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科学   4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陕西省工业地图集》的设计在结合多年地图集编制实践和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总体设计和工艺技术设计的角度,以可持续发展观探索图集的设计思路及其内容结构体系,以工业信息的可视化为核心,研究更好的地图表达形式和版面艺术效果,应用数字制图技术优势优化技术流程、提高图集编制效率。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载人飞船返回舱开伞高度控制技术的分析,从气象学意义上研究和归纳了两种不同的控制设计方案.即标准大气方案和实际大气方案。对内蒙古主着陆场区20年历史资料按不同季节进行详细统计.得到了开伞高度控制的具体指标.应用前6次飞船试验的县体数据进行模拟比对.结果表明:提出的实际大气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开伞高度控制的精度,为载人航天工程试验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气象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内蒙古东北部一次致灾大到暴雪天气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孟雪峰  孙永刚  姜艳丰 《气象》2012,38(7):877-883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漏报的内蒙古东北地区致灾大到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雪天气过程与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有所不同,没有强劲的水汽输送建立,垂直上升运动大值区集中在850~500 hPa层,强降雪呈现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小、灾害严重的中尺度特点。这次过程中,850 hPa有很强的暖平流配合500 hPa西南气流中弱冷平流,对流层中低层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小,有利于对流层中低层的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地面副冷锋与气旋合并加强,850 hPa中尺度低涡强烈发展,加强了对流层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强降雪形成的主要原因。边界层"冷垫"作用对强降雪有一定的增幅。  相似文献   
34.
基于定量监测的沙尘暴定量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6个沙尘暴监测站,对沙尘天气进行了连续、定量观测,在预报业务工作中可以得到器测能见度、PM10、TSP等定量数据,为沙尘暴的定量分析和预报提供了基础条件.选取了2004-2007年间内蒙古地区10次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的6个沙尘暴监测站器测资料,结合常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器测数据具有连续、稳定、定量的优势;但器测数据与现行沙尘天气业务标准存在很大差异,需要新的分级标准.在现有数据条件下,初步确定了器测能见度、PM10的沙尘天气分级标准;讨论了沙尘暴形成的定量条件和机制,以沙尘综合指数、摩擦速度等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器测能见度、PM10的沙尘暴定量预报方程.该预报方法在2008年的业务试用中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5.
宋桂英  孙永刚  王德民  韩经纬 《气象》2007,33(S1):76-84
利用内蒙古地区沙尘暴实测资料和北半球NCEP再分析资料(1955—2000年),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沙尘暴的气候变化特征;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和温、湿分布异常及其对沙尘暴发生的可能影响关系与机制。分析表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960、1970年代强沙尘暴过程频繁,1980、1990年代沙尘暴明显减少。拉尼娜事件发生后,冰島冷高压与欧亚大陆暖低压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因素。拉尼娜事件对华北沙尘暴频发有重要气象作用。春季北半球干旱地区处于易发生沙尘暴的天气系统背景下。改善生态环境,减小沙化程度是治理沙尘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6.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我国数值预报产品HLAFS资料,对2002年4月6—8日的一次由蒙古冷涡强烈发展而形成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使蒙古冷涡强烈发展,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蒙古冷涡特有的垂直结构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在地面冷锋后部形成了大风区,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蒙古冷涡沙尘暴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7.
卫星云图和数值产品综合应用,开辟了降水预报新思路。中提出用数值产品动力场和红外辐射差判断大粒子区法对云图进行消空的技术方案,结合统计学中的概率配对法,建立了客观的降水预报方程。业务应用表明,此方法对卫星云图的应用效果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38.
刘景涛  李喜仓  李运绵  孙永刚 《气象》1995,21(12):35-37
针对地方性天气预报特点,根据现有数值预报产品及实时探空资料的接收情况,作者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4引入中尺度信息,提出一个实际可行的夏季降水预报方案,以求提高区域范围内具有明显突发性对流降水的预报能力。作法是用MM4模式计算逐日物理量诊断场,加入同期的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共计41个场作为预报因子场;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并结合逐步判别和逐步回归法,计算得出9个分区和8个单站中雨以上降水预报方程。降水预报方程的因子变量多数为中尺度诊断分析场构成的典型团子,可以认为,MM4模式计算得出的中尺度信息对预报中雨以上降水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39.
韩丁  盛夏  尹珊建  孙永刚 《遥感学报》2017,21(1):149-158
为定量分析临近空间大气环境参数的准确性,利用10年以上的TIMED和ENVISAT卫星探测数据,以及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地转风公式计算出的密度和风场结果,统计得到大气温度、密度、纬向风、经向风和合成风的分布,并与中国参考大气开展对比验证,分析中国区域内临近空间大气参数误差随高度、纬度和经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对于临近空间卫星数据应用、环境特性分析和气象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温度偏差在55 km高度以上的春季和秋季沿纬向逐渐减小,密度偏差随高度降低逐渐增大,沿经向在30 km高度以下存在偏差较大的经度带。纬向风偏差在夏季随高度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沿纬向在40—70 km高度逐渐减小;经向风偏差在40 km高度以下沿纬向均匀分布,且季节性差异较小;合成风偏差随高度的震荡特征明显,沿纬向在秋季的40—60 km高度先减小后增大,沿经向在春季的30—45 km高度呈不断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40.
宋桂英  王德民  孙永刚  荀学义 《气象》2006,32(S1):71-74
干旱是内蒙古自治区发生最为频繁,对农牧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内蒙古夏季干旱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成因复杂。利用北半球NCEP再分析资料和内蒙古地区气象灾害年鉴资料,从降水量、土壤湿度及水汽输送等方面分析内蒙古夏季干旱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指出土壤属性差、可降水量严重偏少和水汽不能到达等因素是造成内蒙古及华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改善环境,治理环境,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是预防干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