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科学   17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松江盆地为一中生代山间沉积盆地,盆地内大砬子组上段普遍发育浊流沉积。通过对浊积岩体的沉积环境特征、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结构特征及层序特征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发育于盆地扩张时期的大砬子组上段浊积岩具有稳定型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并将其划分为中心微相及边缘微相。应用沉积岩碎屑物质成分对浊积岩进行统计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砬子上段沉积时期,源区构造背景为稳定陆块区,构造环境较为稳定。大量浊积岩所形成的岩性圈闭可构成良好的储集体。  相似文献   
92.
罗子沟盆地油页岩赋存于下白垩统大砬子组二段,埋藏浅,地层倾角缓,含油率为3.51%~14.37%。油页岩具有典型内陆湖泊成因特点,含有大量动植物化石,其成因类型为腐泥型(Ⅰ型)和腐植腐泥型(Ⅱ1型)。大砬子组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主要油页岩层形成在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含油率高,赋存稳定。从平面上,油页岩富矿中心在CK26、CK30、CK35、CK40孔附近,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在纵向上,共见有29层油页岩,其中有7层为可采油页岩层,2层和3层油页岩呈层状产出,连续、稳定、含油率高,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3.
以NGN1井全取芯井为标杆,通过岩芯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和显微组分镜下鉴定,揭示青山口组一段的有机质演化规律。NGN1钻井位于松辽盆地东南缘,青一段由底至顶分别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深灰色泥岩、油页岩-灰色泥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沉积,揭示了由滨浅湖-半深湖-滨浅湖的沉积环境演化。TOC、S2、含油率以及HI呈现增大-高值-减小的趋势,而半焦含量和块状密度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青一段泥岩中主要的有机质显微组分为层状藻、孢子体和骨屑等,有机质含量与单位面积显微组分、藻类相对含量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并结合有机质判别图解,说明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型和II1型,来源以湖泊藻类为主。泥岩中的陆源有机质含量较少,说明湖泊生物控制着有机质的来源,浅湖由于水体较浅、水底含氧,保存条件较差,导致泥岩中的有机质丰度较低,半深湖-深湖水体较深,保存条件良好,促进有机质的富集,因此垂向上沉积环境演化是导致有机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
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记录的古湖泊学信息是揭示油页岩成矿富集规律的关键佐证。根据含油率、TOC、岩石热解、元素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检测及有机显微组分分析,精细刻画了松辽盆地北部ZY1井青一段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分析了其记录的古湖泊学信息,探讨了古湖泊对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青一段发育8层中等偏好品质的油页岩,下部为高品质油页岩富集层段;油页岩的含油率和TOC质量分数相关性极好,处于未熟—低成熟度演化阶段,生烃潜力大;油页岩中含丰富的萜类和甾类化合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为层状藻占优势的湖泊水生生物。地球化学参数指示,青一段下部古湖泊生产力呈现3个低→高的旋回,对应的古湖泊水体盐度呈现为3个半咸水-咸水旋回、古湖泊水体氧化还原性表现为还原-强还原-还原的厌氧环境,其中旋回Ⅱ后期湖泊生产力最高,对应的水体盐度最高、还原性最强。表明湖泊富营养化造成的高湖泊生产力是青一段高品质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物质基础,盐度分层控制下强还原的湖底环境是高品质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良好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95.
通过曙北地区莲花油层储层沉积学研究,将研究区划分出半深湖 深湖亚相、前扇三角洲 浅湖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三种沉积相类型。砂岩体由斜坡边缘向深坳部位分布特征及厚度变化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导致储层物性亦呈非均质变化,形成粒间孔及胶结物未充满孔、正常粒间孔、溶蚀扩大孔与粒间溶孔、混合孔组合、晶间孔组合、胶结物内溶孔6种组合类型和大孔高渗中喉、大孔中渗细喉、中孔低渗细喉和小孔特低渗微细喉4类孔喉结构模式。储层非均质特征主要受储层沉积条件和成岩改造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96.
时频分析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刘葵  刘招君  朱建伟  张峰 《世界地质》2000,19(3):282-285
时频分析方法经历了富氏变换、短时富利叶变换、小波变换三个阶段。随 改进,其在地学中的应用及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拓宽,从对有关地质信号的能量补偿、滤波、压缩等处理,发展到通过信号的时频特征对地层的变化特征、沉积旋回性质等方面的研究。主要阐述了时频分布的概念,方法的改进及其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和前景。  相似文献   
97.
