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249篇
地球科学   151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2篇
  1951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坦桑尼亚克拉通西北部的苏库马绿岩带是坦桑尼亚环维多利亚湖绿岩带重要的金矿聚集区。区内金矿化类型以含金石英脉为主,矿体的产出主要受剪切构造带控制。通过研究区域构造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苏库马绿岩带中玄武岩为弧后环境形成,流纹岩和花岗岩形成于陆弧环境,N--S向挤压作用和E--W向伸展作用是区域内主要的构造展布特征。建立了含金石英脉的成矿模式,表明具有金矿化作用的石英脉集中分布在EW、SEE、NE向剪切构造破碎带中,含金石英脉富矿体的形成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和成矿流体的叠加、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22.
运用高压压汞、液氮吸附及渗透率测试等实验,利用极差、突进系数、变异系数等参数,表征煤系页岩孔渗特征及孔隙层间非均质性,分析孔隙层间非均质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河南义马地区上、下石盒子组泥页岩微孔与小孔较为发育,山西组大孔较为发育,分别提供了气体吸附附着面积和储存运移空间;上石盒子组孔容与孔径相对偏差最小,孔隙分布均匀,山西组比表面积相对偏差最小,表面积分布均匀;随围压增大,渗透率不断降低,且满足负指数相关关系;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和变异系数显示下石盒子组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弱,山西组渗透率非均质性很弱,更易于压裂开发。非均质性宏观上主要受沉积物质组成和构造改造作用影响,微观上受成岩演化影响。  相似文献   
23.
东安金矿区细粒正长花岗岩是小兴安岭燕山早期与吉黑东部斑岩型-矽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带组成岩体之一.为了解区域燕山早期岩浆演化和大规模钼多金属热液的成矿作用,进一步提升东安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程度,对该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讨论了岩石成因、岩浆源区和构造背景.获得细粒正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184±2 Ma,MSWD=1.2,为早侏罗世.岩石富硅和钾(K2O/Na2O值为1.46~1.81),低钙、镁和Mg#(Mg#=12.79~23.52),A/CNK=1.05~1.14,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系列岩石.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不相容元素(Th、U),亏损高场强不相容元素(Nb、Ti等),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轻微负Eu异常(Eu/Eu*=0.76~0.92).综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Harker图解、Ce-SiO2和(K2O+Na2O)/CaO-(Zr+Nb+Ce+Y)判别图解确定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锆石的176Hf /177Hf值为0.282 588~0.282 775,εHf(t)值为-2.35~+3.9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973~1 386 Ma,岩浆源区应主要为起源于亏损地幔的中新元古代新增生陆壳的部分熔融,有硅铝质地壳物质的加入.研究表明,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大陆弧后伸展和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幔源岩浆底侵为地壳熔融提供了热动力.燕山早期伸展体制下大陆岩浆弧环境的中-浅成、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小侵入体是吉黑东部斑岩型-矽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找矿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4.
利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宁波沿海10个陆源排污口20个站位的放线菌的时空分布及5个工业排污口的放线菌的种类作了整体分析。成功鉴定出了83个属,84个种。研究结果显示:放线菌在陆源排污口的分布呈现季节性分布,从3月份到10月份,放线菌数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5月份和8月份数量居高,在3月份和10月份偏低;在综合排污口(S4,S6,S8和S9)检测频次较高,在工业排污口(S1,S3,S5,S7和S10)检测频次居中,在市政排污口(S2)检出频次最低。不同类型的排污口,氨氮浓度的排出量不同,放线菌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在5个工业排污口中,S7和S10检出的共同菌最多;在S7独自检出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长双歧杆菌(B.longum)和两岐双岐杆菌(B.bifidum),表明存在粪源污染物;在S5检出皱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risporus)和硫藤黄链霉菌(S.thioluteus),显示有石油降解物和重金属的污染。总体上看,放线菌数量在距排污口外50m处略高于排污口处。排放指标越相似,菌的种类越接近。  相似文献   
25.
为了更好地了解煤矿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结合工程实例,运用递归和非递归2种滤波技术进行分析,通过对比2种滤波技术的滤波效果,可以得到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和成因机理。结果表明:滤波系数的调校对滤波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根据平滑度指标、均方根误差和信噪比对现有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的结果可知,当b=0.5时递归滤波效果相对较好,当q=5时非递归滤波效果相对较好。滤波结果可以作为预测未来该地区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的依据,也可以为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拟探究油藏注水井近井地带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不同营养刺激对微生物代谢和驱油过程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考察不同时期水井返排液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演替规律;探究不同时期返排液、不同营养类型和空气供给量对内源微生物激活效果的影响.表明:不同时期返排液的初始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用同一种营养剂刺激后的核心微生物具有相似性,其中迪茨氏菌属、放线菌属等烃降解菌的激活程度与原油乳化效果密切相关;向注水近井地带补充空气能提高原油乳化效率,可作为激活内源微生物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措施;相对于16S rRNA、rhl AB、alk B基因的转录量, cyp153基因和pH更适合作为衡量内源微生物激活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27.
