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7篇
地球科学   6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и??????????????????????????β??????????????????????????????????????????????????????????ж????????÷???????Ч??????????  相似文献   
22.
中国大陆近期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一直是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基本信息源(陈运泰等,1980;LiR.H.,1983;贾民育等,1995;李瑞浩等,1997;Shen et al.,2003),并可应用于地球空间环境及其变化、资源利用与开发、地球运动与动力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宁津生等,1997;许厚泽等,2000)。随着9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简称地壳运动网),  相似文献   
23.
基于中国大陆1998~2007年(复测周期2~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分析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演化特征和孕震机理.结果表明: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态效应和汶川大震孕育的中长期(2~10年)信息;汶川大震孕育的显著重力标志为震中西南持续多年的正重力变化(上升)和出现较大规模的重力变化梯级带,前者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不断积累,后者有利于地震剪切破裂的发生;与地震孕育相关重力场变化总体呈增大—加速增大—减速增大—发震的过程;8年累积重力变化幅差最大约200×10-8m·s-2;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地震孕育发生和震后恢复调整,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和汶川大震的孕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松潘—甘孜块体一般呈现负重力变化,可能反映深部壳幔局部上隆、壳内温度较高而膨胀,有利于逆冲或推覆体运动的形成和大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重力场动态变化与汶川MS8.0地震孕育过程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大陆1998~2007年(复测周期2~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分析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演化特征和孕震机理.结果表明: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态效应和汶川大震孕育的中长期(2~10年)信息;汶川大震孕育的显著重力标志为震中西南持续多年的正重力变化(上升)和出现较大规模的重力变化梯级带,前者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不断积累,后者有利于地震剪切破裂的发生;与地震孕育相关重力场变化总体呈增大-加速增大-减速增大-发震的过程;8年累积重力变化幅差最大约200×10-8m·s-2;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地震孕育发生和震后恢复调整,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和汶川大震的孕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松潘-甘孜块体一般呈现负重力变化,可能反映深部壳幔局部上隆、壳内温度较高而膨胀,有利于逆冲或推覆体运动的形成和大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5.
26.
南北地震带南段莫霍面局部特征差异大,引用Parker-Oldenburg迭代反演算法分别在常密度模型和变密度模型下对该地区莫霍面进行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变密度和常密度模型下南北地震带南段莫霍面总体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变密度模型反演结果更为精细,在高山地区变密度反演结果偏深。南北地震带南段地区攀枝花幔隆与东川幔陷特征显著,深部作用对区域构造地震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7.
2010-01-18—26日,在武汉、郑州、北京、沈阳4个高精度绝对重力点长基线上对8台LCR重力仪和4台CG 5重力仪进行了混合标定,标定结果表明:5台重力仪(其中4台为CG 5重力仪)显示出二次项的存在,但精度偏低。对于存在二次项的5台重力仪,一次项参数的单独标定结果均好于联合标定,其他重力仪的标定结果则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8.
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重力场变化与构造活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分析了近年来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重力场升降变化与构造活动、地壳应力场变化的关系,认为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应力场现阶段呈相对加强的趋势,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  相似文献   
29.
������������״̬����������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λ????????????????????????????????????????????????????????????????????????????????仯????????  相似文献   
30.
长江三峡库首区近期重力场动态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利用向上解析延拓方法分析了1988~2003年底(首次蓄水后)长江三峡库首区重力场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首次蓄水过程中重力变化的基本特征。主要结论有:库区存在一定的重力变化背景和地壳密度变异条件;向上解析延拓方法能较好地分离不同波数域重力变化特征,其中长波数信息反映较深处或较大尺度异常密度体效应;首次蓄水过程中的重力变化显示强烈的库水荷载效应和明显滞后的库水渗透效应,其中江北地区水的渗透明显强于江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