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地球科学   1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现在的干酷根分类系统存在许多缺点,特别是无定形生烃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因此产生了一基于密度分离,元素组成性特征,以及干酷根的生烃潜力来区分鉴定的分类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干酷根分成类脂组的腐殖组,然后,将类脂组继续化分成高类脂亚组;中类脂亚组;变脂类脂业组和低类脂亚组。  相似文献   
72.
本文在Jones和Mukhopadhyay提示的划分有机相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沉积环境和古生物组合特征,把有机相划分为A、B、C、D、E五类,从而可以把生油岩从无机到有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本文详细的剖析了临清坳陷(东部)德南洼陷的有机相特征,并与禹城、沈庄洼陷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不存在A相,沙一段、沙三段和部分沙四段有B相出现,是油气生成的主要层段。  相似文献   
73.
改进评价生油岩有机质含量的CARBOLOG法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法国石油研究院利用测井资料计算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CARBOLOG法的原理进行了剖析,推导出利用声波测井及电阻率测井资料计算总有机碳含量的理论关系式,弥补了CARBOLOG法利用电测资料作图评价有机质丰度的不足,较大程度地改进了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取芯较好的牛38井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进行回归计算,标定了理论关系式的相应系数,相关系数为0.90,该成果在东科1、丰112、富15等井的生油岩评价中得了到进一步的检验。  相似文献   
74.
基于大气模式CAM5对比分析了三套基于物理过程发展而来的冰晶核化参数化方案,包括BN方案、KL方案和CAM5自带的LP方案。针对三个方案的离线测试结果表明,由LP和BN方案计算得出的冰晶数浓度随硫酸盐溶液滴的数浓度增加而明显增加,而KL方案对硫酸盐溶液滴的数浓度不敏感;CAM5模拟结果显示,这三套方案得出的云辐射强迫、冰晶数浓度及其概率分布非常相似,基本上都接近观测。但是,使用KL方案得出的全球平均云长波辐射强迫从工业革命前到当代增加0.05 W·m~(-2),明显低于LP方案的0.36 W·m~(-2)和BN方案的0.33 W·m~(-2);由此可见,选择哪个冰晶核化参数化方案不会明显影响模式对冰云的模拟性能,但对评估人为产生气溶胶的间接效应可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5.
利用NCEP/NCAR1958—1999年5~6月各标准等压面层网格点资料,采用合成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初夏青藏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初夏干旱的季风环流特征是高原季风偏弱,高原季风低压偏西,我国东部地区东亚季风偏弱,东亚季风槽偏南;而多雨年则反之。四川盆地初夏干旱年,极涡向亚洲大陆发展,强度偏强,东亚大槽偏强且稳定;而多雨的年份,极涡萎缩在极地区域,强度偏弱,东亚大槽偏弱。  相似文献   
76.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意义   总被引:79,自引:5,他引:79  
运用钻井取芯及测井资料,对烃源岩的沉积结构、生物发育、水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模拟实验研究认为,济阳坳陷下第三系纵向上由下向上发育有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及沙一段优质烃源岩。它们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生烃潜力大,在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及成烃演化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为油源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根据优质烃源岩与一般烃源岩在生烃潜力及成烃成藏贡献上的差异,结合济阳坳陷多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有理由认为优质烃源岩的存在是富油凹陷形成的决定条件,优质烃源岩层对陆相湖盆油气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东营凹陷富有机质烃源岩顺层微裂隙的发育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岩心观察,在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中,发现大量顺层面分布的微裂隙,且大部分为亮晶方解石所充填。裂隙发育段在平面上的展布较广,在纵向上始于2900~3000m左右,与烃源岩成熟阶段对应。岩石学和有机地化研究表明,裂隙一般限于高有机质丰度、纹层理发育的页岩中,而有机质丰度较低、具块状层理的泥岩一般不发育,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裂隙发育与有机质丰度以及成熟度的关系表明,烃类生成是水平裂隙产生的主要原因。进入成熟阶段的富有机质烃源岩大量生烃,造成孔隙流体压力迅速上升,并最终导致顺层裂隙的产生。由于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以泥、页岩互层为特征,因而裂隙发育的非均质性造成裂隙发育段与裂隙不发育段的纵向叠置,并决定了其排烃过程以近似于三角洲前缘砂泥岩互层的排烃方式,从而一定程度提高了烃源岩的排烃速率和排烃效率。  相似文献   
78.
陆相断陷盆地成烃与成藏组合关系研究--以胜坨油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有效烃源岩和油气藏的空间组合关系是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的关键,理清这种关系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对于剩余油气藏勘探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东部具有39年开发历史的老油田--胜坨油田为例,以精细油源对比为基础,通过对其成烃与成藏组合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高勘探程度地区寻找隐蔽油气藏的一种新思路.油源对比表明,Es3下和Es4 上优质烃源岩是胜坨油田的主力烃源岩,其中坨二-坨三区主要源自Es4上亚段,坨一区主要源自Es3下亚段.油藏水化学和断裂发育特征分析表明,胜北大断层沟通了储集层和主力油源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垂向输导体系.从油气的运聚过程、成烃与成藏组合关系以及资源潜力分析,区内已经发现的油藏以它源型为主,据此推断在古近系较深部位应存在自源型油藏,而在陡坡带包括潜山中应存在它源型油藏,并且具有相当的规模.  相似文献   
79.
泥页岩烃—孔隙—表面的关系及其对残留烃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泥页岩中残留烃具有多种赋存态,且赋存态与赋存空间紧密相关,残留烃的研究必须同时关注赋存态和赋存空间。残留烃的不同赋存态在本质上是由于残留烃组分以及孔隙和表面性质的多样性造成的,导致不同赋存态烃的剥离条件具有差异,基于这种差异,提出有机溶剂抽提—化学湿氧化的相继处理方法分离游离态烃、物理吸附烃和化学结合态烃。泥页岩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孔隙和表面,气体吸附法、压汞法、化学吸附法和成像方法的配合才能够全面表征泥页岩的孔隙结构。通过分析每一步处理前后烃参数和孔隙结构表征参数的变化特征可以建立烃—孔隙表面的关系,而烃和矿物在分子层面和微观尺度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烃—孔隙—表面的关系,这对于深刻理解残留烃的赋存机理和流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龙门山南段发育一套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地层,其成岩时代及动力学背景一直缺少系统研究,制约了对扬子西缘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深入理解。本次研究对其下段英安岩和上段流纹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英安岩和流纹岩的锆石均具有较高的Th, U含量和较大的Th/U比值(0.52~0.90和0.76~1.28),其结晶年龄分别为837±5 Ma和805±4 Ma,表明龙门山南段长英质火山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英安岩的锆石具有较低的稀土(ΣREE=160×10-6~389×10-6、ΣLREE=8.3×10-6~18.6×10-6)和Ti含量(2.17×10-6~4.66×10-6)以及较高的Eu/Eu*比值(0.43~0.76)、较低的U/Yb(0.66~1.27),而流纹岩的锆石具有较高稀土(ΣREE=482×10-6~1 345×10-6、ΣLREE=1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