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科学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利用海北州海晏县1979—200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997-2009年地上生物量资料,分析了1979年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和水热条件变化,以及气温和降水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79—2009年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均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增加速率达0.33℃.(10a)-1,年降雨量增幅为33.1mm.(10a)-1;>0℃的有效积温、生物温度和实际蒸散量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湿润度则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海晏县高寒草地牧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呈波动增加,且与冬季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春季降雨量相关性不显著,与夏季平均气温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22.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土壤湿度信息的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沿袭了遥感地物分类中K-L变换的思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应用MODIS数据的7、21、29、31四个红外波段,融合具有250m分辨率的2通道,建立了青海省多维特征空间土壤湿度监测模型。这种模型的建立克服了热惯量模型需要多时相数据的缺陷,也考虑了青海高原春季天气特征状况。经初步检验,此模型可以在一定精度范围之内监测表层土壤湿度,具有业务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3.
土壤热交换、地温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秉荣 《青海气象》2005,(3):43-44,56
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目前对于土壤热交换的多种计算方法,并对各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进行了阐述,对早期模式和后期模式作了对比,发现早期模式数学意义清晰,但计算精度有限;后期模式计算烦琐,物理意义清楚,计算较为精确。在台站的应用中可以视具体情况而针对性的选择其中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24.
青海省降水与旱地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全省选取互助、贵德、铁卜加、门源4个代表站和东部浅山农业区10个站,分析干旱地段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不同深度、不同范围的土壤相对湿度和干土层与旬降水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因此可以直接建立降水与土壤相对湿度增减的预报关系式,用于土壤相对湿度的预报。对于无法建立相关关系的地区,通过分析最小有效降水量,可以确定降水量对土壤水分的贡献。利用降水与土壤相对湿度增减的相关方程和干土层厚度变化与降水量关系进行土壤墒情预报,在1991—1995年期间的资料回代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5.
青海省龙羊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美国陆地卫星ETM、TM图像,对青海省龙羊峡库区1987、2000年两个时相的生态环境进行遥感分析。结果表明,龙羊峡库区的地貌类型分别为19类,查清了各类型的分布区域和面积。对龙羊峡库区13年间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在水体、沙地、天然草地面积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6.
利用玉树隆宝湿地2015年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湿地CO2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玉树隆宝湿地生长季CO2通量日变化呈倒单峰型,夏季日变化幅度大,冬季日变化幅度小。4-9月CO2净交换量为负值,其余各月CO2净交换量为正值。全年CO2净吸收量为465 g·m-2。白天CO2通量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而减小。CO2排放量与土壤温度和气温日较差均呈正相关。高寒湿地土壤体积含水量对CO2通量的影响很微弱。降雨事件发生后, CO2排放量在短期内有所升高。各影响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对高寒湿地CO2通量影响的相关度最高,其次为气温日较差,土壤温度,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CO2通量影响的相关度最低。  相似文献   
27.
以NCEP/NCAR每日4次的GFS (Global Forecast System) 再分析资料驱动大气三维输送模式FLEXPART (Flexible Particle Model), 借助于拉格朗日水汽输送和源区识别技术, 在考虑了空气块输送过程中的比湿变化基础上, 诊断三江源区大气的水汽来源、输送途径及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夏季三江源区短时输送 (6 d内) 的水汽主要来自于青藏高原以及其西北侧陆地区域, 而更长时间 (8~10 d) 的来源可追踪到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等远距离海洋区域; 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有两支, 第1支为沿着索马里海到阿拉伯海的跨赤道水汽输送, 第2支为在西风控制下从中亚乃至西亚地区向三江源区的输送。定量分析亦显示:6月青藏高原西侧的水汽输送贡献最大, 7月阿拉伯海成为了主要水汽来源, 8月阿拉伯海水汽输送贡献减小。  相似文献   
28.
利用1961~2006年春季(3~5月)海东和西宁气象观测资料和500hPa高度场、环流特征指数和海温距平指数等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对海东和西宁春季气温及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并组建了气温和降水的预测方程。结果表明:海东和西宁春季的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降水呈微弱的增多趋势,气温每10a增加0.205℃;气温和降水分别存在准11a和22a的变化周期。青藏高原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形成“西低东高(西高东低)“的距平分布型时,海东和西宁春季容易出现多(少)雨年。印度洋副高、极涡、西太平洋副高、西藏高原、印缅槽、北美副高、东亚槽等环流指数以及太平洋地区海温指数的变化对该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9.
青海高原牧区雪灾综合预警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周秉荣  申双和  李凤霞 《气象》2006,32(9):106-110
应用灾害学的理论和观点,以青海牧区为研究对象,对造成青藏高原雪灾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等要素综合分析。建立从降水、积雪、成灾、灾情评价的综合判识模型,在地理信息背景数据库的支持下,从产生降水之后,进行快速监测,并对不同地区的雪灾发展趋势做动态预测,最后实施灾情评估。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的雪灾形成过程中,除积雪的直接致灾作用之外,孕灾环境的脆弱性和承灾体的敏感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保护草场、加强草原畜牧业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发挥人类抗灾的能动性,降低雪灾级别。最后应用综合预警模型,对发生在青海境内的雪灾过程进行了预测,效果较好,模型具有业务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0.
以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为一级指标,把青海省划分为冷凉和冷温两个气候大区,再以年≥0℃的积温、年干燥度作为二级指标,并结合各地自然景观又划分为11个气候区,并针对各气候类区的自然条件、气候特征及气象灾害,提出了在农、牧业等方面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