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3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济南市区域GPS水汽反演系统的要求,开发了济南市区域GPS站的气象资料处理软件,该软件基于气象观测站实时数据库和气象观测文件Z文件,自动生成RINEX格式的气象数据文件,完成GPS水汽反演系统的气象资料匹配。重点介绍了GPS水汽反演系统气象数据的格式要求、数据选取和气象资料处理的具体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济南市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服务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特点。该系统集资料采集与处理、指数预报、综合集成及产品分发于一体,以T213预报产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本站当日天气预报等为预报因子,可制作20多种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服务产品,提高了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具有较高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MODIS NDVI资料,采用线性(GI方法)和非线性(CR方法)两种方法计算中国区域植被覆盖度,并利用WRF模式模拟了2006年7月中国区域气象场,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植被覆盖度算法对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区,两种方法计算的植被覆盖度差异较大,在该区域的模拟结果差异明显;而在干旱区和湿润区两种算法计算的植被覆盖度差异相对较小,模拟结果差异也相对较小。采用GI方法计算的植被覆盖度,模拟的中国区域近地面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与观测值的偏差较小,而采用CR方法计算的植被覆盖度,模拟的最低气温偏差较小,同时能更准确的模拟夏季高温天气。与GI方法相比,CR方法能更准确的模拟出降水的平均值、逐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两者模拟性能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采用CR方法得到的植被覆盖度,WRF模式对温度和降水的模拟效果会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4.
FY-2产品在济南“7.18”大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和FY-2产品对济南市"7.18"大暴雨的天气形势、云图演变特征及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和中尺度辐合线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发生在中尺度低压中心附近,随其移动而移动;在减弱的云团右后方不断有新的云团生成,从γ尺度发展到β尺度,水汽条件充足时发展成边界清晰、结构密实的α尺度;大暴雨中心与云顶亮温TBB的最低值中心及强度有密切关系;FY-2产品在大暴雨临近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对构建济南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思路以及服务的组织与分工进行了论述,针对目前现状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济南市环境空气监测资料,使用国内普遍采用的API空气污染指数,分析了济南市2001—2010年空气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0年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为良或优的天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冬季和春季空气质量比夏季和秋季差,污染最轻的月份是8月,污染最重的月份是12月或1月;近10年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呈多样性,近年来,汽车尾气污染和建筑尘逐渐成为济南市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空气污染较重时一般伴随冷空气影响,近低层存在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相似文献   
17.
GPS水汽反演资料在济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济南区域GPS基准站网,建立了济南实时GPS水汽反演系统。GPS观测数据存放存储目录格式与参考站相一致,有利于观测数据的实时获得;采用IGS超快速星历,保证解算的实时性。并对2008年6、7两个月的GPS反演结果和探空解算结果、实际降水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PS探测和探空探测所得的可降水量在时间变化上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可达0.88;济南实时GPS水汽反演系统是可用的;降水出现前GPS可降水量有一个持续上升阶段,明显的降水时段对应GPS可降水量高值区,强降水前GPS可降水量达到峰值,GPS可降水量的急剧下降预示降水明显减弱或结束。  相似文献   
18.
为了将WRF集合预报更好地应用于济南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利用2013—2014年汛期济南龟山观测站和市区及历城区36个区域自动观测站的降水资料,检验WRF集合预报24h确定性降水量对暴雨的TS评分、空报率、漏报率以及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并且检验24h暴雨概率的可信度。2013年和2014年的空报率和漏报率均较高,2013年暴雨预报TS评分明显好于2014年。确定性预报24h降水量达到30mm以上,且天气形势和各物理量满足产生暴雨的条件时,可考虑预报暴雨;低层湿度大时确定性降水最易出现暴雨空报;24h暴雨概率预报对济南局地性较强的暴雨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时间序列空气质量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济南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2010-2016年济南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再分析和观测数据,分析了济南市PM_(2.5)污染特征、PM_(2.5)浓度与2 m温度(T)、2 m相对湿度(RH)、10 m高度U和V风速(U和V)、10 m风速(WS)、K指数(K)、A指数(A)和边界层高度(BLH)的相关性、天气类型对PM_(2.5)浓度的影响,并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统计模型,利用解释方差量化气象条件对PM_(2.5)浓度变化的影响。分析发现,济南PM_(2.5)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年均PM_(2.5)浓度呈下降趋势;近地面PM_(2.5)浓度与T、RH、K和A显著正相关,与WS和BLH显著负相关,U和V与PM_(2.5)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0. 05);不同天气类型对应的PM_(2.5)浓度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气象条件可以解释10%~40%的PM_(2.5)浓度逐日变化,气象条件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20.
高帆  尹承美  蔡哲  焦洋  褚颖佳  李瑞  马蕾 《山东气象》2019,39(1):131-141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对发生在济南的33次重大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重大短时强降水过程年均发生3.3次,主要发生在7月上旬—8月中旬,17—23时和02—08时最易发生,南部山区较北部平原地区更易发生,且雨强更大。低槽冷锋型出现最多,水汽和动力条件充足,层结曲线中上层具有喇叭口型结构,对流有效位能呈瘦高状,平均值为1 370 J·kg-1,对流由冷锋触发(有时存在暖区对流),强降水范围最广;副热带高压边缘型水汽充沛,对流有效位能呈粗胖状,平均值为2 400 J·kg-1,对流由底层的动力系统触发,局地性和突发性强,强降水分布不均匀;低涡切变线型具有夜雨性,水汽较充沛,动力条件一般,对流有效位能平均值为607 J·kg-1。低槽冷锋型和低涡切变线型平均雨强较大,副热带高压边缘型持续时间较长,低槽冷锋型能够产生平均雨强异常大或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因此易出现极端降水事件。带状回波出现最多,主要由低槽冷锋型产生,块状回波主要由副热带高压边缘型产生,分布零散,絮状回波主要由低涡切变线型产生,强度较弱。强回波主要集中在中低层,回波整体质心偏低,呈现热带降水型特征。10次形成列车效应的过程中有7次由带状回波或短带回波的后向传播形成,另外3次由尺度较大的絮状回波形成,其持续时间和平均降水量是其余过程的两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