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3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摘 要:渤海蓬莱9-1潜山油藏是以中生代花岗岩风化壳为储层的大型油藏。在花岗岩潜山这个新领域的勘探实践中,储层特征及成储化条件是困扰勘探的关键。通过薄片、岩心、测井、地震以及野外露头等资料综合分析了花岗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条件。研究表明,花岗岩风化壳上部主要为孔隙型储层,风化壳底部主要为裂缝型储层,平面上花岗岩风化壳储层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东侧。花岗岩大型节理发育、风化淋滤作用、构造改造、古地貌和浅埋藏是花岗岩规模化成储的重要条件其中花岗岩大型节理发育是规模化成储的内在基础,风化淋滤作用和构造改造是规模化成储的主导因素,古地貌和浅埋藏是规模化储层得以保存的关键,构造改造与古地貌的耦合关系决定了储层发育程度,构造改造强烈且处于古地貌斜坡区的花岗岩体东侧是有利储层发育区,构造改造较弱并处于古地貌斜坡区的花岗岩体西侧储层发育次之,构造改造较弱且位于古地貌高点的花岗岩体轴部储层最不发育。该研究成果对于蓬莱9-1花岗岩油藏的后续开发及类似花岗岩潜山的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74,自引:25,他引:74  
松辽盆地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经历了10个阶段:缓慢裂陷和快速坳陷—加速裂陷和快速坳陷—减速裂陷和慢速坳陷—慢速裂陷和快速坳陷—加速裂陷和加速坳陷—减速裂陷和减速坳陷—裂陷、坳陷终止和缓慢反转—快速反转和快速差异坳陷—慢速反转和慢速差异坳陷—反转停止和坳陷终止。构造发育演化的结果形成了“下断中坳上隆顶平”的盆地结构。“中坳”部分沉积的可容纳空间,54%来源于盆地基底的长期伸展坳陷;“上隆”部分沉积的可容纳空间,31%来源于盆地基底的受压坳陷。构造作用的转换起因于东部区域应力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精确确定岩性圈闭尖灭点范围和位置可对油气勘探提供重要指导。通过分析渤中12构造区岩石物理参数,运用正演模拟技术探讨了下倾尖灭时岩性体尖灭点位置和范围与地震反射记录之间的关系。限定在渤中凹陷12构造区条件下,下倾尖灭时,实际尖灭点和地震记录的尖灭点之间的误差与地层夹角存在幂函数关系,当频率发生改变,这种幂函数关系不变,但频率与2个尖灭点之间的误差存在反函数关系。根据尖灭点外推原理沿着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变化趋势外推可较准确预测得到尖灭点的真实位置。利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12构造区进行了实例分析,对比了辫状河三角洲BD2实际尖灭范围和预测尖灭范围,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渤中A区位于渤海海域的渤南低凸起北部斜坡带,前期勘探重点为潜山与古近系,而新近系的含油气性日益引起重视.从油气输导体系研究入手,明确了断层垂向输导油气是新近系成藏的关键,通过断层样式、断层活动性的分析,认为背形负花状构造及断层活动差异共同控制新近系差异成藏,并指示构造脊部位是油气优势的运移方向.另外,利用分形几何学原理,对研究区断层分形特征进行研究,构造脊部位断层分形分维数值较高,表明构造脊部位油气运移效率较高,佐证了常规方法的论断且对断层输导体系进行半定量-定量的评价.近期钻井在构造脊部位的新近系有良好发现,证实了断层输导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庙西南凸起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量已有钻井、地球物理、分析化验数据,渤海海域庙西南凸起馆陶组被证实具有稳定的构造环境、平缓的古地形、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充足的物源供给、古水深较浅的背景,因而具备形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条件。受制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形成“大平原,小前缘”的沉积特征,水体面积较小,受河流作用改造为主,平原亚相砂体以具有双段式粒度概率曲线和强水动力沉积构造的分支河道为特征;干旱气候条件下不稳定的水体导致代表氧化环境的紫红色泥岩与代表弱还原环境的灰绿色、杂色泥岩呈交互沉积。