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1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两个孢粉组合 :哈氏三角孢 -微细云杉粉 ( Deltoidospora hallii-Piceaepollenites exilioides)组合和澳洲无突肋纹孢 -卵形光面单缝孢 ( 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 L aevigato-sporites ovatus)组合 ,分别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一段和二段 ,组合特征明显 ,可以作为研究区内地层划分对比的生物地层学依据之一。两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的孢子花粉 ,结合在数以千计的岩心样品中没有发现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 ,推测产这两个孢粉组合的大磨拐河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沃期 ( Valanginian— Hauterivian) ,不排除部分进入巴列姆期 ( Barrem ian)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晚白垩世青山口组和嫩江组一段、二段中沟鞭藻及疑源类化石形态、丰度、分异度、优势度和组合等古生态特征研究 ,以及对微量元素硼含量、相当硼含量、锶钡比和硼镓比等地球化学特性的分析 ,得出在盆地北部沟鞭藻及疑源类化石的古生态、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与盆地内沉积相带的展布三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说明松辽盆地的沟鞭藻及疑源类的发育和分布是由自生环境决定的。同时 ,通过专门对所谓“海侵”通道上的微体古生物和微量元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未发现任何能证明海侵通道存在的证据 ,从而认为此海侵通道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在嘉荫盆地太平林场组暗色泥岩中,发现油气显示,是大庆油田外围探区中第二个重点勘探的盆地。本次工作在太平林场组的建组剖面下部泥岩中首次发现丰富的大孢子化石—巴尔姆孢(Balmeisporites),见有3个种和2个未定种,其中新种2个,它们是:康氏巴尔姆孢(比较种)Balmeisporites cf.kondinskayae Srivastava et Binda、嘉荫巴尔姆孢(新种)Balmeisporites jiayinensis sp.nov.、太平林场巴尔姆孢(新种)Balmeisporites taipinglinchangensis sp.nov.、巴尔姆孢?(未定种 1)Balmeisporites?sp.1、巴尔姆孢?(未定种 2)Balmeisporites?sp.2。这一发现丰富了太平林场组建组剖面的生物化石内容,对嘉荫盆地井下岩石地层单元与露头剖面的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所发现的巴尔姆孢均是不具赤道突起的类型,反映出典型晚白垩世的特征,本组产出的孢粉、介形类和叶肢介化石可与松辽盆地嫩江组对比,为晚白垩世桑顿期-坎潘期。巴尔姆孢指示的古气候应为潮湿的亚热带气候,产巴尔姆孢的层位所处的古环境应是河流入湖处的三角洲前缘或前三角洲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