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52篇
地球科学   29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81.
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受到全球变暖影响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对社会与经济和公众生活与生命的影响很大,因此受到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极犬关注。近些年的热点问题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是否会受到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近些年使用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气候模式对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模拟效果,其次是利用CMIP5气候模式评估观洲到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变化是否是由全球变暖造成的,最后是利用CMIP5气候模式考  相似文献   
282.
四川省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对自然资源信息的需求巨大,自然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本文通过开发基于GIS的四川省自然资源信息系统,实现了四川省自然资源的信息展示、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为自然资源的科学研究、资源开发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283.
近50年长江中下游春季和梅雨期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2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春季降水与梅雨期降水的连续变化特征,划分了连续旱、连续涝、先旱后涝和先涝后旱4类连续性事件,并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降水量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较为显著,其中连续旱和连续涝事件发生较多。前冬Ni?o3区的海温与春季和梅雨期降水量相关性超过0.05显著性水平,前冬青藏高原积雪深度与6月西太平洋季风指数与梅雨期降水量相关性均达到0.05显著性水平。当春季水汽丰富,同时春季与6月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持续偏西可能导致春季和梅雨期降水持续偏多;春季水汽丰富,但春季至6月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由偏西向偏东转变,可能造成先涝后旱;春季水汽偏少,且春季与6月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持续异常偏东,易造成持续干旱。2011年水汽突变可能是导致旱涝急转的直接原因,前冬的La Ni?a事件不利于春季降水而6月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西伸, 则容易引发旱涝急转。  相似文献   
284.
近50年珠江流域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邓汗青  罗勇 《气象科学》2013,33(4):355-361
为了更深入揭示珠江流域水资源状况,利用珠江流域内1961-2008年48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探讨了珠江流域年降水时空特征,并对典型年份的气候背景场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相对来说,珠江流域东部年均降水多而降水日数少,西部一些地区降水量少而降水日数较多,从总体上来看近10 a来流域内年降水总量波动较大.进一步讨论了珠江流域典型降水年份中降水事件的差异,发现强降水年的降水量多来自于大雨以上级别的强降水.从全年来看,强降水年有来自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异常的偏南风水汽输送,流域内并伴随有异常水汽辐合中心;弱降水年则水汽输送减弱,且存在水汽辐散中心;由于年降水总量近80%来自于夏半年(4-9月),登陆到流域内热带气旋偏多也是导致降水增加的原因之一,登陆的热带气旋主要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夏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有利于把海上的水汽送到流域内,弱降水年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285.
土地利用方式对白浆土氧化甲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浆土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H4氧化潜力存在显著差异。天然草甸表层土氧化大气CH4的潜力最大,如果被开垦成人工林、旱田和水田,则氧化潜力分别降低64%、98%和117%。土壤透气性下降,甲烷氧化细菌数量减少以及活性降低,可能是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白浆土氧化CH4潜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白浆土氧化大气CH4潜力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草甸和林地土壤氧化大气CH4的潜力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旱田土壤中耕作层下残存的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层次仍保留了较强的氧化大气CH4潜力,氧化CH4速率是耕作层的13倍;即使是在大气中培养,水田土壤整个剖面仍排放CH4,最低层CH4排放率最小。供试白浆土氧化大气CH4速率与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pH和土壤含水量(%WHC)负相关。在一定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决定白浆土氧化大气CH4速率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6.
罗勇  付红云 《测绘通报》2020,(6):141-144
地震目录是地震行业产出的最为基础的地震科学研究资料,为了进一步挖掘地震数据信息,让地震目录数据的空间、时间信息更好地被利用,本文根据地震目录数据的特点,设计了一套前后端分离,采用高德地图开放平台API、Echarts、Plotly、JpGrid开源框架的地震目录综合展示系统,系统以B/S架构展示了地震目录的原始数据及由地震目录加工生成的震中位置、三维可视化、动态M-T图、动态频次图,为科研人员及公众提供了一个地震目录数据的查询、浏览平台,为地震数据服务社会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287.
本文以三亚鹿回头近岸海域内的优势种造礁石珊瑚——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以丰年虾(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为饵料,研究了异养营养对丛生盔形珊瑚光合作用与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异养营养的输入能够增加丛生盔形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以及色素含量,并能够显著提升其光合作用与呼吸速率,然而单个虫黄藻的光合速率降低,这与虫黄藻密度增加引起的遮蔽效应有关。从营养角度来看,异养营养的输入能够使丛生盔形珊瑚有机碳的净积累速率提升约44.5%。本研究结果显示异养营养的输入能够促进丛生盔形珊瑚的光合与呼吸代谢,且这种情况下丛生盔形珊瑚的营养模式更为健康。  相似文献   
288.
整治工程影响下分汊河口水动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针对分汊河口一侧河道整治工程对工程汊及非工程汊水动力的影响问题,采用数学模型试验方法,建立了潮汐分汊河口概化数学模型,计算了整治工程(双导堤与丁坝)前后水动力变化,分析了主要分潮M2、M4的潮位、流速沿程变化规律以及工程后丁坝局部流速流向特征,讨论了潮波的变形及不对称性。结果显示,整治工程导致工程汊分流比减小,工程区域内流速增加,工程区外流速减小,非工程汊整体流速增加。工程汊的潮流变形及不对称性均较工程前有所增强,导致外海泥沙盐水通过航槽向上游上溯的距离更长,坝田区内流速明显小于航槽流速,并呈明显的旋转流态势,导致坝田淤积。  相似文献   
289.
提出了利用RSI的瞬态地壳形变信号探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北美洲卡斯卡迪亚古陆俯冲带区域的部分GPS连续跟踪站的时间序列的瞬态形变探测中。研究结果表明:RSI方法能有效探测各序列中的瞬态形变,且能获得瞬态形变发生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持续时间和滑移量;与未使用偏移改正的序列相比,使用瞬态偏移改正得到的残差时间序列方差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290.
阴山中段山地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0年TM数据和2000年ETM数据,以农牧交错带的阴山山地中段为研究区,分析1990~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重点探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耕地的转移流向主要集中于草地,而草地的转移流向又集中于耕地,林地消失区主要转变为草地。阴山北麓为草地向耕地转变的集中区域;阴山南部是林地向草地转变最为集中的区域;阴山中部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相对较少。在土地利用的垂向变化上,耕地减少区域集中分布于海拔1500~1600m及1700~1850m;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耕地转变的集中分布区域大致在海拔1700~1900m范围;海拔1600-1800m为草地-耕地相互转移变化最为集中的区域;草地面积主要在海拔1450-1600m范围增加,在1650-1800m范围内减少;林地除在海拔2000~2200m范围内与非林地相互转变大致持平外,在其余地区均发生退化。海拔1800m和海拔2100左右是本农牧交错带山地土地利用类型波动最为集中的两个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