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科学   5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孟加拉湾若开褶皱带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加拉湾若开褶皱带位于印度-缅甸山脉西部山前,由NNW—SSE向带状分布的多排背斜构成,其构造特征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本文通过钻井资料和二维地震反射剖面精细构造解析,尝试分析若开褶皱带晚新生代构造特征,重点关注若开褶皱带的滑脱层发育特征及背斜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若开褶皱带发育多个滑脱层:①底部滑脱层,位于约6.5s(双程走时)处;②中部滑脱层,层位存在变化,可能位于第四系底部或上中新统下方约2.5s处。在区域挤压作用下,若开褶皱带发育与底部滑脱层和中部滑脱层相关的滑脱褶皱,构造变形主要受控于底部滑脱层,而中部滑脱层影响了局部构造变形。生长地层记录显示若开褶皱带构造变形自东往西迁移,变形前缘形成于第四纪。基于构造分析结果提出了若开褶皱带褶皱变形的两种运动学端元模型:模型1中不发育中部滑脱层,滑脱褶皱发育于底部滑脱层之上;模型2中发育中部滑脱层,滑脱褶皱发育于中部滑脱层和底部滑脱层之上,形成上、下两套构造层。若开褶皱带背斜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受下伏滑脱层控制,背斜在走向上叠置、分叉可能暗示着背斜下伏滑脱层在走向上发生了改变。流体超压可能是影响若开褶皱带构造变形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2.
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 is one important member of heat shock protein (Hsp) family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various stresses, especially thermal stress. Here we examined the response of Hsp70 gene to both chronic and acute thermal exposure in Pacific abalone (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 For the chronic exposure, abalones were maintained at 8, 12, 20, and 30°C for four months and their mRNA levels were measured. The highest mRNA level of Hsp70 gene relative to actin gene was detected in the 30°C-acclimated group, followed by the 8°C-acclimated group and then the 12°C- and 20°C-acclimated groups. After the long-term acclimation, gills from each of the above acclimation groups were dissected and exposed to different temperatures between 8°C and 38°C for 30 min. Hsp70 expression in gills acclimated to different temperatures responded differentially to the same temperature exposure. The incubation temperature that induced maximum Hsp70 mRNA expression was higher in the higher temperature acclimation groups than lower temperature groups. Pacific abalones could alter the expression pattern of Hsp70 gene according to environmental thermal conditions, through which they deal with the stress of thermal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的天然气发现证实地处东非被动大陆边缘的鲁武马盆地渐新统朵体复合体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良好的勘探前景。朵体复合体具有粗粒、巨厚、宽厚比低、向单侧偏转的特征,明显异于常规席状砂。利用油气勘探过程中获得的岩芯、测井及地震信息,分析深水沉积朵体复合体不同级别的岩性特征、电性响应和地震反射特征;借助地震剖面解剖和沿层相干切片识别了不同级别的朵体复合体内部组成,分析朵体复合体的沉积过程,同时探讨了影响朵体复合体沉积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鲁武马盆地渐新统朵体复合体具有"无根"的外部形态及复杂的地震内部反射结构,可以分为朵体复合体、朵体、朵体单元及层-层组等四个级别。朵体复合体形成于块体搬运沉积之后和水道复合体沉积之前,为下降期体系域晚期的产物,推测海平面变化速率影响朵体复合体储层垂向分布,基准面下降速率越大,单层砂岩厚度越大,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的特征。朵体复合体沉积经历了多期朵体的沉积过程:早期填平补齐的限制性沉积,中期多期侧向迁移的非限制性沉积,以及末期边部高弯曲迁移的富泥水道沉积;从补给水道口向朵体复合体远端,伴随浊流强度逐渐衰减,携带粗粒物质的能力逐渐降低,近端及主体部位厚度大,砂泥比高,边缘及远端沉积厚度减薄,砂泥比降低;主体部位的砂泥比是补给水道口及较远端的2~3倍;陆架形态、地形坡度及与基准面之间的关系影响朵体复合体的沉积位置、外部形态及迁移方式:"窄陆架、陡陆坡"促使粗粒、富砂的朵体复合体近源堆积;地形坡度与基准面一致时浊流在陆坡区的"过路不留",导致朵体复合体形成"无根"的外部形态;沿陆坡走向的坡度变化导致朵体的侧向迁移。  相似文献   
24.
