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92篇
地球科学   6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中国震旦亚界研究》成果评审和经验交流会议,由国家地质总局委托中国地质利学院主持,于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九日至二十九日在成都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家地质总局系统、中国科学院所属有关单位和有关院校八十七个单位的代表,以及《光明日报》、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同志,共二百一十二人。提交会议的科研成果报告、学术论文共八十一篇,近二百万字。  相似文献   
52.
对马边、雷波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研究表明,玄武岩浆可能来源于富集型下地幔、地幔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低程度部分熔融区;马边沙腔玄武岩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略微低于雷波地区玄武岩。峨眉山玄武岩地壳混染程度较低,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早期以单斜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晚期存在不同程度的斜长石结晶;马边沙腔地区则具有较为强烈的橄榄石分离结晶。  相似文献   
53.
本文记述了井陉雪花山组的腹足类化石群,共7属,19种,其中7个新种,3个未定种。根据化石群的特点,将雪花山组的时代重新厘定为中新世。  相似文献   
54.
扬子克拉通陆核位于湖北西部宜昌和神农架地区,区内出露了前寒武纪早期结晶基底和较完整的元古宙-显生宙沉积盖层.论文报道了对区域内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细粒沉积岩开展系统的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结果.从中元古代晚期经新元古代南华纪至古生代奥陶纪,研究区沉积地层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显示了由2.5~2.8Ga,经1.5~1.7至1.8~2.1Ga的"V"字型演化,相应的εNd(t)值发生了由低(?11~?14)经峰值(?1.1~?5.3)至新低值(?7.9~?9.9)的变化.该演化趋势与前人发表的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和江南造山带同期沉积地层的演化特征相似,指示了约0.8Ga的新元古代或稍早时期,整个华南陆块发生了有地幔物质加入的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然而,扬子陆核区中元古代早期地层具有大范围变化的模式年龄(约1.5~2.7Ga)和εNd(t)值(1.38~?12.0),且中元古代晚期地层为太古宙模式年龄,指示扬子克拉通的核部和东南缘中元古代盆地具有不同的沉积物源,两区域之间应存在陆内裂(凹)陷或分隔的大洋.此外,新元古代扬子陆块和江南造山带相似的演化形式和古生代早期地层相近的模式年龄,指示经约0.9Ga的扬子-华夏陆块拼合后,华南陆块开始具有了共同的沉积盆地和物源.因此,扬子克拉通于前新元古代可能由次一级的不同陆块组成,直至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过程才导致了原始华南陆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55.
视黄酸受体和核受体超家族中的大部分成员对细胞整个分化、增殖过程都具有调控功能。视黄酸受体结合配体后激活,通过结合靶基因启动子区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调控靶基因表达。视黄酸受体结合序列是由核心序列[A/G]G[T/G]TCA间隔不同碱基构成的重复序列,称为视黄酸反应元件。为了实现对长牡蛎基因组中含有的视黄酸反应元件的快速筛选预测,本研究利用Perl工具编写了一个可以批量筛选视黄酸反应元件的脚本,并对长牡蛎基因组中启动子区域序列进行筛选预测,共筛选到412个启动子区含有视黄酸反应元件的基因。随后,将这些基因在各种数据库中比对分析,预测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可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与蛋白质结合、核苷酸结合、水解酶活性、蛋白激酶活性等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6.
结合一次比较典型的华南前汛期暴雨过程,对目前常用的几种雷达回波反演技术进行比较,试图得到一种适用于华南区域高分辨率模式的技术方案。首先比较了两种不同的水凝物反演技术对短期降水预报的影响,发现基于暖雨假设构造的经验公式反演得到的云微物理量进行Nudging以后预报降水比实况偏弱,而利用LAPS系统可以反演出高层的固态粒子,这些云粒子通过冰相过程可以产生强度与实况相当的降水。仅仅引入初始场的凝结物只对第一小时降水预报改进比较明显。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水汽反演技术进行比较,发现1D+3D方法反演得到的水汽场并不适用于高分辨率模式,按该方法调整初始场水汽之后反而导致降水预报效果变差,而根据雷达回波调整水汽饱和的方法却可以有效提高前6小时的降水评分,这种改进主要来自降水漏报现象的减少。总体来说,结合利用LAPS系统反演云物理量以及水汽饱和调整方法是一套比较适合华南区域高分辨率模式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57.
星载SAR对雨团催生海面风场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雨团或对流雨是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主要降雨形式,较易被高分辨率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探测到。SAR图像上的雨团足印是由大气中雨滴的散射与吸收、下沉气流等共同导致形成的。本文以RADARSAT-2卫星100 m分辨率的SAR图像上雨团引起的海面风场及其结构反演与解译作为实例进行分析。使用CMOD4地球物理模式函数,分别以NCEP再分析数据、欧洲MetOp-A卫星先进散射计(ASCAT)和中国HY-2卫星微波散射计的风向为外部风向,进行了SAR图像的海面风场反演。反演的海面风速相对于NCEP、ASCAT和HY-2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48 m/s,1.64 m/s和2.14 m/s。SAR图像上一侧明亮另一侧昏暗的圆形信号图斑被解译为雨团携带的下沉气流对海面风场(海面粗糙度)的改变所致。平行于海面背景风场其通过雨团圆形足印中心的剖面上的风速变化可拟合为正弦或余弦曲线,其拟合线性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80。背景风场的风速大小、雨团引起的风速大小以及雨团足印的直径可利用拟合曲线获得,雨团足印的直径大小一般为数千米或数十千米,本文的8例个例解译与分析均验证了该结论。  相似文献   
58.
以93%的盱眙凹凸棒和临泽凹凸棒为载体,淀粉糖苷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分散剂,负载纳米氧化铁为活性组分制备脱硫剂。采用L18(2×73)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对气体流量为10ml/min的纯H2S气体,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脱硫吸附剂进行H2S气体脱除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纳米氧化铁为各种晶态型氧化铁,纳米氧化铁分散均匀,且其平均粒径小于10nm,脱除H2S的最大硫容为29.98%。利用红外(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脱硫反应前后的脱硫剂进行表征并分析其脱硫机理。  相似文献   
59.
湘西北渔塘地区寒武系清虚洞组风暴岩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湘西北渔塘地区,下寒武统的清虚洞组下部发育一套地质特征典型、沉积序列特殊的风暴岩。其底面侵蚀构造清楚,覆盖于底面上的各层段厚度变化较大,在各层段内由下向上碎屑粒度依次变细,并相继出现叠加式丘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浪成沙纹层理等沉积构造,是典型的浅海风暴岩。该风暴沉积的发现,对建立湘西北地层的沉积学剖面、探讨该区风暴沉积模式的空间变化、明确成矿环境和成矿地质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简要概括了近年依托广东省发改委低碳发展专项与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建设等项目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摸清了广东省温室气体观测的现状,对广东省温室气体现有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质量评估;对温室气体观测质控方法进行研究,基本掌握了观测标准传递、标校方法流程;基于气候相似性理论初步确定了可代表广东省温室气体监测的4个区域代表站与21个地市级子站的站址;掌握了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广东省对流层CO2柱浓度的技术方法;移植并掌握了CarbonTracker-2010模式及其评估方法,建立了可应用于广东的碳源汇模式系统;初步引进了气候经济综合评估模式(RICE);建立了可实时显示的温室气体可视化系统平台。目前,与我国其他"五省八市"低碳试点省市相比,广东省温室气体监测站网建设已存在明显差距,急待理顺现有观测站存在的问题,并按WMO观测规范,建立标校体系,加强数据质控与技术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