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科学   3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21.
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蕴县发生了8级地震。为纪念新疆富蕴地震87周年,2018年8月10–13日,“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8学术交流”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18年度联合学术交流在新疆富蕴举行。本次交流活动共设6个专题,围绕6个专题征集了162篇学术论文祥摘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2018年第8期;来自地震系统内外28家单位共110余名代表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16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大会邀请报告和专题交流报告;25名年轻代表张贴展示了相关研究成果,其中7份获优秀张贴报告奖。学术交流期间,组织了富蕴地震断层现场科学考察,举办了以“富蕴地震及其破裂特征”、“数值地震预测与地下云图”的圆桌讨论(Panel Discussion)。整个学术交流活动在严肃而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相似文献   
322.
为揭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地质成因规律和模式,促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选择福建长汀县开展地质背景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岩性对水土流失侵蚀速度、侵蚀剧烈程度、水土流失发育阶段等具有控制作用;地形坡度和部位、节理裂隙对水土流失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区内不同岩性不同地形部位风化壳-土壤分布具明显的规律性。建议长汀县进一步依据地质背景优化水土流失治理布局,优选水保植物和种植方式,优化茶果园等坡地农业开发项目。  相似文献   
323.
对城市景观格局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有助于为我国城市化合理布局、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以徐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选取2003、2013和2018年3期6景Landsat ETM+/OLI遥感影像数据,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及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ENVI、ArcGIS以及FRAGSTATS软件为平台,通过监督分类获取研究区景观格局信息,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以及转移矩阵对徐州市主城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为徐州市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2003—2018年间徐州市主城区内城市景观格局一方面趋于同质化,其他景观同质化变为建设用地;一方面趋于破碎化,景观格局整体上离散破碎化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324.
塔南凹陷早白垩世经历了断陷初期冲积一滨浅湖盆层序、强烈断陷期半深湖一深湖湖盆层序及断坳期三角洲.湖泊盆型层序的沉积演化序列。受盆地整体格架的控制,凹陷内可划分出5个次级构造单元,各次级构造单元古构造格架决定了沉积相带展布、砂体的发育和分布。  相似文献   
325.
针对海水淡化预处理系统中关于原海水水质要素动态监测较少的现状,本文提出并设计实现了基于海面多要素浮标的原海水水质同步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海洋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输至云平台,并建立B/S架构综合信息分析系统,实现原海水溢油、浊度、PH等参数的实时采集、分析与预警。根据2022年5月青岛胶州湾定点观测试验数据,研究建立了区域悬浮物浓度检索模型,并进一步探讨近岸水体中悬浮物浓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浮标系统运行稳定,所采集的海洋环境信息准确有效;水体内悬浮物浓度日变化的平均范围在2.94~8.54 mg/L,呈现双峰结构。  相似文献   
326.
随着遥感影像的分辨率不断提升,基于可见光遥感影像地物目标检测和轮廓提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提出一个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地物目标检测和轮廓提取的一体化模型,旨在解决遥感影像地物目标检测和轮廓提取中繁复的手工标注和传统算法效果不佳的难题。以船舶为研究对象,在HRSC2016遥感数据集上进行验证,单类目标检测精度可以达到79.50%,4类目标检测精度为63.45%,轮廓提取精度可以达到97.40%。结果证明,提出的模型可以实现基于遥感影像的自动化、智能化的船舶目标轮廓提取。  相似文献   
32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盐池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在充分研究盐池县地质灾害孕灾环境的基础上,以多源遥感数据和基础地质数据为数据源,选择地层、岩组、土壤、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地形湿度指数、径流强度指数、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以及降水量等12个因子,利用GIS提取因子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评价因子及其类型的判断矩阵,构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数,对盐池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和分区,划分出极低、低、中、高和极高危险区5类分区并完成精度检验。结果表明:①极低、低危险区的面积分别占全县面积的34%和28%,主要分布在盐池县中北部的丘陵区,中危险区面积约占全县的25%,主要分布在南部麻黄山、王乐井以西以及道路周边地区,高和极高危险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2%和1%,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两侧以及麻黄山地区;②成功率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 77和0. 89,检验结果精度较好,同时,灾害点密度从极低危险区到极高危险区呈增加趋势且极高危险区的灾害点密度最大,达到了1. 076个/km2;③AHP方法适用于盐池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可为盐池县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28.
