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科学   6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
近2600年来内蒙古居延海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根据东居延海S1孔湖泊沉积柱状岩芯的多环境指标分析结果,将近2600年来湖泊沉积物记录的环境演化过程分为十个阶段,湖泊沉积记录的气候组合特点具有冷湿→暖湿(冷干)→暖干→冷湿的过程,现阶段处于暖干阶段,预测未来气候向偏湿方向变化。近2600年来自然的气候变化在居延海湖泊环境演化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人类活动只在特定时段对湖泊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太湖流域西氿湖沉积岩芯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太湖流域西沈湖沉积物岩芯XJ2中Cu、Pb、Zn、Cd、Cr等5种重金属元素总量的分析,结合测年结果,揭示了不同时间段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并利用Hakanse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沉积物岩芯的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的历史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芯受Cd元素污染最重,其它4种元素较Cd则轻得多,因此Cd元素是影响该地区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的绝对主导因素.从20世纪初叶开始,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污染及其相应的潜在生态风险开始上升,并且上升幅度不断加剧,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值,沉积物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级别均为"很高",随后便开始迅速下降,然而直到2004年这两个参数仍然维持在"很高"级别.  相似文献   
13.
若尔盖盆地RM孔揭示的过去14万年古环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RM孔湖泊沉积物自生碳酸盐酸盐碳氧同位素,碳酸盐含量,木本花粉含量以及有机质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分析,重建了14万年以来的古气候与古环境过程,结果表明,14万年来有5个气候环境显著变化时期,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湖口地区4500年来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艳宏 《湖泊科学》1999,11(1):40-44
本文描述了一秋龄性腺成熟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的外部特征并与一秋龄未成熟及二秋龄成熟河蟹进行比较,同时给出了体重与壳宽的回归方程,保安湖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秋龄雌蟹,体重大于29.8g全部成熟,而体重小于13.1g均不成熟,,体重在13.1 ̄29.8g之间,既有成熟又有未成熟,对于一秋龄雄蟹,体重大于26.0g,全部成熟,而于12.0g均未成熟,体重在12.0-26.0g之间,既有成熟者又有未成  相似文献   
15.
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是陆地生态系统安全和初始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壤中磷的生物有效性由其形态组成决定.常用的磷形态分类方法是Hedley提出的连续提取法,即通过不同化学强度的提取剂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步提取,各级提取剂提取出的磷被定义为不同形态的磷.近年来又推出了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法(XANES),利用在分子水平上给出目标元素周围的局部结构和化学信息的优势,能区分出与Fe,Al和Ca等金属结合的磷的形态.本文利用改进的Hedley连续提取法和XANES方法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迹地上土壤中磷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在比较两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获得了海螺沟冰川退缩120年序列上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的变化.结果表明:Hedley连续提取法对即时生物可利用磷能有准确的判识(Resin-P和NaCHO3-P),而XANES方法对金属结合态的磷有很好的判识.海螺沟冰川退缩时间序列土壤中钙铝结合态的磷主要为原生矿物磷,随成土作用增强而减少.即时生物可利用磷从30年后迅速增加,促使了植被形成和演替.  相似文献   
16.
山地系统提供了诊断和分析全球变化的最佳场所,通过对山地环境的研究,了解山地系统内物理、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演化的过程,可以准确理解山地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及反馈机制.本文重点针对山地系统的一系列研究计划、山地环境要素研究和近年的研究热点碳循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提出了未来山地环境研究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山地环境研究蓬勃兴起,推行了一系列研究计划,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山地气象、水文、生物、生态、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更是在全球碳循环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山地环境碳库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的山地环境研究在今后应更加关注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1)山区环境变化指标的长期监测和分析;2)开展山地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研究;3)基于模型的不同类型山区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比值,有效地揭示了湖泊沉积物物源区的化学风化程度.已成为反映古气候波动的有效指标。根据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通过CIA,ICV等元素比值的结果,揭示该地区1400AD以来化学风化作用十分微弱,因此湖泊沉积物元素组成,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研究表明1400AD以来该地区气候经历多次冷暖波动,且呈干旱化的趋势,1420AD左右进入小冰期,其中1480~1520AD最为寒冷,1900AD后干旱化加剧。  相似文献   
18.
贡嘎山海螺沟水化学主离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俊  吴艳宏 《山地学报》2012,(3):378-384
在系统采集贡嘎山海螺沟水样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Gibbs图、阴阳离子三角图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水化学主离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a2+和HCO3-分别平均占阳、阴离子总量的78.63%和67.28%;源头区总溶解固体含量(TDS)与雨水的含量相当,全流域TDS平均值为128.36 mg/L;海螺沟流域水化学类型为Ca2+—HCO3-。在源头区,由于冰雪融水对径流量补给量较大,大气降水的输入作用对源头区水体化学离子的组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从全流域看,岩石的化学风化是海螺沟水化学主离子来源的主要控制因素,蒸发-结晶和大气降水的作用影响较小。而碳酸盐岩的风化则是海螺沟流域岩石风化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9.
湖泊沉积物色度在短尺度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ODP对大西洋海洋沉积物的研究中,色度作为最直观和简便的指标被普遍用于反映千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能否用湖泊沉积物色度反映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利用CIE/L a b表色系,通过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 L、a和 b值与有关地球化学指标的统计相关关系分析,对湖泊色度指标在短尺度古气候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据此分析了 1440年以来苟仁错地区的古气候演变。研究表明,L值(亮度)与沉积物 碳酸盐含量正相关,L高时,气候冷干,碳酸盐含量较高;反之,气温上升,湿度增加;a值(红-绿彩度)与沉积物中Mg含量相关,高 a值对应于沉积物中高MgO含量和高Mg/Ca比值,反映气温较高;b(黄-蓝彩度)值与三价铁的含量相关,较高的 b值代表了湖泊处于较强的氧化条件下,因此 b值可以用于反映湖水深度变化,反映有效湿度的变化,b值高,湖水浅,氧化作用增强;苟仁错沉积物 a值和 b值曲线镜像对称进一步反映了冷干-暖湿的气候组合特征。根据沉积物的色度意义,判断苟仁错地区自 1430年进入小冰期,至1890年结束。近40年来气候变化与邻近气象站的器测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LL-4孔沉积环境指标研究表明,近100年来龙感湖地区人类活动加强,导致营养元素磷、碳、氮以及铁在沉积物中的浓度均呈增长趋势,特别是1950年以来,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围湖造田、破坏湖滨湿地等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沉积物质量累积速率加快,同时营养元素累积量急剧增加。根据营养元素与参比元素Al, Fe和Ti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引起的累积量得以从自然背景上区分出来,结合沉积物质量累积速率计算,人类活动引起的磷、有机碳和氮的累积通量分别在151.0~889.4mg/m2a,4.3~149.0g/m2a和0.5~18.6g/m2a间变化。碎屑物质的累积稀释了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富集浓度,龙感湖草型湖泊的特点,使湖泊沉积环境易于呈氧化环境,生物和地球化学作用,也削弱了人类活动累积营养盐的变化幅度,使沉积中营养盐呈平稳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