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科学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加强对黔东南州主要景区大气环境的监测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景区气候资源,利用VB技术编程制作杉木河旅游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可对影响杉木河漂流的各项舒适度指数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42.
关于推进地级农经网业务结构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气象业务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完善,地级农经网业务内容也应作相应的结构调整。通过对地级农经网业务运行7a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提出对地级农经网业务结构进行调整的思路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3.
利用贵州西部牂牁镇等25个乡镇2016—2021年水稻大田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同期温度资料,分析温度变化对贵州西部水稻各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西部水稻在大田从移栽到收获完毕需要145~178 d,积温超过3300 ℃·d即可满足全生育期需求;水稻在大田从移栽到开始收获平均需要125 d,比贵州东部偏长22 d,且积温超过2500 ℃·d即可满足生育期需求。水稻移栽返青期需要积温430 ℃·d以上,分蘖期需要积温450 ℃·d左右,拔节孕穗期需要积温490 ℃·d以上,抽穗开花期需要积温470 ℃·d以上,灌浆成熟期需要积温在330 ℃·d以上。在水稻分蘖期间,温度变幅较大、变化较快,容易造成水稻分蘖速度缓慢。在水稻抽穗开花期间,持续5 d日平均温度在23 ℃以下,将导致水稻抽穗开花期时间延长。在水稻灌浆成熟期间,如果持续4 d日平均温度在25 ℃以上,将造成水稻灌浆成熟期时间缩短。温度高、种植面积少,水稻在大田生育期所需要的时间就短;反之,所需要的时间就长。  相似文献   
44.
地面气象观测是利用气象仪器测定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值,用目力对天气现象进行观察,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它是一项严谨细致的科学工作,其资料是国家的重要财富之一。1进专业学校学习是提高气象观测员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是气象部门,还是别的行业,未经专业学校学习而直接招入单位工作的子弟不计其数。若想让他们真正把工作做好,必须到学校去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为了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教育,快捷的办法就是到大、中专院校去受教育。2要想把测报质量提高,奖励…  相似文献   
45.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降雹频率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17个气象观测站1960 ̄1999年冰雹资料,统计分析了全区冰雹的年、季、月、日分布特征,得到了全区历年来降雹的气候规律,以期能在中、长期预报本区降雹重(轻)趋势方面提供一些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46.
47.
利用云贵高原东部8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11年和2013年4-9月逐日降水和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积温干燥度公式和视水汽汇公式,对2011年(拉尼娜年)汛期(4-9月)和2013年(中性年)汛期(4-9月)云贵高原东部干旱天气的基本特征和环流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汛期平均降水量比2013年汛期少,但均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2011年汛期降水量偏少,主要是4-5月和7-9月的降水贡献大,2013年汛期降水量偏少,主要是7-8月的降水贡献大,且积温干燥度指数较好地反映了2011年和2013年汛期的干旱程度。2011年、2013年汛期的南亚高压均偏强、面积均偏大、东侧脊点位置均偏东,但2011年汛期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面积均比2013年汛期的偏强、偏大,是2011年汛期干旱天气比2013年汛期偏重的重要原因。孟加拉湾、南海以及西太平洋中低层的水汽输送偏弱是云贵高原东部2011年和2013年汛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且云贵高原东部上空的水汽辐散中心与其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700 hPa的水汽输送异常减少对2011年和2013年汛期干旱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云贵高原东部2011年汛期700 hPa层上的水汽辐散比2013年汛期的强,导致其降水量比2013年汛期的少。视水汽汇揭示了2011年汛期干旱程度比2013年更严重的事实。500 hPa环流场、700 hPa水汽输送场对于云贵高原东部较长时间的旱涝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8.
黔东南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池再香  白慧 《高原气象》2004,23(5):704-708
利用1961—2000年黔东南地区18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总云量、气压、水汽压、旬降水量、暴雨日数等资料,对黔东南地区近40年特别是近10年的气候变化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黔东南地区降水呈上升趋势(6.75mm/10a),气温呈下降趋势(-0.25℃/10a)。  相似文献   
49.
利用物理量诊断场、卫星云图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对2004年7月18~19日发生在黔东南州的一次连续性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冷槽稳定维持的大尺度天气背景条件下,中低层切变和地面辐合线配合并缓慢移动,且长时间停留在黔东南州上空,而中尺度系统的不断发展、更新是该过程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0.
【目的】本文探讨中国西南地区汛期(5~9月)降水次季节变化的主模态,以及中高纬和热带次季节波动如何影响该地区持续性异常低频降水,以期能为了解和预测西南地区汛期降水的次季节变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西南地区111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和JRA-55再分析环流场资料,采用EOF经验证交分解方法,分析西南地区汛期降水次季节变化主模态的低频环流特征和传播路径。【结果】西南地区汛期逐日降水主模态的空间分布为南北纬向型分布,空间特征向量高值区域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南部和东南部,其高值区对应的SWDR与PC1的相关系数达0.991(通过0.05信度检验),PC1气候平均值的显著周期为12.9 d,且逐年PC1的显著周期主要集中在10~20 d时段,占比为60.0%;在PC1的典型低频年中,汛期季节内及其各分月的PC1均能较好地表征对应降水异常分布型的时间演变特征,且二者低频分量的正相关性更高(通过0.05信度检验),即PC1低频分量均能更好地把握SWDPI低频分量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尤其在6、7和8月,这可能与影响主模态降水异常分布型的同期大气低频环流信号更为稳定有关;PC1的季节内变化不仅与中国东南部和南海形成的对流异常偶极子有关,还与在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形成的位势高度异常偶极子息息相关,该对流异常偶极子的形成与前期菲律宾以东OLR正异常的西北向传播和巴尔喀什湖东南部OLR负异常的东南向传播有关,并且菲律宾以东被抑制的对流向西北方向传播总是伴随着低层的局部反气旋,而西南地区的西南部对流的增强(抑制)总是伴随着高层北部的负(正)位势高度异常,同时,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偶极子的形成,与中高纬对流层高层类似Rossby低频波列东南向传播过程中在青藏高原东侧顺时针转向有关。【讨论】从气候背景看,影响PC1季节内变化的低频波列传播主要与两个方面的因子有关,一方面为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轴主体位置的南压和强度的增强,通过影响中高纬类似Rossby低频波列的东传南下,从而影响在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形成位势高度异常偶极子型分布,另一方面为印度季风槽的北抬加强了南海至菲律宾海域异常反气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促使了西南地区低层异常气旋的形成,同时东亚季风槽的增强也利于热带西太平洋低频对流发展并向西北传播,从而影响在中国东南部和南海的形成的对流异常偶极子型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