依据气候变化、相对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将研究区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形态分为孤立叠置式、多边叠置式及切叠连片式三种,分别对应馆陶组早中晚三个时期。砂体演化分析证实古地形、气候变化及相对湖平面变化是影响本区砂体样式的关键因素,馆陶组中部多边式砂体储层连通性好、平面分布广而顶部砂体平面分布广储层厚,为本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渤海PL构造区深层古近系钻井少、地震成像差引起的储层预测难点,充分挖掘各种地质和地震信息,摸索出一套快速、有效的储层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层序分析恢复湖盆的演化阶段,明确储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次通过制作各层序的时间厚度图来分析古地貌,明确储层可能发育的平面位置;最后在层序和古地貌的约束下进行地震相分析,刻画储层的平面展布。分析显示,PL构造区深层古近系有利储集相带为扇三角洲、碳酸盐岩浅滩和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碳酸盐岩浅滩形成于湖泊初始发育期,前者呈楔形填充型前积反射位于凸起边缘断坡带,后者呈退积型叠瓦状反射位于水下隆起带;辫状河三角洲形成于湖泊萎缩期,呈低角度前积反射分布于凸起边缘斜坡区。  相似文献   
17.
岩石中矿物组分和含量对岩性划分、沉积环境判断及物源方向分析等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岩石中各元素百分含量与矿物组成和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确定元素含量与矿物含量之间的转换系数,依托转换系数这一桥梁,可以将元素含量转换成矿物含量。文章结合岩芯元素含量结果及全岩测试数据资料,通过对比"逐级分离"法计算结果与全岩计算结果,其结果表明:①转换系数具有一定的专一性;②该方法与多元回归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依据较少的数据确定该地区的转换系数;③利用"逐级分离"法获得的计算结果,较符合该地区的转换系数,可以应用于岩性识别与分类。  相似文献   
18.
在对渤海东部海域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对庙西凹陷北洼反转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反转期次、形成机制进行详尽分析,并由此探讨了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庙西北洼整体上表现出明显"顶隆、中平、下凹"的三元结构特征,至今可能发生至少两期的构造反转,对该区的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制约因素。通过综合分析,该区在新近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84口探井资料和大连片三维地震资料探讨辽东湾地区沙二段砂体分布的时空差异性,并总结典型的差异富砂类型及地震响应特征。研究表明,辽东湾地区沙二段不同类型富砂带、不同体系域砂体分布和地震响应特征差异明显,具有“平面分带、纵向分期”的特点。根据不同体系域砂体发育情况识别出早中晚三期富砂型、早晚两期富砂型、早期富砂型、中期富砂型和晚期富砂型5种典型的差异富砂类型,并系统总结不同富砂类型的地震响应特征。研究成果提高了辽东湾地区沙二段钻前储层预测的准确性,推动了旅大29-1油田和多个含油气构造的发现,为渤海油田沙二段储层精细预测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针对渤海PL构造区深层古近系钻井少、地震成像差引起的储层预测难点,充分挖掘各种地质和地震信息,摸索出一套快速、有效的储层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层序分析恢复湖盆的演化阶段,明确储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次通过制作各层序的时间厚度图来分析古地貌,明确储层可能发育的平面位置;最后在层序和古地貌的约束下进行地震相分析,刻画储层的平面展布。分析显示,PL构造区深层古近系有利储集相带为扇三角洲、碳酸盐岩浅滩和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碳酸盐岩浅滩形成于湖泊初始发育期,前者呈楔形填充型前积反射位于凸起边缘断坡带,后者呈退积型叠瓦状反射位于水下隆起带;辫状河三角洲形成于湖泊萎缩期,呈低角度前积反射分布于凸起边缘斜坡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