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18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转换波偏移可以利用纵横波波场信息,得到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从而为油藏描述提供高质量的地震资料.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纵波波场信息进行偏移成像,然而,传统的纵波方法在复杂探区成像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本文在各向异性介质声波射线追踪算法的基础上,推导出各向异性介质转换波射线追踪方程,发展了一种转换波射线追踪算法;并将研究的追踪算法应用到偏移成像中,提出了一种各向异性VTI介质角度域转换波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通过各向异性VTI介质断块模型和复杂构造模型试算,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模型试算的结果表明,在考虑地下各向异性时,本文研究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成像效果,提取的角道集结果可以为偏移速度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采空区的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通常采用单方法反演、仅对不同方法反演结果进行对比解释的综合勘探方式,单方法反演的多解性严重降低了其探测精度.如何提高采空区的探测精度,对采空区进行有效探测一直被认为是地球物理技术面临的首要难题.为了提高地震与电法技术的探测精度,基于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理论,设计了地震初至折射走时数据和高密度电法数据的联合反演算法流程,对采空区理论模型和野外实际数据进行了联合反演处理.结果发现通过两者的联合反演,不仅可以提高采空区电阻率反演模型的成像效果,而且能够获得地震单方法反演难以成像的采空区低速异常体,从而提高了地震与电法技术对采空区的探测精度.表明地震与电法探测数据联合反演是一种提高采空区探测精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滩坝砂岩具有砂泥互层、单砂层厚度薄、并含有灰质白云质等高速夹层等特点,这些因素增大了滩坝砂岩储层的地震识别及预测难度.根据滩坝砂的实际岩性组合类型,用波形分析法对东营凹陷西部地区沙-4上亚段滩坝砂岩进行了储层预测.首先对滩坝砂岩常见的3类地震波形进行定义,建立了不同类型滩坝砂岩储层地震波形特征的实际正演模型;通过学习型地震波形预测技术,分析了不同岩性组合的地震波形特征,总结了波形模式与地层组合样式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实际井资料作为约束对研究区地震波形进行了分类区划,明确了滩坝砂岩有利储层发育范围.  相似文献   
14.
西部沙漠等地区存在严重的吸收衰减及低信噪比问题,为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文中研究了一种基于目的层反射波频率特征的非线性扫描信号设计方法,改善目的层反射资料信噪比。根据主要目的层反射资料频谱特征和勘探任务要求,制定期望的频谱特征曲线,作为扫描频率与能量分布关系,控制扫描频率的驻留时间,求取非线性时频关系,获得非线性扫描信号。这一方法突出扫描信号期望的优势频率能量,优化可控震源输出地震波频谱特征。通过正演模拟和单炮记录试验,验证了本方法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应用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小波束源有很强的局部性和方向性,它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局部照明和偏移,除此之外,它的偏移效果也要好于常规的偏移方法。本文介绍了基于框架理论的小波束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原理。我们解释了基于Gaussian函数的G-D框架。小波束分解提供了局部空间和方向上的信息。我们在小波域中,分别应用矩形窗和Gaussian窗合成了小波束源和小波束记录,并基于傅立叶有限差分算子,对marmousi模型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试算。通过对单个,以及多个小波束源偏移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Gaussian小波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研究区下古生界取心井的岩心描述、镜下(包括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目的层段声波时差、密度、自然伽马等测井参数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下古生界硅岩段与原生硅岩的岩-电特征明显不同,本文称之为“硅化岩”,并总结了硅化岩段的特征.研究区下古生界硅化岩之原岩残留结构清晰、硅岩晶粒自形程度高;硅化岩段常出现热水矿物萤石、重晶石、黄铁矿、铁方解石、石英等的共生组合,且次生热水矿物的再次溶蚀特征显著;硅岩段孔隙极为发育,不但有角砾间溶洞、溶缝,次生矿物溶蚀也形成溶洞、裂缝等有效储集空间,另外,自形石英晶簇的晶间微孔隙也十分发育;与碳酸盐岩相比硅化岩段具有极低速度、较低密度特点,且其分布具有“穿层性”.通过与下古生界原生硅岩特征进行对比,认为桩海地区下古生界硅化岩为次生成因,其形成是埋藏溶蚀作用的结果.次生硅化岩为下古生界潜山中一种新的储层类型.这种新储层类型的发现不但对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高成熟探区的油气挖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丰富硅岩理论、推动硅岩研究进展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提高地面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是地球物理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提出了基于系统辨识利用测井资料提高地面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新方法.通过地层对地震波吸收的线性系统假定,首先建立了地面地震信息与声波测井信息相互联系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系统辨识技术估计地层对地震波吸收的系统特性,进而对地面地震资料进行补偿性高频恢复.对不同分辨率的正演模拟资料、实际地面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保持原地震资料主要特征不变的条件下,使主频为代表的优势频带提高约10~20Hz,频带拓宽约10Hz,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  相似文献   
18.
准中地区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准噶尔盆地中部现今呈南倾的大单斜构造背景,中1、3区块中生代曾发育一大型正向构造单元,分析认为属低幅背斜构造.中3、中1区块位于该背斜构造的南、北两翼,受背斜构造的影响较大,而中2、中4区块位于该背斜构造的东侧,受背斜构造的影响较小,中1、中3区块与中2、中4区块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准中区块中生界侏罗、白垩系之间存在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应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构造层.研究还发现,准中地区中、新生界具有明显的负反转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