不同卸荷速度条件下灰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灰岩试样进行加轴压、卸围压破坏试验,研究了不同卸围压速度下灰岩的变形特征和力学参数变化,取得了一些新的结论:卸荷岩样的破坏是沿卸荷方向的强烈扩容所致;随着卸荷速度的增加,岩样的破坏特征从主剪切破坏、共轭剪切破坏逐渐变为劈裂加剪切破坏;在相同的卸荷初始围压下,卸围压速度越快,岩样破坏的应力差越小;在相同的卸荷速度下,随着卸荷初始围压的增加,岩样破坏的应力差逐渐增加;在相同的卸荷速度下,卸荷初始围压越大,轴向应变的回弹值愈大,环向应变突跳值愈小;随着卸荷速度的增加,岩样黏聚力c逐渐增加,内摩擦角? 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5.
孟加拉湾缅甸若开盆地上新统斜坡水道复合体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斜坡水道复合体是孟加拉湾缅甸海上若开盆地上新统最重要深水沉积结构单元之一。研究工作以地震响应与深水储层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指导,二、三维地震资料中的强振幅属性用以判断水道复合体内的粗粒沉积。利用多种地震技术,包括相干切片分析、地质异常体处理以及三维可视化,将斜坡水道复合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并从斜坡水道复合体的外部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26.
论固氮植物在山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固氮植物在山区的应用潜力及前景进行了讨论。固氮植物不仅可以用于改善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土,还可以为山区提供大量的木本饲料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详细阐明了应用多年生木本固氮植物提高土壤肥力的新原理和新思路论述了植物篱、生物梯田的水土保持作用、建立生物梯田的方法及其与传统人工梯田相比的优越性。认为发展多年生木本固氮植物在山区水土保持、坡耕地土壤肥力改善、荒坡荒山的治理、木本饲料和薪炭林的发展及在恢复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7.
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过渡带具有高波脊和深刻槽相间的旋回坎地貌.利用高品质的三维地震资料,借助多种地震解释技术,对水道—朵体过渡带内不同期次旋回坎的形态、尺度、移动方式开展细致描述,分析多期旋回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鲁武马盆地海底水道—朵体过渡带内主要发育三期旋回坎,同一期次旋回坎内部地震反射连续性较差,同相轴以...  相似文献   
28.
海工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文章以15家海工装备上市企业2010—2014年数据为基础,采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测算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大海工装备制造领域人力资本投资,谨慎、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补贴政策,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3点建议。  相似文献   
29.
中国北方一次强沙尘暴爆发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发展的耦合了沙尘模块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发生在中国北方2006年4月9~11日期间的一次强沙尘暴的爆发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与实际观测相比,RegCM3成功地模拟出了本次沙尘暴爆发区域、天气形势及相应的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分布。4月9日6时,沙尘暴首先爆发于塔里木和吐鲁番盆地。受蒙古气旋的影响,24 h后甘肃中部及内蒙古西部地区也开始爆发沙尘暴。源区地面起沙率大于3 mg·m-2·s-1,单位面积上的沙尘载荷量高于3 000 mg/m2。对流层中低层沙尘主要向东输送,可影响我国华北绝大部分地区,本次沙尘暴过程造成中国北方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的下降。模拟的AOD分布特征与地面起沙率和载荷量分布特征相对应,并与TOMS 卫星观测的气溶胶指数(AI)的区域和中心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AOD分布由西向东呈递减的趋势,且有两个大于2的高值中心,一个位于新疆塔里木、吐鲁番盆地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另一个位于河西走廊和内蒙古交界地区。对比他人研究结果,RegCM3对沙尘的起沙、传输等过程以及AOD的时空分布模拟合理。  相似文献   
30.
黄雪菊  王琴  孙辉  李沙 《山地学报》2012,(5):543-549
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是我国土壤碳密度最高区域之一,作为敏感的低温生态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均质化土壤重装土柱在积雪与凋落物覆盖(Control)、积雪覆盖(BNS)、凋落物覆盖(LNS)和裸露土壤(BNS)条件下原位培养,测定各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结果显示,低温季节亚高山土壤微生物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显示低温季节是亚高山土壤生态过程重要时期;雪被和凋落物覆盖对亚高山森林土壤低温季节的微生物量碳影响显著,在0~10 cm土层control微生物量最高,裸地(BNS)最低,只有凋落物(LNS)或积雪覆盖(BS)处理介于二者之间;control在10~2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也维持较高水平。在低温季节不同覆盖处理下时间动态差异显著,对于0~10 cm土壤,BNS和BS呈单峰变化,即微生物量碳在低温季节中期显著高于前期和末期,LNS在低温季节前期显著低于后期含量,而control则是在低温季节中期显著低于前期和后期。效应和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土壤表面雪被、凋落物、培养时间和土壤深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作用均显著,同时这4个因素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显示全球暖化或者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地表覆盖和积雪消失,在短期内可能降低亚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量,有助于土壤碳固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