通过剖面上样品的无机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对始新统计军屯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探讨了计军屯组油页岩的有利成矿条件。计军屯组贫矿段和富矿段Sr/Cu、Rb/Sr、Sr/Ba、B/Ga的平均值分别为2.30、0.63、0.20、1.07和3.41、0.43、0.34、1.50,结合元素Rb、Sr、Cu、Ba、Ga、B的质量分数,揭示了计军屯组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和淡水沉积环境;西露天组Sr/Cu、Rb/Sr、Sr/Ba、B/Ga的平均值分别为24.63、0.14、1.25、3.90,结合元素Rb、Sr、Cu、Ba、Ga、B的质量分数,揭示了西露天组形成于干旱炎热气候和半咸水—咸水环境。古气候和古盐度的元素地球化学参数Sr/Cu、Rb/Sr和Sr/Ba的相关关系以及西露天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的相关关系,指示了研究区计军屯组富矿段和西露天组沉积时古气候是湖泊古盐度的主要控制因素,并且古湖泊较为封闭。研究区计军屯组高品质油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和淡水沉积环境。温暖湿润气候和封闭型古湖泊可能是形成研究区高品位油页岩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8.
油页岩作为常规油气的重要替代或补充能源,在全球资源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彰显。为了更好地揭示我国陆相油页岩的特征与分布规律,在总结多年油页岩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松辽和桦甸典型含油页岩盆地矿床特征及成矿特点,揭示了陆相坳陷与断陷盆地油页岩成矿规律。油页岩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古气候和沉积环境对大型坳陷盆地油页岩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湖泊自身生产力大大提高,为油页岩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油页岩的平面分布受控于沉积环境的变化,主要分布于深湖—半深湖相,盐度较高使水体处于盐度分层,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构造条件对小型断陷盆地油页岩成矿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控制可容纳空间而影响了油页岩的厚度分布及品质特征,油页岩主要富集相带为靠近控盆同生断裂一侧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且靠近控盆同生断裂一侧油页岩厚度明显加厚和含油率增大;同时,干湿交替的气候控制了油页岩的层数和保存条件。对比分析表明:坳陷含油页岩盆地规模多为大型,油页岩矿单独存在、分布面积大,以中薄层中低含油率为典型特点;断陷含油页岩盆地规模多为小型,油页岩矿单独存在或与煤相伴生,以薄层高含油率或巨厚层中等含油率为典型特点。在三级层序的水进和高水位体系域中,有机质丰度和湖泊生产力较高,层状藻和结构藻较为繁盛,外源输入较低、水体盐度较大、还原性较强,且呈碱性环境,是油页岩形成的有利时期。因此,古构造、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综合控制下的丰富有机质来源和良好的湖水盐度分层是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99.
铜钵庙组是塔南凹陷的重要含油气层位,精细研究其层序地层,有助于进一步对油气藏进行勘探和开发。主要利用地震反射特征,结合单井资料,对铜钵庙组进行了层序界面的识别,并首次在本区对层序内部体系域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详细研究。铜钵庙组顶、底界面( T3、T5) 为区域不整合面,分别表现为高角度不整合和“上超下剥”的反射特征; 内部以T3--1 为界分为2 个三级层级( SQ1、 SQ2) 。T3--1 为局部不整合面,主要表现为上超。体系域在本区东次凹上部层序SQ2 中发育完整,被首次上超面、末次上超面和顶部的下超面分为LST、TST、HST 和RST。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铜钵庙组的内部反射结构,认为本区存在5 种主要反射结构,其中,杂乱反射、楔状反射、前积反射地震相出现在山( 陆架) 前地区,代表扇三角洲沉积; 亚平行反射、波状反射代表滨浅湖沉积或三角洲平原沉积; 平行反射位于盆地地堑中心,代表半深湖、深湖沉积。  相似文献   
100.
根据辽河西部凹陷高升油田北部地区重力流特征的岩心资料、递变悬浮的粒度特征,结合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所反映出的重力流特点,认为该区主要发育重力流沉积。根据地震属性揭示的沙四段时期砂体与同生断层的展布情况,结合研究区东倾的斜坡古地形,揭示了研究区沉积物的分散体系,认为其物源主要来自于西北部。重新厘定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物分散体系,将促进该区的岩性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