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0篇
地球科学   1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1998年11月长江河口悬浮体粒度特征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Cilas940L型激光粒度仪对1998年11月取自长江河口的46个悬浮体样品进行了粒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悬浮体粒度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变化。悬浮体粒度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和峰态等参数,以及粉砂和粘土级含最在河口区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的变化部较为显著。悬浮体的粒度分布为非正态分布,表层悬浮体为双峰分布模式,底层悬浮体为双峰或三峰分布模式。重点探讨了长江河口悬浮体粒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中的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和悬浮细颗粒絮凝这两个主要的因素。对长江河口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通量进行了估算,表明,不同区域的再悬浮作用存在较大的差异,拦门沙地区为主要的再悬浮发生区。  相似文献   
72.
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环境动态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志轩  罗贤  高抒 《海洋通报》2007,26(6):68-74
根据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两个时相陆地卫星影像资料的分析和对比,研究了 10 a 内核心区的植被演替、人工开发及潮沟系统演化,探讨自然及人为因素对整个原生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滩的面积 10 a 间扩展了 10 倍以上,而作为珍禽的主要栖息地的盐蒿滩、草滩和芦苇滩的面积 10 a 内均有所下降,其中草滩面积的下降尤为明显.10 a 间芦苇田和水禽湖这两种人工湿地的面积增长显著.潮沟系统呈减少和萎缩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海岸开发活动和互花米草盐沼扩展的结果.保护区核心区的原生生态系统已有退化迹象,珍禽的原生栖息地的面积有所下降,因此建议保护区将工作重点放在保护和重建原生湿地上.  相似文献   
73.
海南岛洋浦港潮汐汊道口门的均衡过水面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高抒  张红霞 《海洋与湖沼》1994,25(5):468-476
将汊道均衡与潮汐特征,纳潮量,淡水径流量及沉积物搬运格局相联系,确定了洋浦港的均衡条件,根据纳潮盆地的水面面积-水面高程曲线以及相关的特征潮位估算平均纳潮量,利用1977-1979年波浪观测资料和CERC公式计算沿岸输沙率;此外,还用改进的Gadd公式确定口门涨、落潮流输沙率,计算中引入汊道口门流速频率分布函数的定义。由此而得洋浦港均衡过水面积为5800m^2,与O'Brien方法所得结果相比,本  相似文献   
74.
激光粒度仪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与历史数据的对比问题,因此需要建立激光粒度仪与早期分析结果之间的关系。根据江苏海岸潮滩沉积物样品的激光粒度仪和移液管—筛析法分析,对粒度参数、粒度组分等进行了对比,对两种方法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江苏潮滩沉积物粒度参数中平均粒径的激光粒度仪与移液管—筛析分析结果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筛分法测得的粗颗粒物质较激光法偏少,而移液管法法测得的细颗粒物质较激光法偏多;将样品分类之后再进行两种方法所获粒度参数的回归分析,相关性得以提高,说明不同粒度组成的沉积物对分析结果的对比有不同的影响。两种方法之间的换算关系不仅与研究区域有关,而且与沉积物本身的粒度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75.
江苏大丰海岸碱蓬滩潮沟及滩面的沉积动力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根据2002年7月在江苏大丰碱蓬滩潮沟观测的水文、悬沙、底质等资料,分析了潮沟的输水、输沙特征及悬沙和底质在粒径组成上的关系,结果表明,潮沟在流速、悬沙浓度、输水、悬沙输运、底质活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涨落潮不对称.滩面归槽水占潮沟落潮输水量的33%,由此造成的悬沙输运量占潮沟落潮悬沙输运量的20%,这是导致潮沟涨落潮输水输沙不对称的主要因素.在一个潮周期中潮沟的净输水、净悬沙输运方向与滩面相反,指向落潮方向.悬沙和底质组成以粉砂和黏土为主,潮沟和滩面的悬沙粒径组成差别很小.悬沙是滩面底质的主要物质来源,两者在粒径组成上存在着必然联系,沉积物粒径与该粒级在底质中的含量与在悬沙中的含量之比具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76.
