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科学   8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在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茂县—绵竹段进行了点距约3km、横跨断裂带的大地电磁探测,精细处理并反演获得长70km,深50km的2维电性剖面。通过与同位置的反射地震资料对比进行综合解释,刻画出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结构:1)四川盆地上覆地层为低阻,电性结构稳定并叠置于坚固的扬子中下地壳之上;龙门山3条主断裂均表现为低阻—中低阻,其构造形态都沿NW向倾斜,并由陡变缓向下延伸,浅部最陡处60°,深部最缓处30°。2)龙门山断裂带上地壳整体逆冲推覆于扬子板块的刚性基底之上,不仅形成由陡趋缓的3条主断裂,而且多期次的地震活动造成隐伏次级断裂发育;映秀-北川断裂之下具有明显NW倾斜且陡立的电性梯度带,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在该区域内集中分布,其中安县-灌县断裂下盘发育大型隐伏的基底断裂,可能为发震断裂,地震能量沿隐伏次级断裂向上传递导致映秀-北川断裂遭破坏最为严重。3)青藏高原东缘的中下地壳下插,使高阻的扬子中下地壳嵌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和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之间,形成"鳄鱼口"样式的构造格架。龙门山的隆升是由上地壳的逆冲推覆脆性变形和中下地壳的壳内高导物质流的韧性变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提出,由于中下地壳物质流在龙门山不仅受阻于刚性的扬子块体,而且下插于扬子板块上地幔,形成一种可能的类似"传送带"的动力模式,带动了其上盘发生持续的逆冲推覆脆性变形。  相似文献   
42.
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揭示的青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 6~ 1 1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法国 Joseph大学地球物理及构造研究所合作 ,在青海共和至玉树公路沿线 ,布置了40台 Minititan三分量地震仪和 1 3台 CEIS单分量地震仪 ,进行天然地震观测 .研究区位于班公—怒江断裂以北、柴达木以东、中祁连断裂以南和龙门山断裂以西的区域 .沿线穿过南祁连、东昆仑、巴颜喀拉、金沙江等 ,横穿了青藏高原东部的大部分区域(图 1 ) .此剖面是第一次穿越青藏高原东部的地震探测剖面 ,它有利于与中部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 ,便于探讨在印度大陆向北俯冲的过程中 ,对青藏高原东部深部特征的影响 ,特别是…  相似文献   
43.
试谈统计分析方法在区域重磁资料解释中的某些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区域重磁工作在各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遗憾的是,我们非常缺少较有效的解释区域重磁资料的方法。  相似文献   
44.
从层析成像和广角反射的角度,对大别造山带东部地震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层析结果清楚地显示了大别超高压变质带下方,高速异常体顶界面的埋深在海平面下1.5 km左右;扇形剖面直观地显示了作为南北大别界限的水吼——五河断裂,以45的倾角在上地壳底界面附近向下及南西方向延伸的情况;广角反射结果中还给出了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区上地壳底界面和下地壳中界面的反射特征.   相似文献   
45.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59  
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于新生代时崛起。周缘造山带中古老变质地体的折返与3种挤 出作用方式有关:喜马拉雅"逆冲-伸展"型挤出、祁连山"反向逆冲"型挤出和阿尔金"逆冲-转换"型挤出。据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推测,造山带的折返与周缘大陆岩石圈向内的俯冲作用有关:印度板块岩石圈向北俯冲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约 200 km处,西伯利亚板块往南低角度插入祁连山 40 km以下,塔里木地块沿阿尔金北缘边冲断层呈铲式往南俯冲于阿尔金山下100km处,扬子地块呈入体插入青藏高原东部中地壳下面。是否存在扬子地块往西运动及大陆俯冲作用尚待探究。  相似文献   
46.
青藏高原西部叶城-狮泉河地区岩石圈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青藏高原西部新疆叶城—西藏狮泉河地区宽频地震探测记录到的剪切波进行了各向异性分析,计算结果给出了该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特征:西昆仑地区各向异性大都沿北东方向分布,总体方向变化不大,各向异性整体走向与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北缘各向异性空间分布一致。由此得出:印度板块向北推进的构造运动是形成本区岩石圈剪切波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各地体的各向异性在较大的东西向范围内保持稳定,各地体岩石圈固有的各向异性方向为北东向;作为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的分界线,班公怒江断裂带是主要的地表分界位置,在深部,无论西部剖面还是中部剖面,印度板块岩石圈的各向异性在该断裂带上均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47.
小尺度岩石爆破引起电磁辐射的野外实验观测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安忠  姜枚 《地震学报》1997,19(1):45-50
为探索地震电磁辐射(EMR)现象的机理,我们在野外进行了爆破岩石引起电磁辐射的实验.此次实验共取得26次小尺度岩石爆破的中低频(<5 000 Hz)电磁辐射资料.本文给出了该野外实验的某些有代表性的观测结果.结果表明:26个爆破点中20个爆点附近不同程度记录到与爆破过程有关的EMR现象,其强度随与爆点距离增加而减少,随爆破能量增大而增大;EMR记录具有某种重复性(相同条件下)、复杂性(多次辐射效应)和区域性特征;并受测区岩性结构条件、爆破源能量和观测方向等多种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内蒙乌拉山金矿是与蚀变花岗岩、石英脉有关的金矿床,在蚀变岩、破碎带和石英脉中含有少量黄铁矿等硫化物与金伴生,因此查明石英脉、蚀变岩和破碎带中金属硫化物的分布范围,对于寻找金矿很有意义。区内石英岩脉多沿破碎带分布,有时  相似文献   
49.
中国东北海城-敖汗旗-巴彦查干剖面的重力密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参考二维速度剖面资料,采用变密度组合体重力模型、自动拟合的方法,计算了海城—敖汗旗—巴彦查于剖面的密度分层结构。按壳、幔岩性变化特征分析,地壳大致具有三层结构,各层岩性呈交互混合的渐变过渡状态,由上到下,岩性无严格的地质分界。区内莫霍面的起伏不大,不是引起重力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决定重力异常形态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壳与地幔物质的不均匀分布及层间的结构组合关系。这项研究结果对该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预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0.
天然地震探测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方法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