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科学   4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碳酸盐岩大型气田的气源(摘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正> 各国大气田的划分标准不同。中国把探明储量等于或大于300×10~8m~3的气田称为大气田。目前中国发现大气田10个,其中6个(四川盆地的威远、五百梯、卧龙河、磨溪气田,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气田和塔里木盆地的和田河气田)是碳酸盐岩大气田。根据有机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这些储集在碳酸盐岩大气田中的气源都不是自生自储的,而是它源的。威远气田它是中国产层(震旦系灯影组)时代最老的气田,储层厚650m 左右,为一套含藻白云  相似文献   
12.
部分从满加尔坳陷生成的油具有中-高蜡含量。据油的蜡含量的分布、细菌和藻类中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以及模拟实验的结果,认为来自满加尔坳陷南北隆起带上下古生代的油中的高蜡含量主要和该下古生代中的藻类、蓝绿藻和细菌有关。丰富的来自蓝绿藻和细菌的长链类异戊二烯烷烃(iC21~iC45)和藿烷类在油和抽提物中也被发现了。在近代浮游生物蓝绿藻的热解产物中也存在高碳数的正构烷烃。丰富的蜡质烃也可能是由于运移过程地质色层效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浅谈奥陶系原油生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范围内,奥陶系海相地层都是重要的烃源层,且在国外研究颇多。近几年来,我国在以奥陶系为烃源层的油气勘探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一些主要源自下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烃源层的油气藏。由于当时没有高等植物出现,因此奥陶系烃源岩在油气生成上与我国东部中、新生界陆相烃源岩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奥陶系原油地化特征的研究,对涉及奥陶系油气生成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希望能引起同行们对奥陶系油气生成的重视,从而使我国在台盆区的油气勘探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酒西盆地中新生代碎屑组分特征及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岩石碎屑成分分析,研究酒西盆地砂砾岩储集层沉积碎屑成分特征对物源属性、盆-山格局演化及油气成藏特征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下沟组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物源构造属性以再旋回造山带和部分岩浆弧为特征,物源岩石类型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沉积岩碎屑极少),岩石成分及其组合显示盆地东、西部的物源差异明显;古近系白杨河组在岩石成分、岩屑组成上与下白垩统下沟组砂岩有较大不同,显示物源属性的明显改变。物源属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构造格局分异、盆-山格局的演变历程,控制了酒西盆地内油气富集和晚期成藏特征。碎屑成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裂缝发育规律,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期研究及成藏过程综合分析方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阶段入手讨论了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的演变,早期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的有效配置,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来推断油成藏期次和过程;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油气成藏期的"正演"分析方法,如对构造演化史、圈闭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精细,相应地深化了油气成藏条件、期次和过程的认识;同时,依靠"成藏化石"记录方面的成藏期定量数据分析可以"示踪"油气成藏期次和过程,如具有封闭特征的记录了沉积盆地早期油气成藏条件和过程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具有开放特征的反映油气充注、演化过程的油气分异特征、储层沥青分析及自生矿物年代学研究等。并以克拉 2气田成藏过程为例,提出了在油气分异特征、包裹体分析、储层沥青分析和成岩矿物年代学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各种成藏条件的有效匹配,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期次、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一般具有低-中含蜡的特征,油源对比表明其生油岩为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下古生界海相干酪根主要由菌藻类无定形体组成,且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干酪根热解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热解产物中nC+21具有较高的含量。结合原油的运移效应,从而可以建立海相原油之中含蜡的成因模式。该模式突破了较高含蜡量的原油只能来源于高等植物的传统观点,指出较高成熟度下的细菌母源是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含蜡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高成熟度演化地区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易受到油气演化的影响 ,油气的聚集在储层中都留下了踪迹 ,既有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有利的一面 ,也有对储层形成伤害的一面。对和田河气田的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观察、凝析油气的地球化学分析和储层沥青分析表明 ,主要有 3期油气运移 ,分别为 :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前两期都是寒武系来源的油气 ,均被生物降解或散失 ,喜山期是天然气的关键聚集时期。第一期以油相运聚的油气被降解 ,形成的沥青对储层造成了伤害 ,第二期以气相运移的油气多散失 ,仅在储层中留下凝析油 ,第三期油相运移的石炭系来源的油受到后期转移上来的寒武系干气的气侵 ,产生沥青质沉淀 ,使得寒武系凝析油被封堵 ,储层产出的凝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更接近石炭系源岩。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中国天然气地球化学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天然气生成理论(生物气-低熟气成因、海相有机质和煤系气源岩高演化阶段生气潜力)、大气田成藏过程示踪研究(海相叠合盆地深层、陆相深层砂岩和火成岩大气田)、非烃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CO2等H2S)、非常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和煤层气)、天然气实验新技术和新方法等。这些研究进展丰富了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促进了中国大气田的发现。但是随着中国天然气勘探向复杂地质环境区域、深部层系和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发展,地质条件下全过程天然气生排运聚地球化学模型、深部天然气生成和运移及成藏地球化学、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等是今后天然气地球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库车前陆盆地构造挤压作用下的天然气运聚效应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克拉2气田为例,探讨了喜马拉雅晚期强烈构造挤压作用下天然气的运聚效应。构造挤压引起流体压力的快速增加,打破前期相对稳定的流体势场;断裂带为相对低应力区,不增压或与周围岩层相比增压相对小,成为相对低势区,岩层中的天然气向断裂处汇聚,使断裂带势能增大;构造挤压使地层发生破裂和已有断裂开启,同时垂向上气势梯度也大幅度增大,深部天然气沿断裂的垂向运移动力得以增强,断裂带处汇聚天然气沿开启断裂向上部地层快速运移,并侧向充注区域性盖层下的砂体,最终在构造挤压作用下的相对低气势区聚集。喜马拉雅晚期以来库车前陆逆冲带盐下断背斜、背斜构造挤压作用下为相对低气势区,油源断裂发育,构造强烈活动使断裂开启,垂向上气势梯度大幅度增大,保存条件较好,为喜马拉雅晚期以来天然气有利聚集区。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挤压强烈,对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前陆盆地构造挤压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研究,对指导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准南霍玛吐构造带主力产层古近系紫泥泉子组油气藏油气相态多样,油气水关系复杂,差异性明显。油气勘探与评价结果表明,储层发育的复杂性是霍玛吐构造带除复杂构造变形特征与构造样式之外控制油气成藏与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通过研究霍玛吐构造带紫泥泉子组储层形成与演化特征,结合其油水分布规律,从储层的几何形态和内部属性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储层发育与油气差异性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紫泥泉子组的储层空间结构类型为迷宫状,侧向相变剧烈,单砂体厚度较小,连续性中等偏差;侧向上,储层砂体的横向尖灭和物性变差常常成为油气水边界,垂向上,大套泥岩隔层可以分割上下油气水关系,形成上下不同的油水系统,造成垂向上油气水分布的复杂性。此外,综合分析对比霍玛吐构造带3个背斜的储层孔渗特征与油气充注强度差异性,认为储层物性特征与油气充注强度耦合关系是影响油气藏的油气相态与油气丰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