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科学   100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   总被引:168,自引:9,他引:168  
最近20年来我国活动构造研究进入了定量研究阶段, 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总结这些定量研究成果, 编制了1∶400万中国活动构造图, 尽可能详尽地表示了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块体、火山和地震等不同类型的活动构造及其运动学参数, 总结了中国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喜马拉雅和台湾为板块现代活动边界构造带, 活动强烈, 断裂滑动速率大于15 mm/a; 大陆板内地区构造活动以块体运动为特征, 可以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 其中以青藏、新疆和华北断块区现代构造活动最为强烈; 各区200多条活动构造带的运动学特征表明, 板内构造活动是一种有限制的低速率块体运动, 块体边界构造带的水平滑动速率一般小于10 mm/a, 最大为10~15 mm/a, 因而不支持高速率滑动的逃逸理论.  相似文献   
62.
云南大理上关—潘曲一带存在历史地震破裂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苍山东麓上关—潘曲一带存在历史地震断层和地表破裂带。破裂带从上关向南延伸到潘曲附近,长约20余公里,地震最大位移约2m,已测的14C样品年代显示,这可能是1514或1515年大理地震的地表破裂遗迹  相似文献   
63.
华山北坡及渭南塬前活断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构造地貌分析方法叙述了研究区内活断层的存在及其活动特征。由野外观测获得的地质证据表明,华山北坡断层于全新世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为1—2毫米/年,最大值在莲花寺南,达10.4毫米/年。  相似文献   
64.
剑川断裂是由一组近南北向的断层组成的断裂带。自早古生代以来,该断层发生过多次活动。第四纪时期,它不仅控制了剑川盆地的第四纪沉积厚度,并且沿着该断裂带,多处发育了晚第四纪的活动断层。为了研究本区活动断层的活动性和活动时代,笔者对出露较好的龙门邑断层进行了详细考察,并系统地采集了测年样品。 龙门邑断层出露于龙门邑村西南二百米左右的小冲沟中,其产状为SN/w么52。,错断了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早期的灰黄色钙华层和灰黑色含钙炭质粘土层(图1),垂直断距为23厘米。 为了确定该断层的活动期次及时代,分别在断层两侧采集了热释光(TL)、碳十四(“C)和孢粉分析样品,并在该村西南约500米的西中乡村北冲沟中作了  相似文献   
65.
大青山山前断裂呼和浩特段晚第四纪古地震活动历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沿大青山山前断裂呼和浩特段的奎素、乌兰不浪和青山牧场 3个地点地貌面和探槽组的精细研究 ,揭露出该断裂段距今约 1 9万年以来共发生 7次古地震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距今约 1 875± 0 0 75、1 6 97± 0 0 96、1 4 6 5± 0 0 6 7、1 182± 0 0 6 9、0 94 5± 0 0 2 6、0 6 83±0 0 2 6和 0 4 5 0± 0 0 2 3万年 ,平均重复间隔 2 375± 4 32年。由断层位移量限定法和多探槽校验法判定 ,这一时期该断裂段的古地震活动历史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66.
通过大探槽开挖和断层陡坎分析,揭示出发生于1679年8级地震的新夏垫断层自距今约2万a以来共发生了4次地震事件。前两次为砂体液化显示的事件;后两次为可见直接断错证据的事件。分析得到的1679年地震最大垂直位移为1.75m,前1679年事件为1.41m,是两次震级非常接近的特征地震。4次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为距今约20000,13000,7500和317a,平均重复间隔时间为(6561±691)a,显示了准周期重复的特征  相似文献   
67.
河西走廊黑河口断层上的古地震及年代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活断层地貌,断层作用的相关沉积特征,断层面物质受地震作用以后的物理变化等方面讨论了黑河口断层晚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古地震期次。并用钙土壤、地貌陡坎演化等相对年代方法,结合一些实验室样品年代,确定古地震发生的年代。结果表明:黑河口断层晚第四纪以来发生过四次古地震事件,一次发生在距今约25000年,另三次发生在距今13000、10500和8500年左右,为不均等间隔。本文还为干旱、半干旱区相对年代方法提供了区域“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68.
海原断裂的古地震及特征地震破裂的分级性讨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揭露了全新世5次事件的位移量。由老至新走滑位移量分别为:5.6±2.3,1.5±1.1,1.5±1.2,2±1和7±0.5m。古地震对比反映出,晚第四纪以来断裂带发生的14次事件中,仅有2~3次事件为贯穿全断裂的破裂事件,说明古地震并不都具有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强度。特征地震和段落存在分级性。破裂分级的现象不是孤立的,但多发生在走滑断裂上。  相似文献   
69.
北天山山前构造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呼图壁以西,山前变形以薄皮构造为特征,形成几排典型的逆断层扩展褶皱和冲断带;阜康以东,变形则以厚皮构造为特征,博格达山体沿高角度断裂直接逆冲到山前戈壁砾石层之上;之间的乌鲁木齐一带,则以北倾的单斜构造为特征,既有褶皱-逆断又有正断和走滑变形,且晚更新世以来部分断裂的活动性质可能已负反转.  相似文献   
70.
汶川MS8.0地震是近代少有的大陆褶皱逆断层型巨大地震,其地表破裂带是研究和解剖褶皱逆断层地表同震变形样式,并以此探讨古地震遗迹的不可多得的现实案例。在整理和分析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质地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可能仅记录1次事件的平通、邓家(北川-映秀断裂)和九龙(江油-灌县断裂)等地为例,分析同震变形的特点和类型,并结合映秀、桂溪等地的古地震研究成果,讨论褶皱逆断层型古地震识别的技术要点。结果显示:地表变形主要包括逆断层直接位错、折曲位错变形和弯曲褶皱变形等类型;崩积楔、断层与地层切盖关系是分析断错地表型古地震事件的可行依据,而折曲位错变形型和弯曲褶皱变形型古地震识别则强调在上盘是否存在侵蚀不整合面,下盘是否存在生长地层,以及标志地层在断层两盘位差的突然增减;断层陡坎高度的倍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地震次数相关,但不能简单地用同震位移量除以陡坎高度的方法确定古地震期次;对于低角度逆断层的古地震识别,薄长状崩积楔、断层与堆积地层的切错关系和不同标志地层在断层两侧的累积位差的突变是重要的标志。识别古地震应因地制宜、思考多种因素的影响、用多种证据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