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0篇
地球科学   10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袁崇喜  季强 《地质论评》2008,54(5):679-682
本文简要回顾了蜀兽类哺乳动物的研究历史,论述了在哺乳动物牙齿演化和中生代陆相地层对比研究中的科学意义。粗壮假碾磨齿兽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哺乳动物中“三磨楔齿形臼齿趋同演化”的假设,并再一次以直接的化石证据表明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含蜀兽类化石地层的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22.
季强  王旭日  季燕南  等 《江苏地质》2016,40(4):535-544
简要介绍了羽毛的结构、类型、发育过程、起源及早期演化,讨论了"单根管状羽毛"的性质,指出这种管状结构不是羽毛,而是高度变形的特化鳞片。尽管羽毛与爬行动物的鳞片同源,而且羽毛是由恐龙身上的鳞片演变而来,但关键在于小囊领的分异和羽枝脊的出现与否。也就是说,在形态结构上,如果表皮的角质化衍生物出现了羽根和羽小枝,就应该将其称为羽毛,未发生这种分异的结构应当归于高度变形的特化鳞片。同时还讨论了德国法兰克福圣肯堡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带纤维状结构的鹦鹉嘴龙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现的植食性恐龙(Kulindadromeus zabaikalicus),认为二者发育的纤维状结构或羽毛状结构不是羽毛,而是高度变形的特化鳞片,并不存在鳞片与羽毛共生的现象。就目前的材料而言,羽毛仅限发育于兽脚类恐龙中,并不是所有的恐龙均发育羽毛。  相似文献   
23.
笔者简要介绍了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的两种假说,即“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和“飞行的奔跑起源”假说,并根据近几年中国辽西发现的化石材料,对两种假说的立论依据和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初步认为两种可能性均存在,但因奔跑而飞地的机制更为普遍合理,“上树”是一种可能的条件,但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4.
再论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的晚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产状平缓,主要为一套产有丰富动、植物化石的凝灰质泥岩和粉砂岩,并夹有数层火山岩。从区域上来看,在西台子一带主要为早白垩世义县组的地层,产有丰富的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常见者有鱼类Lycoptera davidi,Peipiaosteus pani,Yanosteus longidorsalis,Protopsephurus liui和鸟类Confuciusornis anctus;但在道虎沟—小西沟一带主要为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的地层,产有丰富的道虎沟生物群的化石,常见者有蝾螈Jeholotriton paradoxus和Chunerpeton tianyiensis,翼龙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和Pterorhynchus wellnhoferi,手盗龙类Scansorio pteryxheilmanni和(?)Pedopenna daohugouensis[本文对Xu等(2005)描述的道虎沟足羽龙(Pedopennad aohugouensis)的原始产地存有疑义],昆虫Mesobaetis sibirica,Mesoneta antiqua,Rhipidoblattina(Canaliblatta)hebeiensis,Brunneus haifanggouensis,Palaeontinodes haifanggouensis等,叶肢介Euestheria zilu jingensis,E.haifanggouensis,E.jingyuanensis和E.1uanpingensis,植物Cladophleln's(Osmunda?)sp.,Anomozamites angulatus,A.(Trymia?)sp.,Cycadolepissp.,Gmkgotes sp.,Pityospermus sp.,Pityocladus sp.,Zamitesgigas,Yanliaoiasmensis和Coniopteris burejem括等。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分布、生物群特征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分析,笔者确信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为中—晚侏罗世(卡洛夫阶—牛津阶),根本不可能将其归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  相似文献   
25.
本文运用电镜扫描方法对一梳齿颌翼龙——陈氏北票翼龙(Beipiaopteruschenianus)的翼膜横截面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显示翼膜内部含有高密度的血管,这意味着翼龙的翼膜具有与蝙蝠的翼膜类似的、强大的体温调解功能。另外,本文还首次对翼龙翼膜和蝙蝠翼膜的微观结构进行对比,据此推断,至少在一些相对小型的翼龙类中,类似蝙蝠的生理系统是存在的,从而说明这些翼龙是温血的、活跃的飞行者。陈氏北票翼龙(Beipiaopterus chenianus)翼膜结构的电镜扫描观察@吕君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 @小林·快次$福井县立…  相似文献   
26.
新书介绍     
根据发现于辽宁省西部朝阳地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离龙类一具有头骨的不完整骨架,建立Simoedosauridae科中的一新属新种:朝阳辽西龙:Liaoxisaurus chaoyangensis gen.et sp.nov.。朝阳辽西龙的下颌缝合部短,小于下颌长度的2O ,牙齿齿槽近似正方形,区别于任何已知的进步的离龙类。它吻部相对较短,占头骨总长的49.8 。  相似文献   
27.
季强  姬书安等 《地质通报》2002,21(7):363-369
记述了辽宁义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件初鸟类(Avialae)化石,其嘴里地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由20多节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各种特征表明,新发现的初鸟类真正具有了飞行能力,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正式将其命名为中华神州鸟(Shenzhouroptor sinensis gen.et sp.nvo)。  相似文献   
28.
采用地震活跃期的观点,综合层序地层、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等,对北中国板块东部震旦系提出了新的对比方案。对徐淮地区一些构造岩片的重叠衔接提出了质疑。重新厘订了徐淮地区震旦系各岩石地层组的顺序。  相似文献   
29.
尽管弗利亚斯和费施特(FLAJS&FEIST,1988)在生物地层和沉积方面出色地论述了拉塞尔剖面时(the LA SRREE section)“证明”了从Siphonodella Praesulcata向S.sulcata演化的过渡类型,但我们仍然不相信1988年5月召开的科特玛克谢利会议(Court-macsherry)提出的无原则妥协的一揽子提案(package proposal),将拉塞尔剖面作为泥  相似文献   
30.
被子植物起源问题被达尔文称为一个厌恶之谜,至今尚未解决。根据现代和化石植物的形态学研究,最早的被子植物被认为像尼藤类那样在两性生殖枝上有苞片和次生生殖枝(假花说/花序说)或像本内苏铁那样在两性生殖枝上有苞片和生殖孢片(真花说)。最近基因分子学研究结果认为尼藤类与松柏类最接近,从而间接地反对假花说。基因分子学研究结果还假定睡莲、八角等四科为基底被子植物,而这些植物的花和真花说所期盼的一致。孙革等人(1998,200l,2002)发现于辽西的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的两性生殖枝上具有簇生的雄蕊和心皮,其簇生小柄上因没有孢片被解释成花件,而整个两性枝条则被解释成具多重花件的两性花(相当于真花)。然后孙革等人(2002)将古果的17个形态特征并入具有108植物形态特征和1628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