阿留申俯冲带位于环太平洋俯冲带最北端,是东太平洋型俯冲和西太平洋俯冲的过渡区域。该俯冲带火山岛弧距离海沟的距离从东向西逐渐增大,而形成地球上独特的岛弧火山链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运动学成因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阿留申俯冲带几何形态数据、运动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尝试运用构造赤道理论探讨该现象形成的运动学背景。阿留申俯冲带的几何学数据表明:从俯冲带东段(175°E)至俯冲带西段(155°W),火山岛弧距俯冲海沟的距离从80 km增加至250 km。与此同时,俯冲板片的倾角由60°减小至30°。板块的运动学分析表明:相对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东段的运动矢量为48 mm/a,向北运动;逐渐转变为西段的78mm/a,向西北方向运动。相对于软流圈,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始终向西北方向运动,速率向西逐渐增加。因此,在俯冲带的东段太平洋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存在30°左右的夹角,而这个夹角在西段几乎不存在。太平洋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同,会导致软流圈对俯冲板片的反作用力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俯冲角度和俯冲带宽度。太平洋板块相对北美板块和相对地幔的速度方向夹角的变化被认为是引起阿留申火山弧与海沟"V"字型斜交的运动学成因。  相似文献   
28.
魏博 《地质与勘探》2018,54(S1):1327-1337
新疆叶城地区处于西昆仑弧盆系和塔里木地台的衔接地带,横跨铁克里克与西昆仑两大成矿带,近年来发现一批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矿床(点),显示出较好的成矿前景。在总结已有矿床(点)基本特征和相关岩浆活动的基础上,结合高精度成岩成矿年龄数据,叶城地区岩浆活动可分为古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三期岩浆活动,其中早古生代岩浆活动主要发育于西昆仑地块上,从寒武纪到志留纪,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岩浆演化旋回,与特提斯洋裂解、扩展和消亡的循环密切相关。并将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矿点(床)划分为早古生代与老结晶基底、岩浆作用有关的Pb、Zn-Fe-玉石矿成矿系列,早寒武世与基性火山作用有关的Au-Cu成矿系列,晚泥盆世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Pb、Zn-Cu成矿系列。早古生代(尤其是奥陶纪)是研究区大规模的成矿期,形成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沉积-热液改造型铅锌矿、矽卡岩型铁矿、接触变质型玉石矿等。  相似文献   
29.
锁固型斜坡失稳机理及其物理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性受潜在滑面上锁固段所控制的一类斜坡,称之为锁固型斜坡,其失稳机理较为直观明确,我们认为突破斜坡失稳预测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应从该类斜坡入手。本文总结了当前有关锁固型斜坡的分类研究,认为可将其分成两大体系;指出锁固型斜坡演化3阶段与锁固段变形破坏过程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其演化过程之所以出现加速蠕滑阶段,是因为锁固段损伤累积至体积膨胀点后所致;发现锁固段峰值强度点和残余强度点可视为锁固型斜坡演化进程中的两个特征灾变点,其分别对应着突发型和渐变型滑坡的发生;基于锁固段损伤本构模型和重正化群理论,导出了体积膨胀点、峰值强度点与残余强度点三者之间的量化力学联系,构建了锁固型斜坡失稳的物理预测模型;据此模型对盐池河山崩、新滩滑坡和Libby坝左坝肩楔形岩质滑坡的回溯性预测效果良好,并可合理解释其失稳机理;阐述了该模型的使用原则和配套技术方法,以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0.
针对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稳定性系数与失稳概率混合使用的现状,结合西部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的地质环境特点,提出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系数与失稳概率之间的转换关系。简述可靠指标相关原理,参考相关规范标准,提出边坡可靠性分级标准;基于GEO-slope中的可靠性分析模块,对岩土体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内摩擦角φ的变异特性对边坡可靠性最为敏感;根据现场调查、室内外试验研究,找出"三高"地区典型岩层岩性的变异范围。以此为基础,统计分析提出适合"三高"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系数与失稳概率之间的转换关系。为"三高"地区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对相关地区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