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61篇 |
免费 | 1865篇 |
国内免费 | 345篇 |
学科分类
地球科学 | 617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0篇 |
2024年 | 178篇 |
2023年 | 224篇 |
2022年 | 256篇 |
2021年 | 294篇 |
2020年 | 316篇 |
2019年 | 294篇 |
2018年 | 272篇 |
2017年 | 257篇 |
2016年 | 263篇 |
2015年 | 244篇 |
2014年 | 251篇 |
2013年 | 228篇 |
2012年 | 277篇 |
2011年 | 245篇 |
2010年 | 241篇 |
2009年 | 198篇 |
2008年 | 207篇 |
2007年 | 165篇 |
2006年 | 149篇 |
2005年 | 135篇 |
2004年 | 108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103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96篇 |
1999年 | 131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01篇 |
1996年 | 113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1933年 | 2篇 |
193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和1°×1°NCEP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中下旬河南持续低温、冻雨、暴雪的成因,结果表明:1月中下旬500 hPa极涡较历史同期明显偏东偏南,咸里海和孟加拉湾地区的高度明显偏低;冻雨出现时大气的温度垂直分布呈现中暖下冷的特征,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和>0 ℃的暖层;暴雪产生时底层东北风明显加大.极涡位置偏东,有利于极地冷空气不断沿贝加尔湖脊前西北气流南下,中纬环流东高西低,有利于孟加拉湾水汽持续向东北方向输送,两者是导致河南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的主因.冻雨发生时上空需存在厚度超过500 m的暖层(t>0 ℃),暖层下有近2 000 m的t<0 ℃的冷层,且950-750 hPa大气相对湿度>90%.近地面东北急流的出现或东北风的加强,促进了低层的辐合或抬升,有助于垂直风切变加强和上升运动发展,对降水的加强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2.
113.
利用多普勒雷达变分分析系统(VDRAS),对2006年8月1日傍晚北京城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伴有冰雹、大风及强降水)的三维风场、温度场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初始对流生成于北京西北部山区的河北省境内,系统过山移进北京城区时,受局地的动力及热力条件作用,迅速组织并强烈发展,形成带状的MCS即飑线;(2)在飑线生成之前,北京城区及东南部边界层低层存在较强的东风气流,并迅速扩展向西北方向延伸,与过山的西北偏北气流形成强的边界层辐合线.该近地面辐合线是飑线生成的主要触发机制,而边界层低层东风的加强和减弱以及北进和南退对辐合线的维持、飑线的生成、发展和减弱都起着重要的作用;(3)在边界层辐合线的作用下,不断有新生对流系统发展;(4)对流系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是一次典型的飑线过程,并伴有明显的阵风锋. 相似文献
114.
115.
为定量解析南四湖水源组成,厘清本地水与外调水的关系,精准保护湖泊水资源,本文建立了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比较南水北调东线运行后调水期和非调水期不同水源对南四湖湖区的贡献比例及季节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降雨受到一定程度局地蒸发的影响,夏季受海洋蒸发水汽的影响;(2)南四湖地下水、大气降水、入湖河流和外调水等不同水源对湖区水体的贡献比例受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影响较大,调水期分别为5.4%、8.7%、31.2%和54.7%,外调水贡献比例最高;非调水期分别为22.9%、53.0%、6.7%和17.4%,大气降水贡献比例最高,入湖河流贡献相对较少.(3)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实施后,调水期的外调水量对湖区的贡献占绝对优势,表明调水对南四湖水量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水活动逐渐取代自然因素成为流域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16.
江苏省近45a 极端气候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利用江苏省35个测站1960—2004年45 a的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降水量资料集,分析了近45 a江苏省极端高温、极端低温以及极端降水的基本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多年平均年极端高温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西高东低,而极端低温则表现为自北向南的显著增加,极端降水的发生频次自南向北逐渐减少;(2)极端高温在江苏中部以及南部大部分地区有上升趋势,而西北地区则有弱的下降趋势;全省极端低温表现为显著的升高趋势;极端降水频次在南部地区有增加的趋势,北部减少趋势,中部则无变化趋势。(3)江苏极端高温、低温和极端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具有区域性差异,其中极端降水频次变化的区域性差异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7.
利用1961—2016年新疆塔里木盆地43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及最低气温,建立其近56 a的寒潮过程序列,并结合NCEP/NCAR高度场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区域寒潮过程气候变化特征及环流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单站寒潮频次北部多于南部,山区多于平原的分布特点与地形特征有直接关系,全区寒潮频次有一致变化的特征且在1980年左右经历由多到少的转变,共有13站存在显著减少趋势。塔里木盆地区域性寒潮过程易在4月、2月和10月发生,寒潮频次减少趋势不显著,有14~16、7~9、4 a左右的明显振荡;区域性寒潮过程持续日数一般在2~5 d,寒潮范围在13~42站,其中1月寒潮过程持续时间最长、3月与9月最短,5月寒潮范围最大、2月最小,在塔里木盆地最易发生持续日数为2 d、寒潮范围达半数以上站点的寒潮过程。500 hPa新疆东部高度负异常配合乌拉尔山高度正异常与塔里木盆地寒潮频次有密切联系,乌拉尔山正变高中心接近平均正变高中心或偏南时,利于区域性寒潮爆发,且正变高中心强度与寒潮范围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8.
119.
任何一项观测都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不同的观测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观测结果。在断层土壤气实际观测中,由于观测装置的集气室安装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集气装置,而不同形式的集气装置会对气氡观测结果产生不同影响。本文就不同形式的断层土壤气集气装置对气氡观测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集气室滞留体积对观测结果影响较大,集气室不可保留滞留体积,应控制导气管的长度和粗细,尽量减少导气管产生的滞留体积对观测结果造成影响。集气室死体积对观测结果影响不大,可保留集气室死体积。模拟观测和数字化观测应使用不同模式的集气装置。 相似文献
120.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for map label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ANHong ZHANGZuxun DUDaosheng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学报》2005,8(1):72-78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ums up the basic criterions of guaranteeing the labeling quality and abstracts the four basic factors including the conflict for a label with a label, overlay for label with the features, position‘s priority and the association for a label with its feature. By establishing the scoring system, a formalized four-factors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Las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applied to the automatic map labeling system-MapLabe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