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科学   9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侏罗纪、白垩纪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演化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其沉积物蕴涵着新特提斯早期演变的丰富信息。通过实测浪卡子县多久乡卡东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剖面,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对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晚侏罗世层序地层总体上表现为海退的进积序列,反映了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持续收缩和海平面下降的过程;早白垩世层序地层总体表现为海进的退积序列,反映了特提斯洋壳的扩张阶段。早白垩世桑秀组可以分为2个层序,第一个层序为Ⅰ型层序,镜下观察表明,早白垩世桑秀组底部的砂岩为近源沉积,属滨浅海相沉积,为低水位体系域,颗粒的定向性指示该区后期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中部为次深海沉积,为海侵和高水位体系域;第二个层序为Ⅱ型层序,发育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由陆棚、火山陆隆和浊流沉积组成。甲不拉组的砾岩属于新层序的开始,为低水位体系域。该剖面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与同期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基本一致。该区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包括构造沉降-火山活动、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沉积物供应。结合锆石SHR IM P年代学研究可以确定侏罗纪/白垩纪的界线位于前人认为的维美组上部砂岩之底。  相似文献   
32.
白垩纪是显生宙最长的一个断代,持续时间超过7700万年.中国白垩系分布广泛,以陆相地层发育为特征,海相和海陆交互相地层的分布相对局限.历经百年,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然而,中国白垩系在不同地块和盆地间岩性存在较大差异,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中国白垩纪岩石地层进行...  相似文献   
33.
西藏的白垩—古近纪孢粉资料迄今鲜有发掘,因此我们对西藏当时的古植物区系、古植被和陆地生态系统等的了解也就甚为了了。本文对位处当时劳亚大陆南部边缘的仲巴县错江顶白垩系—古近系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揭示,剖面的孢粉组合可划分为两个孢粉组合带,自下而上分别为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Cycadopites组合和PinuspollenitesQuercoiditesTrilobapollis组合,其时代分别为晚白垩世晚期Santonian—Maastrichtian和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剖面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可能位于曲贝亚组和曲下组之间。针叶树花粉大量繁盛,特别是一些类型如Abiespollenites、Cedripites、Piceapollis和Tsugaepollenites仅见于曲下组顶部至加拉孜组底部的孢粉组合,反映了一次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的古环境变化事件,可能指示了印度—劳亚板块碰撞的开始。研究区孢粉植物区系与中国南方植物区系有很好的可比性,而与印度北缘同期植物区系区别明显,暗示着印度与劳亚大陆之间的海域直至始新世仍然具有明显的隔离作用,阻碍着两侧大陆上植物区系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34.
35.
黑龙江省嘉荫地区是中国境内发现恐龙最早的地区,自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在该区进行过大量的发掘,但对恐龙生活环境和灭绝原因一直没有解释。本研究将产恐龙的晚白垩世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渔亮子组和富饶组,其中产恐龙化石和大量孢粉化石。孢粉化石由下而上可识别为Polypodiaceaesporites-Monosulcites-Beaupreaidites、Cyathid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Aguilapollenites和Classopollis-Ephedripites-Sphagnumsporites组合。根据含恐龙地层中的孢粉化石组合变化和沉积物特征分析,认为晚白垩世本区总体属湿暖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孢粉化石组合的变化显示当时出现暖湿至干热气候条件的演变。嘉荫群上部渔亮子组中膏岩层和耐高温、抗盐碱的克拉梭粉(Classopollis)麻黄粉(Ephedripites)组合在短时间内的大量出现,说明晚白垩世末期出现有短暂的干热气候,这种气候的突然转变以及伴随的生态系统的紊乱可能是嘉荫地区恐龙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但不排除诸如天外星体碰撞地球、大规模火山喷发等引发白垩纪末恐龙全球灭绝的因素,后者更可能是引起气候变化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36.
正地层是一部记录地球和生物形成演化的百科书,地层学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从1669年丹麦解剖学家和地质学家尼古拉斯·斯坦诺(Nicolas Steno)提出地层学著名定律地层叠覆律算起,已有近350年的研究历史。300余年来,地层学的理论不断发展创新,内涵也不断积累扩充,形成了以地层叠覆律、化石层序律、岩相对比律(瓦尔特相率)、地质体切割律为核心的基础理论和以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为主的包含化学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定量地层学、同位素测年学、事件地层学等在内的庞大分支学科。在地层划分对比的  相似文献   
37.
哈尔滨东宾县凹陷白垩纪地层层序及其与松辽盆地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测剖面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厘定了宾县凹陷白垩纪地层层序:下白垩统板子房组、宁远村组、淘淇河组、泉头组和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综合运用岩性地层、生物地层、地质事件和同位素年龄的方法将宾县凹陷白垩系与松辽盆地进行了对比。根据同位素年龄对比,板子房组相当于沙河子组上部和营城组下部,宁远村组相当于营城组中上部。根据植物化石组合分析,淘淇河组可与营城组顶部、登娄库组和泉头组底部对比。“鸟河组”下部红层作为区域性气候事件的产物可与泉头组下部对比;该组以Triangulicypristorsuosus和Triangulicypristorsuosusvar.nota繁盛为特征的介形类化石组合与青山口组相似,轮藻类化石Atopocharatrivolvis、Aclistocharasongliaoensis和Obtusocharaniaoheensis在泉头组至嫩江组均有发现;因此将“鸟河组”分解为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和嫩江组。  相似文献   
38.
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连续钻取嫩江组一、二段岩心长295.53m,岩心收获率为97.45%,是迄今获取的最连续完整的沉积记录。文章对此进行了厘米级沉积地质描述(分层厚度2~5cm)。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与晚三冬早坎潘期对应。通过对松科1井嫩江组一、二段岩心的精细描述,揭示其岩性一岩相一旋回的沉积序列及其过程。...  相似文献   
39.
40.
侏罗系、白垩系间是显生宙唯一还没有定义系级GSSP的界线。生物演替在Thithonian期与Berriasian期之间不存在明显变化,很难找到可以进行全球对比的标志。作为中生代生物年代地层学主要划分依据的菊石类生物,亦受生物区系影响而难作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标志。微体化石具有优势。近期,国际上趋于将瓮虫类Calpionella alpina带之底、钙质超微化石Nannoconus steinmannii minor和N.kamptneri minor二者的始现面作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对应于极性带M19n.2n内部,年龄为145 Ma。国际地层划分与对比以海相为标准。中国侏罗系、白垩系以陆相地层发育为特征,与海相对比颇具难度。以陆相生物为标志的界线划分产生了地区性的生物年代地层格架,也形成了地方生物地层与国际年代地层对比的错位,导致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成为地学界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在综合考虑不同学科研究结果的同时,问题解决的实质是客观认识陆相生物对比的缺陷,结合考虑非生物的标准,如磁性地层、旋回地层和同位素测年的精度,获得超越相区的对比结果。基于陆相生物特点,着眼于宏观演化阶段来识别界线位置是问题解决的初期阶段。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是代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两大生物演化类群,其间年龄可为土城子组顶部的139 Ma。这是为全方位研究而铺设的临时工作界线。今后将土城子组作为侏罗纪、白垩纪过渡地层而加大研究力度,有可能在该组顶部或其内部发现界线生物标志和同层位绝对年龄值,或许会使其向目前国际推荐年龄(145 Ma)更靠近一步;也不排除GSSP未定的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龄会向年轻方向变化,趋于139 Ma的Valanginian阶底界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