美国《洋陆边缘科学计划2004》述评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经过16年对科学问题的凝练,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公布了《洋陆边缘科学计划2004》。该文献确定了洋陆边缘的4个主要研究领域,即大陆岩石圈裂解、俯冲带物质转换、地震带实验、源-汇系统。该计划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现代海洋地质科学的重点已经从区域特征的刻画转向“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即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理解过程、机制、动力学,发展和应用多学科交叉方法、过程模型方法、新型现场观测和采样技术。掌握这些最新动态对于我国边缘海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7.
海岸带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海岸带脆弱性源于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而海岸带脆弱性评估的误差主要是来自海岸环境演化预案和社会经济发展预案的不确定性。为了提高评估精度,应确定海岸系统内、外部驱动力及其关键变量,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海岸系统演化过程、海岸系统风险发生的机制、以及海岸系统承载力和阈值,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建立适用的预案,用于脆弱性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78.
高抒 《海洋世界》2010,(3):10-10
在近代史上,“海权”曾用来表示一个国家以军事力量对海洋区域进行控制的能力。经过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A.T.Mahan,1840—1914)等人的鼓吹,西方军事强国认为海权不仅体现了它们的海上实力,而且也是国与国之间战争走向的关键,因而纷纷把海军当作海权的砝码。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权的理念在西方国家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如今,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我们常听到的说法是“海洋学即海权”。  相似文献   
79.
长江口沉积物碳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上部(CJ16)和口门浅滩(CJ19)柱状样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以及长江口表层样TOC的测定,得出其粒度及碳氮元素特征,利用C/N和δ13C分析有机质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在0.19%~1.17%之间,CJ16柱中有机碳含量比CJ19柱略高;总氮含量均比较少,且变化幅度小;C/N比值在5~17间变化;CJ16柱的δ13C值在24.70‰~22.86‰间变化,CJ19柱为24.88‰~22.37‰,且CJ19柱δ13C值在36 cm以上段较下段明显增大,推测可能与南汇边滩互花米草(C4植物)的引种有关;(2)长江口表层沉积物TOC的含量范围为0.17%~1.16%,平均值为0.52%;(3)粒度特征显示长江口主要以粉砂和粘土为主,砂含量较少,粒度与长江口TN、TOC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4)C/N和δ13C值的特征均显示该区有机质为陆源和海洋混合,利用C/N比值估算出来自陆源的有机碳比例在CJ16柱约为40%,而在CJ19柱中约为60%;根据δ13C值估算出CJ16柱陆源和海源两种有机质来源几乎是各占一半的比例,CJ19柱来自陆源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60%,与用C/N比值法测得的结果较一致。上述结果显示长江口的不同空间位置碳氮元素分布特征不同,沉积记录受到粒度、河口区物源的影响,还受到陆源和海源不同有机质来源输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长江三角洲对流域输沙变化的响应: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抒 《地球科学进展》2010,25(3):233-241
流域变化对河流三角洲的影响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由于流域水库建设的影响,长江输沙率自1980年以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引发了研究人员对长江三角洲地貌和沉积响应问题的关注。在地貌上,海图对比和海岸冲淤观测的证据显示,长江输沙率目前已经低于冲淤平衡的临界值,使三角洲进入了蚀退阶段。分析表明,根据水下三角洲部分范围的沉积速率与河流输沙率的关系进行计算,会过低估计临界输沙率。对于水下三角洲整体而言,应根据沉积物滞留指数来更准确地估算临界输沙率,而且需要区分2个"临界输沙率",一个是保持三角洲体积的临界值,另一个是保持三角洲陆上部分面积的临界值。在沉积响应上,来自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中心的柱状样显示出沉积速率自下而上减小的趋势,反映了流域输沙率变化的影响。今后,如将柱状样采集区域扩大到沉积中心之外的整个水下三角洲范围,则所获得的数据不仅有助于沉积速率响应特征的全面了解,而且还可应用于沉积物滞留指数特征和控制因素的分析以及河口区碳循环过程变化的研究。此外,在长江三角洲沉积记录的分析方面,为了更好地提取气候、环境演化信息,应充分考虑沉积记录形成后所经历的自身变化(如成岩作用变化、分解和衰变等)和相对于岸线迁移的空间位置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