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科学   3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通过对近30年的资料进行干旱特征定量分析.发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春季气温高、空气干燥、风矢量大,干平流是造成旱灾的主要原因。基于这一结论,总结出内蒙古地区的几个产生干旱灾害的定量化指数:风干指数、干燥指数、沉降指数、降水指数等。应用这些指数建立了干旱持续的定量化预报方程。并建立了基于T213数值预报产品的业务预报系统,制作干旱持续期的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22.
对内蒙古地区2004年3月9至10日和2004年3月26至27日发生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分别是强冷锋锋区和蒙古冷涡。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活动是内蒙古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沙尘暴天气发生时,蒙古气旋和强冷锋锋区的动力机制有所不同,蒙古冷涡系统中动量下传效率较高,而强冷锋锋区系统中高空急流更强劲。同时分析表明:锋面次级环流对西风的增强和沙尘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孙永刚  吴学宏  孟雪峰 《气象》2006,32(S1):16-20
通过对2004年7月25至26日河套地区发生的突发性大雨、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其主要影响系统——河套气旋。研究发现:河套气旋的爆发性发展是造成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河套气旋为暖心结构的浅薄系统,但其对流深厚。河套气旋生命史短,发展快,具爆发性。降水主要是暖湿气流北抬形成暖锋降水为主,雨强大。河套气旋的生成与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形加热、河套地形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4.
基于GIS的雪灾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巴彦淖尔地区冬春季节降水少、年变率大的气候特点和易形成雪灾的量级指标进行雪灾风险区划。选取1971—2010年11月到次年3月,日降雪量大于等于3mm,并出现积雪和结冰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降雪量大于等于3mm的降雪日数和积雪深度大于等于5cm的积雪日数年代际变化,结合民政部门历史灾情记载、实地调查、农牧业现状以及各种基础资料数据与GIS技术,从致灾因子、脆弱性评估分析方面,在NOAA卫星遥感雪覆盖监测图像上,利用加权综合与层次分析法,构建雪灾判别模型,得出巴彦淖尔地区雪灾风险区划:雪灾最严重的地区为五原县大部、乌前旗南部和东北部部分区域、乌中旗东南和西南两区域、乌后旗的海力素附近大片区域。  相似文献   
25.
基于定量监测的沙尘暴定量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6个沙尘暴监测站,对沙尘天气进行了连续、定量观测,在预报业务工作中可以得到器测能见度、PM10、TSP等定量数据,为沙尘暴的定量分析和预报提供了基础条件.选取了2004-2007年间内蒙古地区10次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的6个沙尘暴监测站器测资料,结合常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器测数据具有连续、稳定、定量的优势;但器测数据与现行沙尘天气业务标准存在很大差异,需要新的分级标准.在现有数据条件下,初步确定了器测能见度、PM10的沙尘天气分级标准;讨论了沙尘暴形成的定量条件和机制,以沙尘综合指数、摩擦速度等为预报因子建立了器测能见度、PM10的沙尘暴定量预报方程.该预报方法在2008年的业务试用中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6.
内蒙古东北部一次致灾大到暴雪天气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孟雪峰  孙永刚  姜艳丰 《气象》2012,38(7):877-883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漏报的内蒙古东北地区致灾大到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雪天气过程与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有所不同,没有强劲的水汽输送建立,垂直上升运动大值区集中在850~500 hPa层,强降雪呈现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小、灾害严重的中尺度特点。这次过程中,850 hPa有很强的暖平流配合500 hPa西南气流中弱冷平流,对流层中低层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小,有利于对流层中低层的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地面副冷锋与气旋合并加强,850 hPa中尺度低涡强烈发展,加强了对流层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强降雪形成的主要原因。边界层"冷垫"作用对强降雪有一定的增幅。  相似文献   
27.
28.
卫星云图和数值产品综合应用,开辟了降水预报新思路。中提出用数值产品动力场和红外辐射差判断大粒子区法对云图进行消空的技术方案,结合统计学中的概率配对法,建立了客观的降水预报方程。业务应用表明,此方法对卫星云图的应用效果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29.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我国数值预报产品HLAFS资料,对2002年4月6—8日的一次由蒙古冷涡强烈发展而形成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使蒙古冷涡强烈发展,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蒙古冷涡特有的垂直结构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在地面冷锋后部形成了大风区,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蒙古冷涡沙尘暴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0.
通过一次典型强寒潮天气过程的动力诊断分析 ,提出了有价值的寒潮预报着眼点 ,并应用 T10 6数值预报产品对预报因子作了定量分析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 T10 6数值预报产品的 PP预报方程。在 1999年 11月 2 4、2 5日的试报中 ,10℃降温 TS达到 0 .70 ,业务应用中预报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