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初步讨论了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RSE)Re、Cd、Mo、U、V等的地球化学行为,其中包括海洋沉积物中RSE的来源、RSE在缺氧和无氧海区的沉淀富集机理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利用RSE研究氧化还原环境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RSE的沉淀富集机制不尽相同,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对底层海水的溶解氧浓度敏感。在正常溶解氧条件下,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呈溶解态稳定存在,而当底层海水处于缺氧或无氧条件时容易发生还原。②当底层海水处于缺氧或无氧条件时,经过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受缺氧程度不同的制约,海水中呈溶解态的RSE依次在沉积物中沉淀,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③持续还原条件下,RSE在沉积物中稳定存在;受氧化作用后,容易在沉积物中发生二次迁移和重新富集。不同的RSE其氧化还原电位不同,在氧化还原序列中的位置不同,Re在U之后Mo之前发生还原。因此,RSE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不同富集特征和富集程度可作为还原程度指标研究底层海水的缺氧程度和底质的氧化还原环境。研究RSE的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必须对RSE陆源碎屑来源组分进行剔除,同时,还应充分注意到还原沉积区发生氧化后,RSE在沉积物中会发生重新迁移和二次富集。  相似文献   
329.
如何获取全天候地表温度对促进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卫星热红外遥感地表温度虽然在反演理论方法和科学数据产品等方面已相对成熟,但热红外难以穿透云雾的特点导致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在云下有大量缺失;被动微波遥感虽能获取云下地表温度,但由于物理机制和成像方式的限制,存在空间分辨率不足、精度较低、轨道间隙较大等问题。通过卫星单源遥感难以直接获取中等空间分辨率、不受云雾影响的全天候地表温度。从原理、方法、产品和应用方面回顾并归纳了当前全天候地表温度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有效观测重构和多源数据集成是获取全天候地表温度的两种基本途径,前者可分为时空插值和基于能量平衡方程插值两类,后者则可分为热红外与被动微波遥感集成、热红外与再分析资料集成。多源数据集成可以整合热红外遥感、被动微波遥感、再分析资料各自的优势,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潜力。在产品方面,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已公开发布的5种全天候地表温度产品。在应用方面,虽然部分全天候地表温度产品已在土壤湿度、地表蒸散发估算与同化方面取得了一些应用成果,但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亟待挖掘。此外,对全天候地表温度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330.
黔东北地区与黔中隆起相邻,受黔中隆起影响与控制,该区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郁南运动、都匀运动、广西运动和燕山运动。早古生代早期发育在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O1h)和桐梓组(O1t)脆性灰岩中的NW向裂隙是黔东北萤石矿床的容矿构造,而NE向断层属于导矿构造。本文通过区域构造研究,典型矿区的构造解析,面理、线理、节理等统计与赤平投影分析,对黔东北地区构造变形与萤石矿床的成因关系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纪末-早奥陶世早期的郁南运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都匀运动形成了容矿与导矿构造。早古生代末期的广西运动使得黔东北长期(石炭纪-二叠纪)处于隆升暴露,在此期间,在下古生界形成了以正断层为特点的断层组合,发育了地垒式、地堑式、阶梯状、放射状、羽裂状等多种断层组合,这些组合断层在上覆上古生界的地层中不发育。同时,下古生界还发育了切割寒武系-志留系地层的NW向断层,这些NW断层不是控矿断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拟定了该区控矿和不控矿的NW向断层的特征。燕山运动在黔东北形成隔槽式褶皱组合,早期断层在此期间大多反转或平移,少数继承性再活动切穿上覆二叠系-三叠系地层。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