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3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分析1997—2001年HLAFS的客观分析格点资料,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建立了宝鸡市分县气温预报方程。2003年汛期使用逐日T213数值预报产品,制作宝鸡气温分县预报。结果表明:方法可以精细预报出宝鸡市各县区24h、48h气温;当预报时效由24h延长到48h,气温预报误差增大。气温发生突变时,预报结果与实况的滞后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12.
随着T213预报产品业务使用和预报能力的增强。对T213数值预报产品的本地释用性研究势在必行。利用5a的数值预报客观分析场资料。结合本地预报因子,对宝鸡地区11站5d降水的有无和量级,采用二级判别和多级判别法分别做解释预报试验。并用滤波方法做2d最高、最低温度的释用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晴雨预报和温度预报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06-01-17T 08—20T 08,宝鸡出现了一次中到大雪天气过程,18日08时到19日08时扶风降雪量达18.9 mm,为历史少见。通过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分析表明:低空急流输送丰沛水汽,东路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在河套交汇,造成这次强降雪;低空东风急流形成,使低层水汽输送增强,辐合加大,辐合层加厚,是降雪增大的关键。在卫星云图上,云顶亮温tBB为-10oC左右的低云稳定少动,对应降雪持续,当tBB<-60oC的高空对流云移经宝鸡时,降雪增强。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空、地面天气图,宝鸡多普勒雷达资料统计分析了关中地区7例阵风锋天气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表明:西北气流携带的中空干冷平流是强对流发生的有利条件,地面干线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地面气温35℃以上高温且湿度20%~35%是阵风锋发生的有利环境。雷达回波上,阵风锋从初生、发展、加强到减弱的生命史为1~3 h,与雷暴回波由强(≥55 dBz)减弱(≤30 dBz)的过程一致。阵风锋移动速度与雷暴径向速度有直接关系,雷暴出流快速达到最大(17 m/s)时,阵风锋发展达到强盛时段,其强度、长度达到最大;阵风锋移动方向与雷暴移动方向大体一致,呈西北—东南向;少数与主体风暴移向垂直,为东北—西南向。阵风锋在1.5°仰角出现最早,关注识别1.5°仰角阵风锋窄带回波前兆可为发布大风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空及地面天气图、宝鸡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15年7月18日和2016年6月12日关中西部陇县两次大冰雹强对流天气成因及雷达特征.分析表明,两次过程环境条件比较一致,冷涡槽后西北气流携带的冷空气形成了对流不稳定层结有利条件,地面露点锋是强对流的触发机制.2015年7月18日冰雹是由中气旋的超级单体风暴产生,20...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007年3月3日-5日华北区域爆发的强寒潮,从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天气过程特点及特强降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强寒潮天气爆发预报着眼点。此次寒潮天气是由于西路冷空气和极地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合并加强;横槽转竖,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并且又有补充冷空气南下造成的。欧亚500hPa中纬度大“Ω”流型为寒潮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该大“Ω”流型与常见寒潮倒“Ω”流型的槽脊位置在东北亚地区接近反位相。且波长更长。  相似文献   
17.
为了不断提高雷电预报预警业务水平,对陕西2007—08—08-09大暴雨强雷电天气过程,分别分析闪电定位仪资料、环流背景、环境场的不稳定度、FY-2C卫星云图特征等,结果表明:生命史为10h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导致大暴雨和强雷电的产生;MCS发生发展期,是产生高密度大强度雷暴的主要时段;雷灾事故发生在雷电高密度区、雷电高频次时期。地面冷锋是强雷暴天气的触发机制。提出雷电预警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05.9.20"陕西中部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天气图、自动站加密雨量、FY-2C卫星、西安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陕西2005-09-20大暴雨(下称"9.20大暴雨")天气成因及中尺度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地面冷锋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在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有利配置下,生命史为8 h以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导致大暴雨的产生,强散度柱与强涡度柱互相耦合提供了MCS强烈发展的动力机制;大暴雨出现地点与地面 "Ω"型中尺度能量场、中尺度切变线密切相关;雷达图上,回波强度≥40 dbz对应强降水,回波强度和强回波发展高度与地面降水强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针对2013年7月12日-13日临汾地区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以及雷达图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与东路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低层暖湿切变以及强的不稳定层结产生的;高空急流的维持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雷达反射率图中,暴雨和大暴雨落区强回波区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
利用西安多普勒雷达、FY-2C卫星、自动站加密雨量等资料,对宝鸡2006年7月8日、9日连续突发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观测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触发的中-γ尺度对流系统造成这2次暴雨;中-γ尺度对流系统生命史为1h左右,发展迅速,强降水产生于中-γ尺度系统成熟期(前30min);多普勒雷达图上,组合反射率大于45dBz的强回波对应强降水。2次突发性暴雨平均雨强1mm/min,最大4.2mm/min。借助多普勒雷达,可及时捕捉中-γ尺度对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