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2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改进评价生油岩有机质含量的CARBOLOG法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法国石油研究院利用测井资料计算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CARBOLOG法的原理进行了剖析,推导出利用声波测井及电阻率测井资料计算总有机碳含量的理论关系式,弥补了CARBOLOG法利用电测资料作图评价有机质丰度的不足,较大程度地改进了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取芯较好的牛38井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进行回归计算,标定了理论关系式的相应系数,相关系数为0.90,该成果在东科1、丰112、富15等井的生油岩评价中得了到进一步的检验。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意义   总被引:79,自引:5,他引:79  
运用钻井取芯及测井资料,对烃源岩的沉积结构、生物发育、水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模拟实验研究认为,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纵向上由下向上发育有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及沙一段优质烃源岩。它们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潜力大,在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及成烃演化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为油源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根据优质烃源岩与一般烃源岩在生烃潜力及成烃成藏贡献上的差异,结合济阳坳陷多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有理由认为优质烃源岩的存在是富油凹陷形成的决定条件,优质烃源岩层对陆相湖盆油气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陆相断陷盆地成烃与成藏组合关系研究--以胜坨油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有效烃源岩和油气藏的空间组合关系是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的关键,理清这种关系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对于剩余油气藏勘探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东部具有39年开发历史的老油田--胜坨油田为例,以精细油源对比为基础,通过对其成烃与成藏组合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高勘探程度地区寻找隐蔽油气藏的一种新思路.油源对比表明,Es3下和Es4 上优质烃源岩是胜坨油田的主力烃源岩,其中坨二-坨三区主要源自Es4上亚段,坨一区主要源自Es3下亚段.油藏水化学和断裂发育特征分析表明,胜北大断层沟通了储集层和主力油源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垂向输导体系.从油气的运聚过程、成烃与成藏组合关系以及资源潜力分析,区内已经发现的油藏以它源型为主,据此推断在古近系较深部位应存在自源型油藏,而在陡坡带包括潜山中应存在它源型油藏,并且具有相当的规模.  相似文献   
14.
砂岩储层中有机酸对主要矿物的溶蚀作用及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砂岩储层中有机酸对矿物的溶解和沉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次生孔隙的发育。研究发现,有机酸之所以能提高石英的溶蚀速率和长石的溶解度,主要是由于在矿物的表面及溶液中形成络合物,有效地降低了矿物表面反应的活化能及溶液中硅、铝离子浓度的结果。有机酸与粘土矿物的吸附或催化反应可抑制长石等其他矿物的溶解。有机酸与CO2一起共同控制着体系中碳酸盐的溶解或沉淀。  相似文献   
15.
沾化凹陷复式生烃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证明,丰富的油气资源与富含有机质的生烃洼陷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陆相断陷湖盆多沉降中心、多物源和充填演化的多旋回性,形成了多套生油层系和多种油气储集相带组合,并在空间上形成了多个含油气系统。油源对比表明沾化油区存在5种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原油,常形成“一源多藏”和“多源一藏”的单源或混源组合特点,它们分别来自沙四上段烃源岩、沙三段烃源岩、沙一段烃源岩,以及来自沙四上段与沙三段混源和来自沙三段与沙一段混合。由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烃源岩层组成的复式生烃系统所形成的油气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复式生烃系统的特点控制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16.
有机储集空间是页岩的重要储集类型, 但对处于生油窗内的湖相页岩是否发育有机储集空间却缺少研究.系统采集处于生油窗范围内不同演化程度的湖相页岩样品, 利用氩离子抛光样品制备技术, 分别使用Quanta200扫描电镜及EDAX能谱仪联机和JSM-6700f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湖相页岩进行微观特征观察和岩石组分分析, 背散射图像和二次电子图像均显示, 页岩内大量发育呈暗色条带状的有机质-粘土-碳酸盐和有机质-粘土-硫酸盐混合体.该混合体内极易发育孔隙, 从2 500~4 000 m, 该类孔隙连续分布, 当埋深小于3 600 m时, 这类孔隙的尺度一般为微米级, 但随着演化程度增高纳米孔隙增加, 并且呈密集分布.混合体内孔隙的发育分别与页岩含油饱和度迅速增高及游离有机酸含量的增加同步, 该类孔隙的发育不仅仅取决于生烃作用, 它的形成是生烃转化和有机酸溶蚀共同作用的结果.上述结果表明, 在生油窗范围内湖相页岩中, 有机质与无机矿物作为整体共同演化且相互作用, 在生烃与溶蚀叠合作用下形成了丰富的有机质-矿物混合体内储集空间, 该储集类型对陆相页岩油气赋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八面河低成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化学预处理与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相结合的分析手段,在 内首次完成了原油中甾萜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碳同位素鉴定。选择我国济阳坳隐八面河油田典型低成熟油作为样品,对其甾萜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碳同位素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东营断陷湖盆充填过程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最重要的生油层段,精细研究发现沙河街组主力烃源岩在岩性岩相组合、有机质性质和组成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通过分析盆地的沉积体系和演化序列,将沙河街组烃源岩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发展演化阶段,从湖盆形成早期的欠充填阶段经过平衡充填到最后的过充填,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湖盆类型演变旋回过程,它们分别对应于岩石地层单元中的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和沙三中、上亚段。由于湖泊充填过程的阶段性导致了各充填单元烃源岩有机质的组成成分、有机质的保存务件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差异性,而这些特征的差异性正说明了湖盆的充填过程控制了烃源岩的形成和发育。  相似文献   
19.
"富集有机质"成烃作用再认识:以东营凹陷为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张林晔 《地球化学》2005,34(6):619-625
从沉积特征、微观结构和有机质赋存状态等方面,分析了东营凹陷富集有机质烃源岩不同于分散有机质烃源岩的特征, 探讨了其对成烃过程的影响.相对于分散有机质烃源岩,富集有机质烃源岩纹层理非常发育, 岩性组合和微观沉积特征表现出较强的韵律性和非均质性,且易于形成顺层的有机质网络.上述特点决定了富集有机质烃源岩物理性质存在较强的各向异性,易形成平行层面的微裂隙,具有相对较高的侧向渗透率.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富集有机质烃源岩的侧向排烃过程比较容易实现.该认识对于深入研究和评价东营凹陷乃至整个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烃源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美页岩油气研究进展及对中国陆相页岩油气勘探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美在海相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中已获得巨大成功,研究表明,页岩油和页岩气形成条件和赋存状态虽然具有较多的共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共性为二者均呈"连续型"分布于沉积盆地的斜坡和中心带,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页岩油气均产自有机质丰度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存在异常高压的页岩地层。两者的差异性表现在页岩气的产生具有多源性和多阶性,即页岩气既可来自Ⅰ-Ⅱ型有机质,也可来自Ⅲ型有机质,但页岩油主要来自Ⅰ-Ⅱ型有机质;页岩气可形成于有机质成熟作用的任何阶段,但页岩油是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的产物。由于页岩油和页岩气分子直径和结构的差异导致两者在页岩中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机制存在一定差别。勘探实践表明,中国陆相盆地存在着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有针对性地研究其勘探开发技术,是我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