔南紫云猴场扁平村发育有石炭纪全球罕见的大规模典型的后生动物骨架礁,该礁体的主体部分由大型笙状群体四射珊瑚Fomitchevella建造而成,下部发育点礁层,形成了罕见的、独特的石炭纪礁体类型。对该礁体的造礁群落详细研究,尤其是对Fomitchevella造礁群落的研究后发现,造礁群落内生物结构、物理结构决定了群落的整体面貌而造礁群落的营养结构是维持这种面貌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这3个方面共同作用来达到复杂的造礁生态体系的平衡。在礁体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后生动物造礁群落的存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维持了一个相对复杂的造礁生态体系的平衡发展。群落的整体面貌、生态体系都是由群落内的关键种所决定的,如果将群落内起到核心作用的物种从群落内移走,那么群落的性质,生物的组成和功能都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虽然作了规定但比较宏观、抽象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各地在宅基地管理上往往出台相关的法规和配套条例。在管理过程中仍需要严格实施规划控制、规范宅基地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武陵山贫困片区扶贫成效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武陵山贫困片区为研究区,构建扶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综合评价法计算2010-2012年各区县3期扶贫成效综合指数;在扶贫成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进行空间格局分析,探究武陵山区近年来扶贫成效空间格局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 武陵山片区扶贫成效空间分布基本呈现省内聚集的态势,总体表现为"北部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2) 扶贫成效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渝东南地区3期扶贫成效好,且具有稳定的中等增速;铜仁地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且3期扶贫成效不高,但增速最大;鄂西南地区3期扶贫成效及增速均较好;湘西地区3期扶贫成效较差且增速缓慢,因此日后应更关注该地区的扶贫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7.
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抽采煤层气渗流规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得到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开采煤层气过程中的气体渗流规律以及进行产量预测,在基本假设条件下,建立了径向水平井开采煤层气的固流耦合渗流数学模型;在一定的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计算后,得到直井和不同数目分支径向水平井开采煤层气1000天后的压力场、速度场和气产量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生产区域和开采时间,随着径向水平井分支数目的增加,煤储层压力下降范围更广,气体流速场干扰加强,压力漏斗降大面积扩展,煤层气有效供气区及解吸面积大幅增长,煤层气解吸能力及稳产能力加强,煤层气产量大幅度增加;同时,气产量增幅随着井筒分支数目的增加而下降,分支井数目理论上应存在一个最优值。模拟结果显示了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技术开采煤层气的有效卸压作用,对煤层气工业增产技术的选择和钻孔方案的布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丝栗栲树干液流变化规律与环境因子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热脉冲树干液流测定仪对丝栗栲树干液流速度进行了定位观测,并用梯度自动气象站对气象和土壤等环境因子开展了同步观测,利用观测资料对丝栗栲树干液流速度的变化规律及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丝栗栲树干液流速度的昼夜动态表现为双峰曲线。从木质部开始,随深度增加,丝栗栲液流速度也随之增大,在距形成层10 mm处的液流速度最大,随着深度再增加,液流速度又减小。回归分析还发现,丝栗栲树干液流速度相关性强的环境因子是风速、10 cm土壤温度、20 m空气温度、30 m空气温度、20 m空气相对湿度和100 cm土壤水势。其中,风速、20 m空气温度、100 cm土壤水势与液流速度呈正相关,10 cm土壤温度、30 m空气温度和20 m空气相对湿度与液流速度呈负相关。对于江西大岗山林区,由于水分充足,水分条件不是限制丝栗栲生长的主要因子,主要是受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多井开采煤层气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该技术涉及的数学理论较为复杂,不易获得解析解,而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较好地获得数值解,从而为煤层气的开采提供理论指导。在基本假设条件下,建立了多井煤层气渗流数学模型;在一定的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编程计算后,得到单井及多井开采100d后的压力场、压力漏斗降和速度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一定的生产区域和开采时间,随着井筒数目的增加,井间压力场和流速场干扰加强,压力漏斗降大面积扩展,煤层气供气区及解吸面积大幅增长,煤层气解吸能力及稳产能力加强。  相似文献   
20.
气固耦合作用下温度对煤瓦斯渗透率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得到温度对煤瓦斯渗透率的影响规律, 在实验室通过改装三轴渗透仪, 进行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煤瓦斯的渗透率测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在不同温度下, 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减小均呈二次抛物线趋势, 即渗透率先减小后增大。在卸载初期, 温度较低时煤瓦斯渗透率下降梯度比高温时大, 渗透率值较高; 卸载后期, 较高温度时煤瓦斯渗透率上升梯度比低温时大, 渗透率值大。由实验可知,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 对于不同温度, 煤瓦斯渗透率的变化关系均具有典型煤层气开采的三阶段主导作用特征。有效应力、气体吸热和煤固体受热是影响煤体渗透率的重要因素。在卸载初期, 煤固体受热膨胀及有效应力对渗透率起主导作用, 卸载中后期, 气体滑脱和气体吸热对渗透率起主导作用。实验分析后认为, 开采煤层气时采用先压裂后注热的方式将有助于提高煤层气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