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科学   7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断层氡气释放强度、范围、成分等的变化可以用来分析评价活动断层的相对活动性。研究了天水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断裂进行了氡气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活动性为强-极强;礼县-罗家堡断裂的活动性为强;礼县一积石峡断裂的活动性为强-中等;清水断裂活动性为中等。该结果与活断层的活动强度较吻合,说明氡气测试成果可以作为一种断裂活动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2.
黄土地区暴雨型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泥石流起动条件、形成过程、固体物质起动方式、相的划分及搬运方式、阵发性和龙头等方面对黄土地区暴雨型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泥石流的形成须有一定厚度的饱和土层和一定深度的地表径流,对于干旱、半干旱的黄土地区,由于土壤较干燥,须有大量水分下渗才能形成一定厚度的饱和土层,因此该区泥石流对1h降雨量较为敏感;该地区泥石流固体物质起动方式较为复杂,部分按纯粘性土规律起动,部分按粘性土夹砂和无粘性砂规律起动;该区泥石流液相往往包括粘粒、细砂和粉砂等成分,所占比例较大,而固相所占比例较小;由于黄土地区多烯性泥石流,且沟壑密度大,流域支沟发育,经叠加作用后,在主沟内往往不具阵发性,其过程曲线近似洪水的单峰过程曲线;另外,由于该区泥石流往往不具阵发性或阵发性不明显,沟道内卵石之类的大颗粒数量有限,所以一般不具有形成龙头的能力。  相似文献   
33.
华北平原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集成创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途径.以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华北平原为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农业的影响,提出华北平原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集成创新体系,包括:单一目标的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多目标综合的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多部门综合的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和因地制宜的分区农业适应技术集成体系等;讨论了适应的不确定性、适应需求的差异性以及适应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最后指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亟需开展不同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研究,构建不同部门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体系,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技术成果得到集成,从而建立完善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集成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34.
全球变化下作物物候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作物物候是农作物重要的植物属性,不仅反映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其变化也影响作物产量,是一种能够指示气候变化的综合响应指标。以气温升高为主要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下作物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对于揭示全球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影响及其产量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作物物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前人已开展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本文侧重介绍全球气候变化下作物物候变化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作物物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和作物物候主要研究方法,并探讨未来研究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深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物候的影响机理以及指导区域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
本文简要叙述了利用气象卫星资料进行积雪监测的可行性和复杂性;以改进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仪(AVHRR)资料为例综述了遥感监测积雪的原理、方法和资料处理过程;分析了计算结果,并探讨了未来积雪监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6.
青藏高原农业现代化时空分异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当代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基于1990—2017年青藏高原统计数据,构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进而获得农业现代化指数和各项指标贡献度,以此评估高原农业现代化发展时空特征和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0—2017年青藏高原农业现代化水平普遍偏低(全区平均农业现代化指数为0.15),呈增加趋势;② 从空间上看,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分散在高原北部、西南部、南部边缘和一江两河的德格县、湟中县、白朗县、浪卡子县等部分县域;③ 农业现代化指标中,单位耕地面积用电量、有效灌溉率和土地生产率对高原农业现代化水平影响最大(对农业现代化指数的贡献度分别为13%、12%和11%),其中单位耕地面积用电量和土地生产率增加促进了农业投入水平和农业产出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正向驱动因子;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负向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7.
AMSU资料监测新疆雪盖范围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沙漠、森林、草原、平原、高原地区以及水体、积雪等主要地表特征在NOAA-16 AMSU(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对地观测最为敏感的23.8、31.4和89.0GHz通道中的光谱特性,提出了利用这3个通道监测中国新疆地区雪盖范围的方法,并得到了2001年10月到2002年3月新疆地区的旬雪盖图。AMSU监测结果与地面观测记录“点对点”的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时间段的判识准确率在70%以上,雪盖率的变化趋势与地面观测结果也基本一致,从而确认了监测方法的可靠性及AMSU资料用于积雪监测的能力。另外,简单分析了影响AMSU监测精度的因素,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38.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承接着北京中心城区的非首都核心功能,其快速建设发展亟需对区域内土地利用演变格局的科学认识。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通州区土地利用演变格局,根据土地利用历史演变特征与城市发展规划目标,结合文旅发展驱动要素,运用FLUS模型模拟城镇化加速、减速和可持续发展3种情景下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以城镇发展建设为主,1980—2010年高速城镇化阶段形成“沿六环顺运河”的城市扩张格局,2010—2020年低速城镇化阶段用地分布稳定,通州区形成从西北至东南城乡分异、土地集约化发展格局,副中心作为通州区城镇化的典型区域具有与通州整体相似的时空演变特征;(2)到2035年,3种情景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可持续发展情景下生态用地面积与分布最优,有利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与三大副中心分区规划的契合程度分析中,可持续发展情景下预测模拟与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2035年)》(简称《规划》)用地高度契合,但文化旅游功能区和宜居生活风貌区中模拟预测与...  相似文献   
39.
植被是气候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综合反映,植被变化与气候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基于Holdridge生命地带指标法和非监督分类法,利用研究区1982年、1992年和2002年气候数据、NDVI数据和DEM数据融合后的多源数据,进行非监督分类。经过分类后处理、空间分析、数据挖掘后,得出黄淮海地区1982—2002年植被覆盖变化图。结果表明:20 a间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变化较为和缓,保持了较一致性;变化比较剧烈地区主要分布在二、三地形阶梯交界及400 mm左右年降水量线处、山东低山丘陵以及淮河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40.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监测沙尘暴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MODTRAN的理论模拟和实际卫星图象分析结果表明:分裂窗亮温差与11μm红外亮温的比值可以很好地反映弱沙尘的存在.当强沙尘出现时,借助于可见光、红外和水汽图象的光谱分类技术是监测沙尘暴的有效手段.作者首先介绍分裂窗处理技术和光谱分类技术,而后展示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静止气象卫星沙尘暴自动监测精度的初步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