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科学   8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71.
农业地质学发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地质学发展简介吕金波(北京市地质调查所)“农业地质”一词最早是由欧洲地质学家E.A.Fellow和F.v.Richthofen等在十九世纪中期提出来的,当时被称为“农业地质学派”。1903年英美等国在一些大学的农学院开设了《农业地质学》(Agri...  相似文献   
72.
对明长陵陵墓和外围土壤特征开展地球化学研究,发现长陵陵墓土壤Cl、S、P、N、C、Hg、Au和有机质含量在表层显著富集,陵墓内土壤各元素含量高于外围土壤。陵墓内五供两侧土壤Hg和Au元素含量出现异常,影响皇陵外东南向土壤Hg,以及南向和西南向土壤Au含量。陵墓土壤稀土总含量略有差异,但土壤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似,表明陵墓内土壤为同源物质。  相似文献   
73.
张家界砂岩地貌特点是:天子山周边,峰丛林景观;赤铁矿红顶,泥盆系砂岩。即:天子山向斜周边为泥盆系地层,下部云台观组和上部黄家磴组构成张家界地貌的母岩地层,新构造运动隆升形成的峰林景观呈现了张家界地貌,石英砂岩顶部坚硬的赤铁矿保护了张家界地貌的形态。张家界地貌形态按照由老到新的发育次序,依次为夷平面、方山、石墙、穿洞、天生桥、峰丛和峰林。印支运动形成NEE向的索溪峪向斜,燕山运动形成NNE向的天子山向斜,张家界地貌围绕天子山向斜周边及索溪峪向斜南东翼发育。  相似文献   
74.
以北京西山大石窝镇石门岩体为核部,地层分别向南、北两翼倾斜,形成大石窝—白带山地区的石门背斜。地层从核部向两翼依次出露蓟县系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白垩纪石门岩体的热力变质作用使得雾迷山组一段地层大理岩化。在背斜南翼的辛庄、大石窝、独树村北形成螺丝转、青石、青白、艾叶青和白石大理岩,在下营村西形成纹层状(砖渣)大理岩,成为云居寺刻经石材的主要产地;大石窝村西北王八坑的青石类石材和高庄村西白玉塘的汉白玉大理岩,成为故宫石材的产地。在背斜北翼形成白带山,雾迷山组顶部由西向东形成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上方山云水洞和埋藏古人类化石的田园洞3个岩溶洞穴。  相似文献   
75.
北京地区新生界研究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的新生界研究始于 1 91 8年 ,研究程度较高 ,成因类型齐全 ,主要有洪水形成的长辛店组、洞穴碎屑堆积的鱼岭组和周口店组、风成的马兰黄土、泥炭成因的肖家河组和尹各庄组、海相层、冰碛层以及岩熔洞穴中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等。  相似文献   
76.
在北京石花洞全新世石笋中发现分辨率很高的微层韵律。通过绝对年代测定和降水记录校订,初步确定石笋微层的年层时标含义和层厚变化响应降水变化的关系。通过对石笋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的分析,提出在季风气候条件下,由于石笋氧同位素主要反映水源氧同位素的变化,因而也反映了季风强弱的变化。碳同位素反映了土壤有机环境的变化。微层层厚与氧同位素主要是自然环境变化信息载体,而碳同位素是自然环境变化叠加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77.
根据中国大陆东部十八个洞穴区域、五十余个洞穴沉积物的~(230)Th/~(234)U年代及部分试样的碳、氧同位素测定,讨论了35万年以来洞穴沉积古环境。年龄测定表明,其沉积期集中在1)2.0万年以来;2)7.5—12.0万年;3)17.0—23.0万年;4)25.0—31.0万年等,他们代表着四个温暖湿润的间冰期,并可与海洋古气候记录的温暖高水位期对比。  相似文献   
78.
京北地热田开发对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研究中发现有多种干扰,特别是地下水资源开发的干扰较为普遍,地下热水开发的干扰较为严重,影响地下流体动态监测的效果,因此需要关注、调查与研究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问题。作者在研究京北地热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热水开采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热水开采对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与离开采井距离不等的观测井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测项上表现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京北地热田区热水开采对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距离为5km,对位于导水断裂带附近的观测井动态影响最为明显;就测项而言,对水位与水温动态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逸出气(Rn,Hg)动态的影响,对土壤气(CO2)动态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9.
北京市六环路内的地质工作,以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中心。工作区分为京西隆起,马池口凹陷、小汤山凸起,顺义凹陷.来广营凸起、丰台凹陷和大兴隆起等7个地质单元,分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沉积岩盖层.片麻岩基底、C面和M面等7大层序。按地质单元设计标准钻孔,利用3S技术处理地质资料,用三维可视化展示地质调查成果,开创了地质调查为城市建设服务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0.
全面介绍北京石花洞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在岩溶学研究领域所起的作用。石花洞位于北京西山,发现于明朝正统十一年,开发于20世纪80年代。岩溶学研究表明,石花洞洞层多(8层),石盾多(200多个),为世界罕见。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发现月奶石,首次发现碳酸钙微层理,首次发现膜足硬肢马陆穴居动物。笔者从地质学、气象学和环境学全面研究了石花洞,测绘精度达到1:200,进行了氡浓度研究。从溶蚀形态来看,石花洞8层溶洞展示北京西山的8次隆升;从沉积形态来看,石花洞中的粗犷石笋代表中更新世沉积,杆状石笋代表晚更新世沉积,微层理石笋代表全球转暖以来的全新世沉积,奠定了首次建立第四纪石笋剖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