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科学   5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冬季登陆我国的0428和7427号台风过程的冷空气作用和水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冬季节,东亚大槽引导的冷空气可以到达热带洋面的台风外围;台风与出海高压相向而行, 外围气压梯度增强对台风强度的加强和维持起作用;弱冷空气在低层侵入仍在温暖海面上的台风,气旋扰动加强使台风加强;当强冷空气侵入台风中心中层时会破坏其暖心结构,使其填塞消亡。台风生成于水汽通量辐合带内,其生成和发展引起水汽汇合的扰动,加强水汽的辐合,使水汽辐合带加强;一旦台风脱离水汽辐合带后,不能继续获取大量水汽,则会逐渐减弱消亡;冬季台风过程没有强的水汽输送带。  相似文献   
22.
利用1979—2007年夏半年(5—10月)逐日平均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有限区域波数-频率谱和滞后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亚洲-西太平洋(AWP)区域夏半年对流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特征以及热带天气尺度波动与ISO的联系。结果表明:(1)夏半年AWP区域的对流ISO存在东西传播特征,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在整个AWP区域,以沿赤道东传且周期约30~60 d的扰动为主,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则以在10~20°N西传且周期约20~40 d的扰动为主;在初夏ISO以沿赤道东传为主,晚夏ISO向西传播加强,主要活动区域也向北转移,西传波在晚夏西北太平洋区域活动最强;(2)ISO强对流伴随低层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首先生成在印度洋区域,之后沿赤道东传到西太平洋日界线附近,当对流传播到西太平洋时具有西北传播的特征;(3)ISO与热带天气尺度波动关系密切。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对流在西北太平洋同时加强,ISO促进了热带气旋(TC)的群发,而TC群发对流也成为ISO对流在西太平洋西北向传播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3.
使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1980~1997年TBB资料、NCEP/NCAR40a再分析资料及(2MAP降水资料,分析了亚澳“大陆桥”地区降水和对流活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发现苏门答腊地区降水和对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月底~5月初(25候)雨区沿“大陆桥”和中南半岛西海岸迅速北移,对流也有类似特征,正是对流移动的突然加速,对随后中南半岛对流增强有直接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苏门答腊地区对流的强(弱)与海温异常及纬圈环流的变化相联系,由于正好位于两个热力直接环流(Walker和反Walker)耦合区的苏门答腊地区对流增强,使得垂直环流的上升支增强,导致整个环流强度发生变化,引起赤道西风增强,进而影响中南半岛对流爆发。  相似文献   
24.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使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更加生动、形象、接近自然,让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学到所需的知识,并能够自行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25.
讨论了《天气学分析》中槽线和切变线的分析方法,指出了常见的问题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给出了槽线和切变线分析的实际图例,以期提高天气学教学实践的效果。  相似文献   
26.
利用1951—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160站降水和环流特征指数,研究了近57 a来夏季平均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同期中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夏季副热带高压面积也表现出增大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20世纪末显著增强,并呈现出准20 a的年代际周期变化特征。各周期中,中国同期降水及流场均出现较大调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长期趋于增大,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弱,降水分布由"北多南少"转为"北少南多",而降水线性增长的区域则呈现出较上一周期明显北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7.
Using the daily averag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in boreal summer (Mays to Octobers) from 1979 to 2007, the propa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ction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ISOs) in the Asian-western Pacific (AWP) reg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opical synoptic waves and ISOs are examined by means of finite-domain wavenumber-frequency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and lagged linear regression technique.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 AWP ISOs propagate both eastward and westward, showing seasonality and regionality. The ISOs propagate eastward with a period of 30 to 60 days over equatorial regions in the whole AWP region, while the westward propagation occurs over 10 to 20? N western Pacific or in the late summers (August, September and October) with periods of 20 to 40 days. The ISOs eastward propagation mainly occurs in primary summers while the westward propagation enhances in late summers. (2) Deep ISO convections associate with westerly and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that first form in the Indian Ocean, propagate eastward to the dateline in the Pacific and then turn northwestward. The ISOs convections show northwestward propagat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3) The ISOs link with the tropical synoptic waves closely. Both convection signals, though with different spatio-temporal scale, enhance simutaneously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and the ISOs facilitate the forming of a cluster of tropical cyclones (TCs), while a cluster of TCs convection becomes one portion of the northwestward ISOs.  相似文献   
28.
4~5月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份环流差异及其可能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早晚年份的环流差异及可能机理。发现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对流层高低层环流形势存在显著差异:在对流层高层,偏早年,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西移速度快,建立完成后,中南半岛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东西范围较宽,整个建立过程时间较长;偏晚年,建立开始前西太平洋上空无闭合的反气旋性环流中心,建立完成后,中南半岛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东西范围较窄,整个建立过程时间较短;在对流层低层,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都呈现反相的分布形势,与之相联系的Walker环流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异。中南半岛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生成早晚与中南半岛地区对流建立发展关系密切,当中南半岛地区对流建立发展早时,中南半岛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生成早;反之对流建立发展晚时,中南半岛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生成晚,且中南半岛对流活跃稍早于南亚高压在该地区建立。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的西移快慢及有无闭合环流中心出现受该区域上空的上升运动和大气非绝热加热作用影响。当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的反气旋环流中心西移稳定至130°~145°E这一区域后,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对该环流中心的维持及消亡起主要作用。由于前期冬春季节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分布,引起了后期Walker环流的强弱变化,进而影响了中南半岛至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的大气热力状况及上升运动,最终导致南亚高压建立期间环流的演变差异。  相似文献   
29.
关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及其机制的讨论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期间高质量资料和NCEP/NCAR40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建立前后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要素的突变及爆发过程。发现南亚高压迅速地从菲律宾以东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印缅槽加强,赤道印度洋西风加强并向东向北迅速扩展和传播,以及相伴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和西太平洋副高连续东撤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特征,与此同时,亚洲低纬地区的南北温差和纬向风切变也发生相应的突变。数值实验结果指出,印度半岛地形的陆面加热作用在其东侧激发的气旋性环流对于印缅槽的加强有重要作用,并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先于印度夏季风爆发。  相似文献   
3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OLR资料,研究了春季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与500hPa副高在孟加拉湾上空断裂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建立之前,对流从“海洋大陆”向北推进,首先在中南半岛建立;而孟加拉湾地区由于青藏高原感热作用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一个反Hadley环流型的局地经圈环流,15°N附近500—700hPa有下沉运动中心,它抑制了孟加拉湾对流的建立,也不利于500hPa副高带断裂。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建立之后,位于高压中心西南侧的孟加拉湾上空出现一个强的辐散中心,孟加拉湾地区15°N附近的下沉运动消失,对流发展起来,降水量增加并释放大量潜热,非绝热加热中心位于500hPa,此时副高脊线断裂。因此,高层南亚高压建立所产生的辐散运动很可能对孟加拉湾上空500hPa副高带断裂及对流建立起到了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